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煙酒不沾,惟一的嗜好便是飲茶。隻要有空閑,便喜愛用玻璃杯沏一杯清茶。然後坐在一旁,靜神觀看杯中那沉浮的茶葉,放鬆一下勞累的身心。
用玻璃杯沏茶別有一番韻味。透過昌瑩透明的杯體,可以享受更多的茶趣。尤其下班之後,獨處一室,沏上一杯清茶,靜靜地觀望著眼前杯中的變化,你會發現其樂無窮。觀那蒸騰的氤氳,如同清明時節迷蒙飄緲的雨霧,透過這如煙如霧嫋嫋上升的水汽,人不知不覺會陷入一種無際的遐思,一種入禪的意境,眼前仿佛會出現一幅濃淡相宜的潑墨山水畫,“閑夢江南梅熟時,夜船吹笛雨瀟瀟,入語驛邊橋”。
那杯中的茶葉更是變幻莫測,朵朵嫩芽,緩緩舒展。或恰如雀舌,或旗(嫩葉)槍(芽尖)交錯,搖曳沉浮,百態千姿,栩栩如生。細心觀察,那片片綠芽上竟會看出茸茸細毫,猶如勃勃生機的春天。舉杯品茗,香鬱味醇,舌尖銷覺茶韻清苦,細細品嚐,回味之中略有甘甜。
茶喝得久了,看得久了,便慢慢地感受到許多,人生如茶,品茶如品人生。
一片茶葉,看起來是那樣細小、纖弱,那樣地無足輕重,但卻又是那樣地微妙。當它放進杯中,一旦與水融合,便釋放出自己的一切,毫無保留地貢獻出自己的全部精華,完成了自己的全部價值。
雖說沒有茶葉便不會有可口的香茶,但此時此刻,人們所欣賞、所關注、所品味的已經不再是那片片茶葉了,而是這杯中之水了。
這一切又何嚐不像人的一生?在滄海人世之中,每個人都宛如一片茶葉,每個人都要從生到死,貢獻出自己的畢生,走完自己人生的曆程。
在這個過程中,社會不會去刻意地留心每一個人,就像在飲茶時很少有人會在意杯中的每一片茶葉一樣。茶葉不會因溶入清水不為人在意而無奈,照樣隻留清香在人間;我們每個人也不必因融合於集體不被人所關注而沮喪,因為我們已經成就了他人,幫助了社會,貢獻了自己,陶冶了人生。茶樹年年有新芽,生命之樹常青.
進而言之,茶葉的價值就在於溶入水中成為茶水。多好的茶葉,無論是西子湖畔的龍井,還是太湖洞庭山上的碧螺春,不管是武夷山絕壁的“大紅袍”,還是福建安溪城中的鐵觀音,如果不溶於水,不為人所品、所嚐、所飲,對於茶而言又有何用?作為一個人,他的學識再高,能力再強,不奉獻於社會,又何足道哉?生命短暫猶若一片茶葉,不必去追求那所謂的永恒,追求生前的功名顯赫,富貴利祿,如果為此窮盡一生,豈不是本末倒置?
古人雲:“以有涯追無溽,殆矣。”我以為,品茶之中所有體味到的感受,最為貼切的就是一杯清茶中的那種淡淡的滋味。淺嚐最為甘美,也最為持久。凡事過度反而乏味,正所謂:過猶不及,如果窮困及逸樂,因一切甘甜已經遍嚐,便會有茫然無措的感覺,就會像漿酒霍肉之徒,就算眼前堆滿山珍海味,也不會有任何胃口。世間利祿來來往往,紅塵滾滾炎涼榮辱,惟有淡泊,才能寧靜,才能對人生做最深入、最細致、最獨到、最有價值的品味。這一切又與品茶何其相似。茶,惟有苦澀,才能醒腦提神。
唐代的劉貞德曾經總結說,茶有十德: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嚐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養誌。由此可知,茶在中國已經不單純是一種飲料,它代表著一種文化,一種價值取向,表達了對情感、對生命的態度,有著更深層次的精神境界。一個人若在茶中有品位,自然對生活、對情感、對生命會熱愛。而對生命熱愛者,必然對人格有操守。
正如茶聖陸羽在《茶經》中所言:懂茶之人必定是“精行儉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