活在美國

活在美國博客這裏收集了所有居住在美國必須知道的...對你有幫助,都是我在網上搜尋到的有關在美國生活的實際有用信息,希望對你也有幫助
正文

從一個晚禮包說起

(2006-07-03 11:44:31) 下一個
 
 
  作者:陳彤

  為什麽有的人在美國生活得很好在國內就混不出來呢?為什麽有的人喜歡上海而有的人喜歡北京?這是因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在中國能過上好日子的人,不一定在別的地方也可以,同樣道理,在其他地方能過上好日子的人,在中國也不一定有戲。如果你打算在國內生活,並且過得好,那麽你就要了解你生活的城市和你周圍的人,不要給自己樹立太
多的“敵對勢力”。

  我和朋友搭了一個旅行社的團去泰國玩,朋友看中一個晚禮包,是用一整張白鱷魚皮製成的,要價1500元。不算貴,也不算便宜。朋友很猶豫,就征求旁人的意見。因為他是要送給女朋友,所以旁人也不好發表什麽意見,倘或他女朋友善解人意還好辦,萬一趕上一個野蠻女友橫看豎看不喜歡,怎麽辦呢?豈不成了我們的罪過?誰出來玩不願意多事呀?我們全部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態度,一言不發地等著他做決定,那邊司機急著要走按了幾次喇叭催都沒人響應。最後我們團中一個年紀大的婦女對我的朋友說:“你想想你這個包,你的女朋友什麽時候用?”

  我的朋友說:當然是搭配著晚禮服了。

  那個年紀大的婦女說:在需要穿晚禮服的場合,帶這樣的包能讓你的女朋友覺得驕傲嗎?

  我的朋友想不明白。於是那個年齡大的婦女繼續開導他:“你的女朋友有機會穿晚禮服,一定是在國內而不是在國外,國內什麽樣的人才會開那樣的PARTY呢?一定是一些準上流社會的人,他們一般都急於模仿而不是創新,他們的標準是時尚雜誌給定好了的,他們左不過認來認去就認那幾個牌子,即使你這是一整張白鱷魚皮又怎麽樣?沒有牌子!最關鍵的是,有幾個人認得白鱷魚皮?你不能把白鱷魚皮寫在晚禮包上麵。你的女朋友拿著這樣的晚禮包去參加一次這樣的晚會,就會覺得沒有麵子,以後這個包她可能永遠不會再用了。所以你要送你的女朋友,不如送一個平常用的包,她拿著上班,跟熟悉的同事炫耀說這是我男朋友從泰國帶來的,沒準兒能收獲一堆“羨慕嫉妒恨”,因為在辦公室裏大家相熟,有機會給自己的新手包做一個豐富的說明,而在穿晚禮服的場合,沒有這樣的機會。這是辦公室文化和晚禮文化的區別。人覺得滿足的一部分原因是能夠在熟悉的文化中得到認同而不是排斥。

  我的朋友豁然開朗,放棄了那個白鱷魚皮。是呀,與其送自己心愛的人一個晚禮包,讓她在珠光寶氣的晚會上不被認同,還不如送她一個日常用的手包,出出入入的時候得到同事朋友的讚揚。

  我說這個故事的目的,是想說明“好日子”是分地域的,對於普通人來說,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好日子,一個在辦公環境被普遍認可的手包可能在晚會場合就遭到排斥,所以重要的是,你打算在什麽地方開始你的好日子,你了解這個地方的文化嗎?你願意被這種文化所認同嗎?

  中國有一個成語叫“入鄉隨俗”,其實這是教導我們過好日子的一種方法。我有一個朋友從美國回來,看到一本海外中國人寫的教育孩子的書,當然這本書在國內出版的一大目的是教育中國的家長改變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先說說那本書吧,書的作者是一個嫁給了外國人的中國女人,這個中國女人和她的洋老公生了一個合資的孩子,從小孩子就接受了雙語教育,但是在針對一些具體事情上,這個中國女人發現了她老公與中國家長完全不同的教育觀念,比如說,她的那個外國老公明確表示不要讓孩子有什麽理想負擔,長大了哪怕是當一個農民,隻要自己快樂,大人就不應該幹涉。

  我的這個從美國回來的朋友對我說,她一點都看不出這本書對於中國的家長有什麽借鑒的意義。原因很簡單,中國家庭和合資家庭的文化不同,中國家庭根植於中國,在中國哪家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了去做一個農民?再說在中國農村做一個農民和在丹麥瑞士德國山區做一個農民一樣嗎?人家是福利國家,即使沒有工作,也可以喝啤酒娶老婆,生的孩子還可以由政府養大,中國可以嗎?誰願意拿著最低生活保障缺衣少食地過一輩子?任何一個家庭如果決心過好日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使自己的家庭文化和自己生活所在地的主流價值取向一致,如果是逆流而上,早晚會遇到暗礁。當然,如果你有英雄氣概,像海明威小說《老人與海》中的老人,逆流就逆流了。可是仔細想一想,英雄的生活與尋常人說的好日子是一回事嗎?你長了渾身的虎膽了嗎?讓你像林海雪原中的楊子榮似的,麵不改色心不跳地出入虎穴,你成嗎?所以還是回過頭來,看看周圍的人都怎麽過,想想怎麽過得比他們“領先一步”,這是正經事。

  為什麽有的人在美國生活得很好在國內就混不出來呢?為什麽有的人喜歡上海而有的人喜歡北京?這是因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在中國能過上好日子的人,不一定在別的地方也可以,同樣道理,在其他地方能過上好日子的人,在中國也不一定有戲。如果你打算在國內生活,並且過得好,那麽你就要了解你生活的城市和你周圍的人,不要給自己樹立太多的“敵對勢力”。

  還是說說我那個在美國生活的朋友吧。她一直在為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而痛苦。她的孩子出身在美國,是個小美國人,跟美國孩子一起上學讀書,喜歡美國孩子喜歡的一切,比如運動遊戲等等,而她和老公是百分之百的中國人,她跟老公商量教孩子背誦唐詩學習中國話,遭到孩子的強烈抗議,孩子的理由是那樣會讓他變得很“怪”。於是她開始苦惱。最後她的老公跟她說:你要想清楚咱的孩子將來在哪裏生活。他如果是在美國生活,他必須被美國文化認同,而不是時刻記住自己和周圍人是不一樣的,你強迫他不忘本實際上是在把他和他喜歡的生活以及即將要麵臨的生活分開。你想一想,將來其他的美國孩子都是好運動好遊戲的,他們在一起玩棒球橄欖球,而我們的孩子卻身性孤獨,動不動舉頭望明月,那該多痛苦?除非是他將來想回到你的祖國,你的出生地生活,這樣,你對他的這些教育才有意義。否則,你就是給他未來的生活設立障礙。

  我的這個已經做了美國人***朋友,盡管依然為教育子女感到痛苦,但是她接受了老公的意見。既然孩子生在美國,長在美國,那麽就讓他按照美國的方式生活吧。也許這是最接近理想狀態的一種狀態了。但是她從來不會對自己國內親戚的子女教育問題出謀劃策,原因很簡單,人家是在中國,中國人有中國人自己對於美好生活的理解,就像老北京人喜歡喝豆汁一樣,人家就覺得喝豆汁的時候最爽,你能說什麽?你說豆汁是餿的應該喝可樂?

  “魚找魚,蝦找蝦,臭魚找爛蝦”,一種生活要過得愜意,必須要符合“臭魚爛蝦”定理,其實所謂的臭魚爛蝦定理就是一個文化認同——雖然小的地方略有差異,比如你喜歡紀梵西而我喜歡範思哲,但是必須求大同存小異。所謂快樂的生活,對於普通人來說,就是容易得到認同的生活。我們在追求好日子的時候,就像考托福GRE一樣,最好找到幾個共同的“考友”,否則漫漫人生長路,自己一個人上下求索,很容易泄氣的。

  毋庸諱言,我們的生活有的時候像洋蔥一樣,是有層次的。一般來說,同層次的人之間認知度是比較高的,為什麽老北京人住在大雜院裏如魚得水親如一家?那是因為你們家是拉車的我們家是賣早點的,誰也別嫌棄誰。為什麽現在的人住在樓房裏,相互生疏了?那是因為彼此之間層次差別太大,一樓住著一個下崗工人,二樓住著一個等著飛出雞窩的金鳳凰,你說他們能水乳交融嗎?以前看電影,早些時候的電影,總有一個特別自私特別勢利的人,最後在大家的幫助教育下,流下悔恨的淚水。其實,在現實生活中,誰也別想讓別人流下悔恨的淚水。二樓的金鳳凰就是被大款甩了拋棄了,也不會伏在一樓的下崗工人肩上悄悄的哭泣。他們心裏想的東西壓根就不是一回事。因此,我建議那些向往過上好日子的人,多和與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少和那些看不上自己的人來往,尤其死了那條心——以為自己可以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告訴你,除非是那些人仰慕你的生活,否則他們很難改變對你的印象。

  我有一個女朋友,曾經有一段時間很為一件事情苦惱,她說她的同事都不喜歡她,因為她喜歡名牌,而與她共事的人基本上都是拖兒帶女的中年婦女。看著她每天滿口名牌不吃飯也要買化妝品本來就氣不打一處來,她還指望著那些人能喜歡她?她說她做了很多努力,包括去香港旅遊的時候自費給每個人買一枝歐萊雅的口紅,一點用處都沒有。人家該不待見她還是不待見她。後來我們勸她,同事不過是在一起上上班,說得來說說,說不來就算了,把心思放在自己尋求的好日子上麵,尋找和自己“同氣相求”的朋友上不就好了嗎?

  我覺得好的日子就是找到一群“誌同道合”的人,大家平常的時候各有各家各找各媽,有事沒事通個電話,周末有空有閑的時候,相約著一起找個地方坐坐或者去個地方玩玩。這種感覺有點像女孩子逛商店,幾個興奮點以及錢包大小差不多的女孩子逛街是最爽的,那就是好日子的味道;而如果大家興奮點不同,互相要遷就,趕上心眼小的計較起來就容易讓人覺得沒趣;倘若興奮點類似,而錢包差距太大,則容易“幾家歡樂幾家愁”,有錢的那個女孩子如果隻顧著自己情緒消費,可能會讓沒錢的女孩子不舒服,而如果有錢的那個主動提議給沒錢的那個付帳,這又太累了,對於雙方都太累了。所以我個人認為好日子是需要文化基礎的,而在商業時代,文化基礎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我不是說窮人不可能和富人做朋友,他們當然可以做朋友,隻是富人之間做起朋友來要比與窮人做朋友更保險一點,同樣道理,窮人之間做起朋友來也比巴結富人要容易一點。我覺得對於一個人來說,他所需要的朋友應該是能夠和自己互相認可的朋友,這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隨便再說一件事情,我今年夏天的時候回了一趟老家,我在那裏見到一個生活得特別好的中年人,什麽叫生活得特別好呢?用小城市的眼光看,就是有一套很大的房子,並且手裏有一些小權力,這些小權力就等於是車子及其類似的東西,他的老婆在當地做一個公司,也許因為老公手裏的小權力,所以公司做得有聲有色,還有一個已經上了大學的兒子。這個中年人和我家有些沾親帶故的關係,他來問我假如他現在到北京去發展,會怎麽樣?我說首先你手裏的那些小權力就作廢了,其次你要去北京發展就要放棄在老家舒適的住宅,而北京的房子很貴,你可能隻能委屈一點住一個五環路邊上的房子,另外你也不會有這麽多朋友,你一個人到了北京所有的事情都要從頭來過,你在人到中年的時候,願意這樣做嗎?

  這個中年人說他也去過北京幾次,吃的不習慣,東西太貴,交通特別擁擠,無論到哪裏都堵車,想到這些就覺得很沒有意思。可是他想不透徹為什麽他的兒子就一心想留在北京而不願意回到家鄉,他說在老家趁他手裏的權力沒有過期,找一個好一點的工作舒服的生活是沒有問題的。我跟他說那是因為他兒子不喜歡他這樣的生活,一個城市裏的人有一半都與他老爸認識,剩下的說不過三句話也能搭上關係。對於他的兒子來說,好日子可能就不是吃海鮮住大房子,而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與一些和自己有著共同理想以及相同背景的人共事,年輕的時候吃苦也是一種快樂呀。你讓他大學一畢業就回家,過兩年按照你們的小城標準找一個門當戶對的女孩生兒育女,那是你的好日子不是他的好日子呀!至於你作為他老爹,放棄自己在小城市的舒適生活,為了跟兒子生活在一起跑到北京去,那不是受罪嗎?

  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麽這對在小城生活得特別滋潤的夫妻一定要兒子做出選擇,要麽兒子回到父母身邊,要麽過幾年他們到北京發展和兒子生活在一起。我覺得凡是能長久地過上好日子的人,一定不是矯情的人,所謂“矯情”用北京話說就是“軸”。能過上好日子的人,一定是比較想得開的,他們能迅速找到接納自己的人群以及環境,然後他們會像一株生命力旺盛的植物一樣從周圍吸取營養茁壯成長。而那些不斷和自己過不去的人,則很容易陷入一種與人不方便自己不方便的境地,結果就是“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當然,有的時候和自己過不去的不是庸人而是天才,這二者雖然在表現形式上雷同,但在本質上則有深刻的差異。

  天才和自己過不去是因為不肯媚俗,而庸人和自己過不去恰恰是因為拗不過一顆俗氣的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