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2)
2016 (86)
2017 (154)
2019 (79)
2021 (73)
2022 (129)
2023 (263)
2025 (1)
對於中美兩國來說,尼克鬆總統最大的成就都是打破了中美之間的僵局。當然,這個1950年代延續下來的僵局總會打破,但是尼克鬆是在局勢並不明朗的情況下看到了這個必然性和必要性,這是他的偉大之處。
尼克鬆早年是個堅定的反共人士,美國著名的“黑斯(Hiss)案件”,就是由他主持的,Alger Hiss在1948年被控為共產黨間諜。尼克鬆跟麥卡錫也是朋友加戰友關係,雖然尼克鬆有意跟麥卡錫保持一定距離。對於中國來說,尼克鬆與蔣介石關係也很密切,他在1950年代訪問過台灣,與蔣介石進行過長談。
尼克鬆的中國政策的變化應該發生在1960年代,以1967年他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刊物上發表的文章《越戰之後的亞洲》(Asia after Viet Nam)裏的觀點為裏程標記。在這篇文章裏,尼克鬆有一段很有名的文字,他寫道:“從長遠觀點來看,說到底,我們承擔不起把中國永遠排斥在世界大家庭之外,讓她在那胡思亂想、滋長仇恨、且威脅周邊國家。這個小小的星球,沒有地方容得下十億有可能是最能幹的人民活在憤怒的孤立中。”(原文:Taking the long view, we simply cannot afford to leave China forever outside the family of nations, there to nurture its fantasies, cherish its hates and threaten its neighbors. There is no place on this small planet for a billion of its potentially most able people to live in angry isolation.)”
非常有意思的是,今天中國的“韜光養晦(今天看到一個詞:hide and bide,在這個網頁--https://www.scmp.com/comment/insight-opinion/united-states/article/2167785/how-us-china-disputes-trade-taiwan-and-south)”,實際上不正對應50年前尼克鬆說的“憤怒的孤立”嗎?前段時間,看到貿易戰背景下的“韜光養晦”戰略,我總感覺有點不舒服,韜光養晦總給人一種陰沉、隱秘、與外界隔絕的聯想,這也正是尼克鬆想要避免的吧,掉句中國時下的流行語,尼克鬆中國政策的初心。從這個角度看,特朗普總統的中國政策,跟尼克鬆時代的中國政策發生了近似於180度轉彎。韜光養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中國傳統文化自戰國春秋以後(合縱連橫),專注向內作功夫,直到現代,中國在外交上總是不擅長,因為沒有這個必要性,中國可以自給自足。
。。。。。。。。。。。
尼克鬆1967年4月訪問了印度尼西亞,那時他還沒有當選總統,還隻是一名紐約的律師,但是他的簡曆上已經有參議員和8年副總統的經曆。當時美國駐印度尼西亞大使馬歇爾.格林(Marshall Green)在他的美國外交口述史研究中的回憶錄裏提到,就是那次,他第一次與尼克鬆見麵並邀請尼克鬆到他們家住了兩天,與他就美國的中國政策作了深入的交談(因為格林自50年代以來參加了美國對中國的工作),尼克鬆還把兩人談話錄了音(他這個錄音的習慣不太好),後來把錄音整理成文字,這些都說明他非常重視格林的觀點,也說明他對中國的重視。另一位美國外交官何誌立(John H. Holdridge),在他的口述外交史回憶錄中也提及格林1967年在雅加達與尼克鬆的長談,可能對尼克鬆的中國政策產生了影響,而這是在尼克鬆那篇文章發表之前。
有意思的是,在考量國際國內局勢,或者一項政策的時候,人們--專家們--往往要從各方麵進行分析,政治、經濟、軍事、曆史文化等等,從邏輯上一步步地推論,得出結論。但是在這裏,尼克鬆用這麽一個簡單的常理,幾乎是日常生活中的大白話,一刀切過所有的專業分析---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不應該被排除在世界大家庭之外(一人向隅,舉座為之不歡),如果那樣的話,一旦這些人獨自憤恨而又沒有控製,後果很嚴重。這些是尼克鬆的潛台詞,在他與這篇文章的編輯的通信中,這一點表達的很清楚(見尼克鬆基金會網站上發表的尼克鬆與Ray Price關於這篇文章的討論),這也體現了一個大政治家與一般職業政客的區別。毛澤東也有這種特征,很多大方針都是用大白話說出來的。
還有一個現實的例子,還是當下的中美貿易戰,大家都在擔心,這會不會導致更嚴重的衝突,各種專家評論家條分縷析。每次看到這類文章,我都會想起20多年前新加坡某部長的一番話,他說,中美不可能打,你看,中國有那麽多官員的子女在美國,怎麽可能打呢?也是這樣,一句大白話麵前,所有政治、軍事、經濟等等的精準分析都會退居二線,想想還真是這樣,你有一百個理由能打敗美國,當你信心滿滿舉槍的時候,瞄準鏡裏出現了你的孩子,你會扣動扳機嗎?前不久還有消息說中國讓官員招回在美國的子女。
這些都是題外話,我認為,尼克鬆作為美國總統,他的中國政策的肇始點,應該是1967年,外交事務的那篇文章為其實證。毛澤東也注意到了這篇文章,還推薦給周恩來看。後來,尼克鬆1969年當選總統,在他的就職演說中,再次間接地演述了他的中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