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美人

茗園,有可品、可閑、可醉之意。茗園雖小,亦名不見經傳,但其情其味,真意雋永,渴飲茗汁,悠閑小坐,也可稱作一段家園佳話。
正文

朱權行茶破孤悶

(2006-06-09 15:29:35) 下一個
  宋代大為興盛的鬥茶之風,到元代開始日漸衰落。這一方麵是由於當政的蒙古人對被征服者漢人的文化多加摒斥,世風已無意於那種偏窄繁瑣的飲茶方式,另一方也因為新興起的飲茶方式葉茶瀹泡法的推行,餅茶的製作開始迅速減少,而以餅茶為基礎的鬥茶技趣也隨之消退。到明代初年,朱元璋下詔取消貢奉龍團餅茶,倡導葉茶,於是進一步促進了飲茶方式的轉變,技趣性飲茶從此沒落,同時也使自唐以來的以碾煎過程為主體的烹飲法漸趨消失,飲茶之道主要集中在品飲的過程中。

  在這次飲茶方式的轉變過程中,倪瓚是"先驅",朱元璋是"後繼",真正確立新方式的則是朱權。
 

  朱權(1378年-1448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自幼體貌魁偉,聰明好學,人稱"賢王奇士"。朱元璋為防禦蒙古,將朱權分封為河北會州(今熱河平泉縣南),稱寧王,與燕王朱棣等王子節製沿邊兵馬。洪武三十一年(1983年),朱元璋死,皇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次年,即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進軍南京,發動了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朱棣起兵前,曾脅迫朱權出兵相助,並許以攻下南京後,與他分天下而治。經過四年戰爭,朱棣打敗建文帝,奪取了政權,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

  朱棣即位後,非但隻字不提分治天下,而且還將朱權從河北徙遷至江西南昌,盡奪其兵權。朱權遭此巨創深痛,即求清靜和韜晦,於南昌郊外構築精廬,寄情於戲曲、遊娛、著述、釋道,多與文人學士往來,自號臞仙,又號大明奇士,涵虛子、丹丘先生。

  朱權晚年信奉道教,耽樂清虛,悉心茶道,將飲茶經驗和體會寫成了一卷對中國茶文化頗具貢獻的《茶譜》。

  唐宋時期茶葉多以蒸青團茶為主,製法為先將鮮葉蒸一下,然後搗碎拍製成中間留孔的團餅,再串起來焙幹、封存。朱權卻不欣賞團茶及其烹飲方法,獨創了蒸青葉茶烹飲法。他在《茶譜》序文中說:團茶"雜以諸香,飾以金彩,不無奪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葉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主張保持茶葉的本色、真味,順其自然之性。的確,葉茶不但飲用方便,而且能讓人享受到茶葉的色、香、味、形之美,更能品味到茶的本味。

  清茶助清談,清談更品茶,所謂"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清言",即刻畫了飲談相生的雅意。朱權還較為完整地構想了一套清談開始前的行茶儀式:

  先讓一侍童擺設香案,安置茶爐,然後另一侍童取出茶具,汲清泉,碾茶末,烹沸湯,候湯如蟹眼時注於大茶甌中,再候茶味泡出時,分注於小茶甌中。這時主人起身,舉甌奉客,對他說:"為君以瀉清臆"(義即為您一抒胸臆);客人起身接過主人的敬茶,也舉甌說:"非此不足以破孤悶"。然後各自坐下,飲完一甌,侍童接甌退下,於是主客之間話久情長,禮陳再三,琴棋相娛。

  這一焚香彈琴,烹茶待客的禮儀,是明代追求品飲境界的文人茶的生動寫照。

  朱權崇奉道教,嗜好茶學皆為自保之計。但是其後裔看來並未承襲這套家學,就在朱權死後70年,即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十萬,爭奪皇位。這次叛亂很快即被撲滅,朱宸濠被處死,寧王之藩也被撤除。

  但朱權對茶的諸多研究卻是影響深遠。他創製的蒸青葉茶促成了炒青的製成,使葉茶從此進入生活,茶的飲法也改變為像今天開水衝飲的形式。更值得一提的是那套待客的行茶儀式,對日本茶道有直接的影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