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美人

茗園,有可品、可閑、可醉之意。茗園雖小,亦名不見經傳,但其情其味,真意雋永,渴飲茗汁,悠閑小坐,也可稱作一段家園佳話。
正文

關於中國茶道的幾個問題

(2006-06-07 15:04:55) 下一個
       中國有沒有茶道?中國什麽時候有的茶道?中國是發現和利用茶最早的國家,現在有文字記載的有“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到周武王時,茶葉已經成為貢品,漢代已經出現茶葉市場。到了唐代茶葉就成了日常飲料,幾乎家家戶戶都在飲茶了。就在這個時期陸羽總結了自有茶葉記錄以來的茶事活動,寫出了第一本茶專著——《茶經》。陸羽,字鴻漸。公元733年至804年。那麽《茶經》和茶道又是什麽關係呢?古人對於《經》字的使用是十分嚴謹和慎重的,因為《茶經》涵蓋的範圍比較廣,涉及的麵積比較多,可以說是對中國發展和利用茶葉以來的一個總結,因此,稱之為《經》是當之無愧的。

  那麽怎樣理解茶道呢?僅就道字的常用意義而言,在《辭海》中就有15中義項,它既指道路或水流通的途徑,又指方向、方法、法則、規律、道理、道德,還代表某種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傳統文化體係中,它還是一種玄妙的人生觀,並在中國曆史上成了自己的一種宗教《道教》。茶道一詞也一樣,既可以指茶葉的加工製作,烹煮品飲的方法和規律,又可以指通過茶事活動,所反映的有關禮儀、思想觀念、道德觀點、哲學和宗教的理念。這裏的“道”也就是茶事過程中所貫徹和反應的精神。這兩個基本點,在《茶經》中都有所反映。所以,我們說《茶經》包括了茶道的內容恰如其分。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想引用與陸羽稱為忘年之交的釋皎然高僧寫得一首《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的詩。全文如下: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飄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需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而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從喝第一碗茶起,到飲第三碗,詠唱的是茶的功效和飲茶人的心理境界,在作者麵前似乎出現了一個身心如沐浴著晨間的細雨,神似爽朗,彩霞滿天的景象。“三飲便得道”在佛教語言重視“得”的複合詞,“得道”意味僧人虔誠苦心的修煉,獲得佛教的某種思想或功德之意,是最後一句的意思是,你想要知道什麽事茶道的真諦嗎?唯有縣人丹丘子才得以解釋清楚。這首事發表於785年。時年的陸羽42歲,正是他寫《茶經》出版五年後。釋皎然本性謝,為南朝人謝靈運的十世孫。他比陸羽長十幾歲,是陸羽的好朋友,當時他和陸羽同住在湖州的妙喜寺。釋皎然是寫詩吟唱陸羽最多的一個詩僧,既有尋訪詩三首,送別詩三首。在這裏茶道被提高到隻有象仙人丹丘子才能夠理解的崇高境界。釋皎然雖然沒有直接提到陸羽,但從他們二人的關係來分析,釋皎然所講得茶道,就是陸羽茶經中所寫的茶道,這是毫無疑議的。

  在釋皎然之後,唐代封演寫的《封氏聞見記》中,我們又見到這樣的記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製茶之法,造茶具24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慶畝。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如果說釋皎然和尚把茶道提高到隻有神仙才能夠理解、才能夠懂得的境界,那麽封演在這裏則把一般具有廣泛意義的愛茶人的飲茶活動也稱作茶道。《茶經》就是《茶道》,從封演的文字裏,我們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陸羽的《茶經》不論熊思想性來說,還是從茶具造型式樣以及茶事活動的嚴禁性、邏輯性、科學性來說,都達到了很高的境界,至今無人超越,而外國茶道是根本沒有條件和陸羽的茶道作對比的。茶道一詞源於中國,茶葉的發現源於中國,為什麽我們不能理直氣壯的使用茶道一詞呢?

  陸羽在《茶經》一之源的開頭就說“茶者,南方之家木也。”在這裏陸羽講的事茶書,說茶樹是“嘉木”前無古人,嘉字又美好和尊貴的意義,他一般是指人類的值得稱頌或讚美的活動,例如嘉賓、嘉獎、嘉許、嘉言懿行等等。這些都是讚美人類某種行為和活動的語言,而陸羽在這裏是讚美茶樹,顯然他認為茶樹是有靈性的,所以才用擬人化的手法稱茶樹為嘉木。這在後來的大文學家蘇東坡所作的“葉嘉傳”,中更進一步的到了印證。蘇東坡在葉嘉傳中,頌揚了茶的品德,“臣邑葉嘉,風味恬淡,清白可愛,其誌尤淡泊也。常散其資,拯鄉裏之困,人傑德之,是從陸羽開始的。

  陸羽在《茶經》中講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精行儉德”這四個字理是茶道的基本要求。他要求人們通過飲茶活動,把自己的思想行為和道德觀念,逐漸地有意識地納入精行儉德的軌道,精行就是精美良好的行為,見的姿勢要求人們不要浪費世界萬物中一切自然物質。唐太宗時期,當時的鎮國公魏征(580—643)《諫太宗十思疏》中,向太宗皇帝建議的重要一條就是一切從“儉”,力戒浪費。原文如下“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以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常也”。由於太宗采納了魏征的意見,於是迎來了國富民強的貞觀之治。現在中國隨著經濟的發展,茶道事業也在蓬勃發展,有人提出以“廉美和敬”作為中國茶道的賀信。我認為,按照陸羽的思想,儉字應該是根本,不管是強國或是富國,不管是發展中國家或者目前還是出於貧窮的國家,都要注意儉約,節儉一切資源,作為個人也應該生活從儉,不奢侈浪費,養成儉樸節約的美德,根據茶作為飲用,“最宜精行儉德之人”的思想,廉字應該為儉字。即“儉美和敬”因為廉字對於絕大多數茶人來說,是沒有意義的。

       下麵我想講一下關於茶藝館的名稱問題,“茶藝館”一詞來自祖國的寶島台灣。據範增平先生寫的《台灣茶葉發展史》的記載:1971年台北市中山北路的一個巷子裏,又一位名叫李友然的先生,開設了一家“中國茶館”。這是台灣省出現的第一家中國功夫茶館,到1977年,在法國學習藝術回到台灣的管壽齡小姐,在台北詩仁愛路開了一家賣藝術品和兼供茶水的“茶藝館”。於是台灣出現了一家“茶藝館”。以後“陸羽茶藝中心”、“紫藤蘆茶藝館”等相繼開業。茶藝館作為一個行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至今台灣全省共有茶藝館二千多家。茶藝館的出現對於豐富人民生活,擴大茶葉供應,取得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但是,少數茶藝館也出現了“三陪”等不光彩的行為。茶藝館的名稱到現在為止是24年。

  藝術品與茶的偶然結合,使茶藝一詞不僅在台灣也在大陸風行起來,這並不是我們不敢稱作“茶道”,在中國各地如春筍出土般的茶藝館正說明了“茶藝館”的主人們對於“茶道”的恭謙態度,他們知道非神仙不能真的理解茶道的內涵,滾滾紅塵中又有幾個人能得到“茶道”之三昧呢?盡管封演早在唐代,就把當時的陸羽所倡導的飲茶之風,稱作“因鴻漸之論,光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但是謙恭的人們還是覺得不敢輕易稱道,而改稱茶藝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