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中淘篩曆史的細節

西人資料中搜尋關於中國的點滴
個人資料
元亨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國檔案--貝聿銘1935-1947

(2019-11-17 15:48:31) 下一個

20191120補
這個貼又出狀況,因為檔案比較長,看了後麵忘了前麵,最後有點疲了,匆匆發出來。這個檔案也一如往常,時間上是反著排的,前麵的是晚近的,後麵是早期的。所以第1、2兩頁講的是最後的情況,恰恰我漏了這兩頁,貝聿銘被批準永久居留,他們是先出境去加拿大,在加拿大拿到移民簽證,具體過程檔案中沒有記錄,然後再入境美國。
1947年8月21日,移民機關文件顯示,貝聿銘的檔案在18日被轉往波士頓移民機關,並告知該機構,移民中心辦公室對貝聿銘申請已經拒絕,要他們準備執行。貝家在此前一定也采取了上訴,因為同一天,8月21日,貝聿銘夫人陸書華接到波士頓移民機構信,說你們要求先行審查(pre-examination,不太清楚是個什麽程序),目的是到加拿大去申請移民簽證,然後用這個移民簽證重新進入美國。所以本機構準備先行審查你們。最後,是1947年10月6日,移民機構內部通知,說貝聿銘和夫人已於9月26日在緬因州Calais在遞交他們於9月23日在加拿大卑詩省的St. John的美國領事館拿到的移民簽證403和404 (under 4(d))之後,被批準入境永久居留(admitted for permanent residence)。為什麽能拿到永居的移民簽證,從檔案裏就看不出原因了。按理,應該是拿到永居,然後出境再入境,轉換身份(是不是象關機重啟?),貝聿銘似乎是出境就拿到了。1947年8月21日,移民局同時通知申請被拒,要進入離境程序,同時又說要進行先行審查。如果說離境程序就是為了換身份,那麽拒絕(denial)是指什麽呢?不懂。
貝聿銘應該是有大福報之人,並與聖約翰有緣:1935年留學美國之前,尚在上海的聖約翰大學讀書,1947年在加拿大卑詩省的聖約翰入境美國,獲得永久居住權。一生名滿天下,壽比南山。
20191120補完。

貝聿銘今年去世,享年102歲,美國檔案館網上有一份貝聿銘的檔案:Pei, Ieoh Ming - Case Number: 35527/015-16 - Ship of Arrival: President Coolidge, 08/28/1935,它的ID號是28882547,他們網上檔案都可以用ID號搜。該檔案共138頁,還作成了PDF文件,供下載。
這個檔案裏自1935年開始,貝聿銘以學生身份赴美留學,到1947年為止,那時貝聿銘已經畢業工作,並開始申請永久居民身份,並且結了婚,夫人Eileen Lee Pei,據網上資料,即陸書華,又稱盧愛玲。盧愛玲似乎是英文名的直譯,應該是陸書華。網上資料裏,陸書華畢業於衛斯理學院,就是宋美齡讀的那個衛斯理,兩人是校友。陸父Ping Yok Loo是麻省理工1916畢業的,跟貝聿銘是校友。陸母Alice Chang是張蔭棠女兒,前麵博文中曾有光緒皇帝為張蔭棠赴美擔任大清駐美使節而寫的國書。陸書華舅媽,又是唐紹儀女兒,所以一家人都跟美國有緣。
從此檔案裏的信息來看,貝聿銘以賓州大學錄取通知書申請簽證,但是到了美國並沒有入學賓大,而是去了麻省理工(MIT),並於1940年本科畢業(MIT建築專業本科5年),拿到建築專業學士學位。之後留在MIT,作過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t),還拿到旅行獎學金,這樣在MIT又待到1942年。1942年底到哈佛大學作Wheelwright Fellow, 時間不長,1943年6月離開哈佛,10月去了普林斯頓大學,參加與國防有關的研究,那時美國已經參戰。在普林斯頓工作到1945年10月,1945年12月貝聿銘回到哈佛,繼續被戰爭打斷的研究,同時擔任哈佛建築學教師。這是貝聿銘赴美學習的時間線,包攬(飽覽)了東部的名校藤校。
下麵是對檔案中貝聿銘資料的一本流水賬,可能很枯燥(我關於美國檔案博文不少都如此,資料也許比較有價值,但是可讀性不高,有點象學術研究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那麽先簡單敘述一下,再保留流水賬。
檔案裏關於貝聿銘的基本信息: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廣州,夫人陸書華則生於1920年9月21日的天津。貝聿銘1934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中學,進入聖約翰大學學習,同時申請赴美留學,1935年7月9日接到美國賓州大學錄取通知(通過電報打到上海聖約翰大學),貝聿銘英文拚寫通行的是Ieoh Ming Pei,但是在1935年,“貝”被拚寫為Pe。然後7月12日貝聿銘在上海美國總領館拿到簽證,那時還需要排華法案下的section 6證明。簽證裏麵填的信息是他將去賓州大學讀6年,拿A.M.學位,可能是建築學碩士(Architecture Master)吧,6年,本碩連讀,1935尼年他還在聖約翰剛上大學。經濟方麵由他父親支持,父親名:Truyee Pei(父親姓拚成Pei)--貝祖詒。美國領館在這裏還特別加一句:父親是中國銀行經理(Manager of the Bank of China),經濟上非常富裕(very well fixed financially)。還說貝聿銘將於1935年8月13日,乘坐柯立芝總統號郵輪去美國,將在舊金山入境。

貝聿銘給舊金山移民官信的信封。


柯立芝號於8月28日抵達舊金山(那時從上海到舊金山航行半個月,比1920年代的一個月快了一倍),貝聿銘順利進入美國,沒有關進小黑屋之類麻煩。
但是貝聿銘並沒有去賓州大學,而是去了麻省理工MIT,害得移民部門到處找他,最後是通過他填的在美聯係人輾轉找到他在MIT。他的簽證2年有效,到1937年8月28日,他以後申請了好幾次延期,有時給3年,有時2年,有時1年,而他還會忘記自己的簽證快到期了,是不是典型的理工男自那個時代就有了?常常會晚了,然後在移民部門提醒下才填表,然後好幾次寫信給移民部門道歉,說對不起,這麽晚才知道要申請延期了,給你們添麻煩了。還有時候,學校突然會通知移民部門,說貝聿銘離校了,移民部門再詢問聯係人,都說沒有啊,貝聿銘好好的在那呢。結果學校不好意思了,說可能是他名字的拚寫。開始貝聿銘把自己的姓拚成Pe,後來又拚成Pei,所以學校以為不是同一人。每次到期,總會有些狀況。最後是1947年,貝聿銘已經成家,有了兩個兒子,他想申請永久居留,卻被拒絕了。檔案到此戛然而止,給人留下不是懸念的懸念,因為都知道他當然留在了美國,並一路成為世界級的建築設計大師。
下麵是檔案的流水賬,有些細節上麵沒提到,比如貝聿銘在所填表格中有國內地址,應該是貝家在上海的地址,有兩處,一是愚園路,一是江蘇路(老名字叫憶定盤路-Edinburgh Road),等等。
~~~~~~~~~~~~~~~~~~~~~~流水賬分割線~~~~~~~~~~~~~~
在美國檔案館網上看到的檔案來判斷,如果在美國從入境開始,一切都很順利,這種人基本不會在檔案館裏留底,有也是很短,貝聿銘的檔案138頁,記錄的幾乎都是他的簽證到期,換學校,身份變化,等等。
貝聿銘剛到美國不久,1935年11月18日,賓州大學記錄員(似乎也可以叫記者--recorder)尼才(Nitzsche,George E.,跟尼采--Nietzsche--一母之差,差一個字母)給移民局寫信,說一個叫Woo Ji Dah的人的入學取消了,同時也查不到貝聿銘有注冊的記錄,可能之前賓州大學與相關機關已經有過聯係,但是檔案中沒有,這封信應該是回答移民局的一個詢問。Woo Ji Dah跟貝聿銘同校,沒查到他中文名字,應該姓吳。為什麽貝聿銘沒有就讀賓大,檔案裏沒有任何記錄。
1935年11月22日,美國移民局給舊金山一個叫F.J.Hellman的人寫信,說賓州大學到現在都沒有貝聿銘注冊的消息,而你是貝聿銘列出的在美國朋友(簽證時要提供在美親戚或朋友,現在叫聯係人,貝聿銘填的就是F.J. Hellman),所以我們給你寫信,如果你知道他下落,請告知,如果他已離美,請告訴我們他離美時間、所乘船名,去往哪裏,這樣我們好對他結個案。11月30日,Hellman先生給移民局回信,用的是舊金山Wells Fargo Bank & Union Trust Co的信箋,還印著Hellman的名字,下麵是他職務:副總裁(Vice President)。他說,貝聿銘和他的同伴Woo Ji Dah都轉學到MIT麻省理工去了,最後沒忘也加了一句:for your information,貝先生父親是上海一位大銀行家(leading banker of Shanghai)。

得到貝聿銘去MIT的消息,移民局在1935年12月13日給MIT寫信,詢問貝聿銘是否在MIT。MIT的Registrar(這個怎麽翻?應該是專門管學生學籍,注冊的,教務主任?)在回家跟老婆孩子一起吃火雞大餐(12月24日)前幾個小時,奮筆疾書回信:貝聿銘是9月30日在MIT注冊的。從貝聿銘表格看,他住校,國內地址填的是983/21 Yu Yuen Road,Shanghai(Home),是上海愚園路983號之21?或者愚園路983號21弄?在美國聯係人也換了,叫H.D.R. Burgess,地址是1 Wall St. NY, 公司叫Irving Trust Co.,爾灣信托公司,紐約華爾街1號,非常牛的地址。為了證明,MIT附上了一份報告,裏麵隻有幾名學生的名字,包括貝聿銘,沒有任何其它內容,也不是印在MIT信箋上,隨便拿張紙,用打字機就可以作出來,但是似乎就這,就可以作為貝聿銘已經在MIT就讀的證據。後麵還會有這種報告,雖然簡單,但是移民局就認這個,說明這是美國學校的一種具權威性的文件體係,類似於現在銀行每月單子能證明住址一樣。 

這就是MIT的報告,貝聿銘是第2名。文中講的那份還要簡單,沒有第一排裏的欄目名稱。這是另一份,抬頭有normal load,意思可能是學業量,比如是全日製學生,還是半工半讀,夜校之類,這是從load這個詞來猜的,並不確定。再下一欄題目是sufficient income,這就好理解了,直學生的經濟來源是否充足,你看最後一位學生,名叫Reissner,Erich,他的情況是some income,empl tuition,有些收入,empl不知什麽縮寫,開始我以為是exempted,免學費,但是它縮寫不應該是empl,或者是employed,就是打工代替學費。這種報告很重要,政府部門認這個,作為你入讀學校的證據。


這樣,貝聿銘在麻省理工安頓下來,開始了他的本科學生生活。前麵說過,貝聿銘是1935年8月28日在舊金山入境美國,這個時間地點很重要,他的簽證是兩年有效,而時間的計算,都是以1935年8月28日開始,他的很多身份文件,則都是由舊金山的移民部門處理,而不是想象的是由他所在地區,比如波士頓的移民局處理。
兩年過去了,1937年6月初,移民局通知貝聿銘,你的簽證要到期了,如果你想延期,請填一張635表,該表稱為Application to Extend Time Admission as Nonquota Student--非配額學生錄取延期申請表,美國移民可能在那時就有某種配額quota,可能按國家配吧,但是學生不占這個配額,所以叫非配額--nonquota。幾天後(6月11日),貝聿銘就填好635表格遞上去,裏麵的信息,住址填的是麻省理工宿舍I(MIT Dorm),中國地址填的是12 Lane 30, Edinburgh Road,Shanghai,上海的Edinburgh Road,查出是憶定盤路,即今天的江蘇路。上海地址一個特點就是“弄”,專門查了下,上麵這個地址,應該是憶定盤路30弄12號(是不是搞糊塗了,請上海人指正),不知現在有沒有定為掛牌保護起來--貝聿銘故居。回到1937,貝聿銘申請3年延期,因為建築本科在MIT要5年,他已經讀了兩年。移民局處理的非常快,11日填表,郵寄還要幾天,17日移民局已經決定了,批準了,延期到1940年8月28日。
一切似乎都很順利,但是不知何故,1937年11月18日,麻省理工的Registrar給移民局寫信,說貝聿銘今年6月8日起就不在我校了,理由是學年結束了。移民局估計有點暈:明明人家6月11日剛填了延期表,怎麽8日已經不在你哪了,那會去哪呢?他門就給貝聿銘填的聯係人Burgess寫信,說貝聿銘列出你為聯係人,現在他不在MIT了,你知道他下落嗎?請告知他的地址和計劃。Burgess11月30日回信,說貝聿銘已經注冊啦,附上他1937-938年學年注冊卡。他夏天在紐約打工,是不是因為這個?然後Burgess也意味深長地加了一句,貝聿銘父親是中國銀行高管,貝家在上海很有名,很受尊重。當天,MIT也開了個證明:貝聿明已經注冊1937-38學年課程,他是大三學生。1938年1月7日,麻省理工Registrar可能覺得不好意思了,又給移民局寫信:問題可能出在貝聿銘名字的拚寫上,此前,貝聿銘總是把“貝”寫成Pe,現在他又寫成Pei了,這也許是我的錯,以後對中國人的名字拚寫一定多注意。

貝聿銘1937-1938學年第一學期課程注冊卡,是他第3年,沒劃掉的應該是他要上的課:建模(modeling),歐洲文明和藝術,誠市規劃曆史和原則,材料,自由繪畫,設計(3)。


1940年,又是貝聿銘的簽證延期到期年(8月28日),4月他被麻省理工研究生院錄取,獎學金600刀(穀歌,沒查到MIT,而哈佛1940年全年學費加住食是$924,那年最低工資是每小時$0.30)。而移民局在5月就給貝聿銘寫信,說如果你要延期,請填附上的635表格,那個沒有電腦年代,移民局的工作真值得豎大拇指!可是6月21日麻省理工Registrar又信告移民局,貝聿銘離開了,因為他已經完成了學業,於是移民局6月28日(這麽迅速的反應,幾乎以為移民局對貝聿銘是專案專辦,而且每次都是局級幹部署名)再次給Burgess寫信詢問,貝聿銘7月5日填635表,申請兩年延期,這次,中國地址填了香港的中國銀行,1940年估計貝家去了香港。而聯係人填的是Ping-fang Hsia,姓顯然是夏,關係是朋友(friend),地址是紐約的中國銀行。8月被批準延期到1942年8月28日。

上麵是貝聿銘1940年7月5日填的延期申請表-635表,共兩頁,可以看一下貝聿銘的英文筆跡,還有他的簽名-IM Pei。注意,簽名裏的“貝”顯然是拚成Pei,可是第一頁開頭填的名字裏的Pei裏麵的字母i被塗去。


1941年底,MIT向政府提交關於留學生的報告,政府詢問詳情,尤其是貝聿銘資料,不知為何,此時是總檢查長辦公室(Attorney General),MIT當然不敢怠慢,向貝聿銘所在的設計學院(School of Design)要材料,學院院長於1942年1月17日向Registrar匯報:貝聿銘於1940年8月到10月在賓州約克的約克保險箱鎖公司(York Safe and Lock Company)工作,收入$350,11月到1941年1月在波士頓一家建築公司作一個建房項目(Housing project),周薪$39,總收入約$546。1月後一半時間用在他的獎學金(fellowship)研究上,還幫同學設計房屋。他還拿到一個$1500的旅行獎金,所以1941年6-10月出外研究各種建築,實用約$1025,1941年10月至今,受雇於波士頓的Stone and Webster公司作國防方麵的工作,月薪$45。
1942年1月27日,麻省理工Registrar給移民局寫信:我知道貝聿銘的材料有點亂,前幾天我和貝聿銘還有他們院長談了一次,貝說他會給你們寫信解釋,院長告訴我,貝聿銘對工業材料問題很感興趣,因為戰後中國很需要這些。貝聿銘肯定跟公司談了這事,Stone and Webster的設計經理(Design manager)2月給移民局寫信:貝聿銘於1941年9月到我公司,職務是結構繪圖員(Structural draftsman),他參與了各種工廠的設計和鋼筋混凝土和鋼結構的細節工作,他很能幹。這相當於推薦信了。總檢查長辦公室於3月16日給貝聿銘寫信:你雖然工作了,但是你所從事,是你所學專業,所以我們認為這可以算是實習(practical experience),批準你的學生身份有效至1942年8月28日。
本來1942年8月28日到期,7月份總檢查長辦公室(為什麽現在總檢查長管這事?)就提醒貝聿銘,時間快到了,如果想延期,需填表申請。但是貝聿銘10月1日才填好延期申請,此時,表格不再是635號了,而是I-535表,同樣內容。貝聿銘申請延期兩年,理由是戰時緊急狀態(war emergency),自己地址填的是2020 Holden Green,Cambridge,MA,聯係人還是紐約中國銀行的Ping-fang Hsia,關係一欄裏填的是監護人(guardian)--上次填的是朋友。9月30日,貝聿銘給移民局寫信,表示道歉,那麽晚才遞表,這封信內容裏“貝”打成Pe,但是末尾的簽名可以看出還是Pei。這次移民局也放慢了節奏,12月才告訴貝聿銘,批準延期,但隻給一年,到1943年8月28日。
一年很快就過去了,實際上從12月批準,隻有8個月,所以一晃,到了1943年8月24日,費城移民部門給貝聿銘寫信,告訴他要延期就要填表,如果離開美國,告訴我們你出境時間,港口和船隻名字。為什麽是費城?可能因為他入境時目的地是費城。到了0月,舊金山移民部門來催貝聿銘了,請盡快提交申請表。但是各地移民部門都沒法得到回音,直到1944年5月,舊金山方麵告訴移民局,外國人登記處的記錄裏貝聿銘的最後地址是1941年的麻省地址,130 Cross Street, Belmont, MA;而我們的最新記錄是1943年,貝的地址是2020 Holden Green, Cambridge, MA。於是他門又問Ping-fang Hsia。1944年6月6日,有了回信,用的是紐約中國銀行信箋,上麵印有銀行地址:華爾街40號。信不是Hsia寫的,是一個助理經理(assistant manager)Milton C. Lee寫的,顯然也是華人,入境檔案中,此人被其他人引為美國聯係人(比如舊金山 349p120,Kung Hsien Woo的聯係人),其中他的地址是Bank of China New York,而紐約時報有他訃告,1984年2月3日,他82歲,裏麵說他曾在嶺南大學教英語,1926年畢業於Columbia College,1930年代初到1952年是中國銀行的Vice President。搜嶺南大學英文教師,結果中有一份1954年香港的嶺南大學校友分會的通訊,有校友名單,裏麵有Milton C Lee,中文名是李衛民(地址:40 87 St. Brooklyn NY),但是FS上搜Milton Lee,加年齡範圍(比如1900-1908),給出一個Milton Chun Lee,1936年,Banker,肯定是他。妻子叫Lee Feng May Kau,紐時訃告說他妻子是Fung May,肯定就是,但是Chun與衛民不符,Chun是名(純?遵?),字衛民?他說貝聿銘去普林斯頓了。Hsia先生把信轉給了貝聿銘,貝給移民部門寫信,信上沒有注明日期,但是信上有一個章,上有日期6/15/1944,這應該是收信日期。貝聿銘自然又是Sorry,對不起,給你們帶來那麽多不方便。1943年12月我到了普林斯頓大學,在Offi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OSRD)工作,這裏貝聿銘可能漏了一個Research,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否則縮寫裏的那個R代表什麽呢?1944年8月29日,貝聿銘填了延期申請表I-535,此時他已經超期一年整了,表格裏,國外地址填的是重慶中國銀行,聯係人則填了母親,貝祖詒夫人(Mrs. Tsuyee Pei),地址是紐約公園大道823號--823 Park Avenue,NY。從幾次表中中國銀行地址的變化,可以看出國內局勢,先是上海,然後戰事起,家裏去了香港,香港又淪陷,於是去了陪都重慶。貝聿銘申請延期3年,理由是研究工作沒完成,另外,現在中國回不去。但是移民局隻給了1年,延到1945年8月28日,開句玩笑,他們怎麽知道得那麽準,日本1945年投降,誤差不到一個月。
檔案裏,從1944年到1945年隻差一張紙,轉眼,1945年11月舊金山移民部門通知貝聿銘,你已經超期了,要想繼續留在美國,填表,此時表號碼換成I-539了。貝聿銘回信又是一番到歉,Sorry,沒注意到過期了,他的地址填的是14 Old Dee Road,Cambridge,MA。立即填了表,申請延期18個月。裏麵填了說他現在哈佛研究生院學習。舊金山移民部門向哈佛的Registrar詢問,你們那是否有貝聿銘這個人。1945年12月哈佛由外國學生顧問(Counsellor for Foreign Students)回信說,查無此人在哈佛注冊。舊金山移民部門給貝聿銘寫信:你說你在哈佛讀研,哈佛說沒你這個人。你的合法居留已經過期(1945.8.28),立即回複!1946年1月3日,貝聿銘回信:抱歉Sorry,給你們造成了麻煩。這裏有誤解。我此前是哈佛的Arthur W. Wheelwright Fellow,這個不是全日製學生,所以注冊資料裏沒有。但是目前我是哈佛準碩士(candidate),不知為什麽哈佛沒有我的注冊資料,是不是因為我是11月注冊而不是10月?現附上學院主席的信,記費卡(Bursar card,不太確定怎麽翻),和兩張獎學金受據,但是這些你們要還給我(檔案裏沒有這些,可能已經還給貝聿銘了)。還好,移民局不久就給貝聿銘延期到1946年8月28日,不過也隻是7個月時間了。
1946年3月,哈佛外國學生顧問給舊金山移民部門寫信,說貝聿銘離開哈佛了,因為他在2月拿到了哈佛的建築學碩士學位。移民部門馬上給貝聿銘寫信:哈佛說你離校了,你必須報告你在何時何地繼續學習,你必須保持學生身份,否則要離開美國。4月2日,貝聿銘給移民部門回信:讀完碩士後,我被哈佛設計學院聘為教師,為期1年,1946年9月到1947年9月,學院會給你們寫信證實,告訴我該如何保持身份。他在7月1日,拜訪了波士頓移民機關,說他跟妻子Eileen Loo Pei,陸書華和1944年11月10日生於普林斯頓的長子還是住於Cambridge的14 Old Dee Road。陸書華已經懷孕,預產期是1946年9月。貝聿銘希望能在哈佛教1年書,這樣的經曆對他回中國教書非常重要。但是1946年7月22日,移民部門通知貝聿銘,拒絕了他的變換身份申請,既然你中止了你的學生身份,所以你延期申請也被拒絕。雖然檔案裏不可能有,但是貝聿銘接到這封信的反應可想而知,7月31日,中華民國駐紐約總領館給移民局寫信,為貝聿銘申訴,最後簽署人是Goerge Y. L. Wu,職務寫成Consil,應該是Consul吧,領事。貝聿銘自己在7月30日填寫了I-535表申請延期1年,說準備之後返回中國,而這一年的教書和研究工作經驗對回國後很重要,哈佛設計學院的院長7月30日也給移民部門寫信,說聘用貝聿銘為教師,年薪$4000。院長8月22日再次寫信:再次寫信有點猶豫,我知道你很忙,但是希望貝聿銘能得到延期,這樣我們可以聘任他為teaching fellow,年薪$5000(7月30日信裏說的是$4000)。請通知我們你是否會推薦給他延期,由於貝聿銘的特別合適這個位子,所以聘用貝對學院來說很關鍵。8月27日,院長第3次給移民機關寫信,問是否批準了,我們好聘用貝聿銘。可是這次移民部門卻遲遲沒有決定,9月6日他門告訴院長:貝聿銘延期申請送到費城的中心辦公室了(Central Office),一旦有決定我們立即通知你們。下麵將近一個月的輾轉反側,不眠之夜。1946年10月2日,代理助理移民局長(Acting assistant Commissioner)寫信給哈佛設計學院院長,貝聿銘延期申請被批準,延期到1947年6月7日(為什麽6月7日,而不是通常的8月28日?),貝的身份改成臨時訪問者(temporary visitor)允許接受teaching fellow的聘任。院長應該第一時間給貝聿銘打電話了,不過這僅是我的想象,檔案裏自然不會有。10月14日,舊金山移民機關給貝聿銘發出批準延期和身份變換的正式通知,要貝將這封信與護照放在一起,離美時交給移民官員,這樣他的case可以結案。貝聿銘大兒子是T’ing Chung,貝定中,生於1944年11月10日,二兒子於1946年9月7日,取名Chiong Chung 貝建中。9月7日,正在被拒絕後,上訴焦急等待的那段日子中。
最後,到了1947年6月6日,到期前一填,貝聿銘再次申請延期,申請延長9個月,理由是他有了家小,正在申請永久居留,他希望能不占配額(可能這樣比較快,配額的要排隊,跟今天一樣),這個過程需要9個月。7月22日,移民局舊金山地區主任委托出入境管理處代理處長給貝聿銘夫婦寫信,說費城的中心辦公室拒絕了你們延期申請。波士頓的出入境辦公室接著通知他們:你們延期申請已經被拒,我們接到命令要執行你們的離境。
檔案最後,是移民機關通知貝聿銘夫婦,要對他們進行重新審查。當然,最後還是批準他們留在美國並成為永久居民,否則也就沒有後來那個享譽世界的建築設計師I. M. Pei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土豆-禾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元亨利' 的評論 : 我也非常喜歡看原始檔案,另外也非常喜歡你的寫法:不加任何點評!這點非常主要,有點像是把表麵顏色一層一層去掉,給大家看最裏麵的泥土毛胚。其實,還原曆史人物就得這樣,而不是根據“三七開”的指示去丈量……

再次謝謝,我會靜靜地讀。
元亨利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土豆-禾苗' 的評論 : 我看了這些檔案,也有跟你近似的感覺,還有一絲不安,就好象看一個人被扒掉衣服一樣,雖然隻是些移民局文件,沒有具體細節,但是象英語裏說的,你可以把一個一個的點連起來。尤其是孫中山檔案,以前他在我心裏,一直是國父,很莊嚴的形象,但是看了檔案,孫中山走下了神壇,跟普通人一樣。
土豆-禾苗 回複 悄悄話 在成名之前,每個人都是那麽地渺小……命運啊

謝謝你的各種原始資料文章,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