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講過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麽叫作"學問"。普通一般的說法,"讀書就是學問",錯了。學問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學。這個解說在本篇裏就有。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作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這不是我個人別出心裁的解釋,我們把整部《論語》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講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個人。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那麽學問從哪裏來呢?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作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這個修養不隻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說做學問的人要準備一件事,就我個人研究,有個體會——真正為學問而學問,"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該做的就做,不該做的殺頭也不幹,所謂"仁之所至,義所當然"的事,犧牲自己也做,為世為人就做了,為別的不來。因此為學問而學問,就準備著一生寂寞。我們看曆史——即看孔子就知道。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現在到處給他吃冷豬頭,當年連一個"便當"也吃不到。但是他沒有積極去求富貴。怎麽知道這一套他不來呢?因為他明知當時有拿到權位的凱能,乃至他的弟子們也要他去拿權位。因為孔子時代中國人口隻有幾百萬人,在這幾百萬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個國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這個軍事學的專家,幾乎就要舉起膀子來:"老師,我們幹了!"那種神氣,但是孔子不來。為什麽呢?他看到,即使一個安定的社會,文化教育沒有完成,是不能解決其他問題的。基本上解決問題是要靠思想的純正,亦即過去所謂之"德性"。因此他一生寧可窮苦,從事教育。所以做學問要不怕寂寞、不怕淒涼。要有這個精神,這個態度,才可以談做學問。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雖然做學問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說隻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著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個人在為天下國家,千秋後代思想著眼的時候,正是他寂寞淒涼的時候,有一個知己來了,那是非常高興的事情。而這個"有朋自遠方來"的"遠"字,不一定是遠方外國來的,說外國來幾個人學中國文化,我們就樂了嗎?那是為了外匯,多賺幾個錢罷了。《論語》不是這個意思,他這個"遠"字是形容知己之難得。我們有句老話:"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任何一個人作了一輩子人,包括你的太太、兒女、父母在內,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無憾。一個人那怕轟轟烈烈做一輩子,不見得能得一知己,完全了解你,尤其做學問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第二句話跟著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不要怕沒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這人在遠方,這個遠不一定是空間地區的遠。孔子的學問,是五百年以後,到漢武帝的時候才興起來,才大大的抬頭。董仲舒弘揚孔學,司馬遷撰《史記》,非常讚揚孔子,這個時間隔得有多遠!這五百年來是非常寂寞的,這樣就懂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了。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人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問自己,為什麽我站不起來?為什麽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是自己的學問、修養、做法種種的問題。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內心裏並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拿現在的觀念說,這種心理是絕對健康的心理,這樣才是君子。君子才夠得上做學問,夠得上學習人生之道,拿現代的新觀念來講,就是講究人生哲學的開始。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大家要知道學問的根本是什麽呢?"君子務本"。文學好,知識淵博,那是枝節的,學問之道在自己作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內心的修養。所以"本立而道生",學問的根本,在培養這個孝悌,孝悌不是教條。換句話說,培養人性光輝的愛,"至愛"、"至情"的這一麵,所謂"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他說這個是"人"的本。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曾子說,我這個人做學問很簡單,每天隻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要注意的,他做的是什麽學問?"為人謀而不忠乎"替人家做事,是不是忠實?什麽是"忠",古代與後世解釋的"忠"稍有不同,古代所謂的"忠"是指對事對人無不盡心的態度——對任何一件事要盡心地做,這叫做"忠"。這個忠字在文字上看,是心在中間,有定見不轉移。"為人謀而不忠乎"是我答應的事如果忘了,就是不忠,對人也不好,誤了人家的事。"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與朋友交是不是言而有信?講了話都兌現?都做得到?第三點是老師教我如何去作人做事,我真正去實踐了沒有?曾子說,我隻有這三點。我們表麵上看這三句話,官樣文章很簡單,如果每一個人拿了這三點來做,我認為一輩子都沒有做到,不過有時候振作一點而已。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曾子這幾句話,為什麽要擺在這裏?嚴格地說,這些學問不是文學,要以作人做事體會出來,才知道它難,這就是學問。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以上講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便是孔門做學問的目的、態度和方法的記錄。說到這裏,我們已經了解了,所謂做學問,是要從人生的經驗中去體會,並不是讀死書。假使一個人文章寫得好,隻能說他文學好;這個人知識淵博,隻能說他"見聞廣博",不一定能說他有學問。一個人即使沒有讀過書,可是他作人做事完全對了,就是有學問。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這幾句話,是接著證明了學問的目的,不是文學、不是知識,是作人做事。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人與人相交,各有各的長處,他這一點不對,另一點會是對的。有兩個重點要注意的:"不因其人而廢其言,不因其言而廢其人。"這個家夥的行為太混蛋了,但有時候他說的一句話,意見很好。你要注意,不要因為他的人格有問題,或者對他的印象不好,而對他的好主意,硬是不肯聽,那就不對了。有時候"不因其言而廢其人",這個人一開口就罵人,說粗話,你認為說粗話的、土包子,沒有學問,然後把他整個人格都看低了。這都不對,不能偏差,"無友不如己者",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我們應該用其長而舍其短,所以"過則勿憚改",因為看到了每一個人的長處,發現自己的缺點,那麽不要怕改過,這就是真學問。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據心理學的研究,人對於自己的過錯,很容易發現。每個人自己做錯了事,說錯了話,自己曉得不曉得呢?絕對曉得,但是人類有個毛病,尤其不是真有修養的人,對這個毛病改不過來。這毛病就是明明知道自己錯了,第二秒鍾就找出很多理由來,支持自己的錯誤完全是對的,越想自己越沒有錯,尤其是事業稍有成就的人,這個毛病一犯,是毫無辦法的。所以過錯一經發現後,就要勇於改過,才是真學問、真道德。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說明學問的道理,並不是隻讀死書,而是注重現實人生中的作人處世。孔子說生活不要太奢侈,"食無求飽",尤其在艱難困苦中,不要有過分的、滿足奢侈的要求。與《鄉黨篇》孔子自己生活的態度、作人的標準是相通的。"居無求安",住的地方,隻要適當,能安貧樂道,不要貪求過分的安逸,貪求過分的享受。這兩句話的意義,是不求物質生活的享受,而重視精神生命的升華。"敏於事而慎於言",包括了一切責任、一切應該做的事,要敏捷——馬上做。"慎於言",不能亂說話。"就有道而正焉",這個"道"就是指學問、修養。那麽哪裏叫"有道"呢?古人的書本,書本上就是"有道",從書本上去修正作人做事的道理,這個樣子就叫作好學。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我們都常聽說"得意忘形",但是,據我個人幾十年的人生經驗,還要再加上一句話——"失意忘形"。有人本來蠻好的,當他發財、得意的時候,事情都處理得很得當,見人也彬彬有禮;但是一旦失意之後,就連人也不願見,一副討厭相,自卑感,種種的煩惱都來了,人完全變了——失意忘形。所以我就體會到孟子講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個人做學問,隻要做到"貧賤不能移"一句話——能夠受得了寂寞,受得了平淡,所謂"唯大英雄能本色",無論怎麽樣得意也是那個樣子,失意也是那個樣子,到沒有衣服穿,餓肚子仍是那個樣子,這是最高修養,達到這步修養太難了。所以子貢講的"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的確是不容易,很難得。可是孔子並沒有給他九十分,隻是"可也"而已。下麵還有一個"但是",但是什麽?"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你做到窮了,失意了不向人低頭,不拍馬屁,認為自己就是那麽大,看不起人,其實滿肚子的不夠;或者你覺得某人好,自己差了,這樣還是有一種與人比較的心理,敵視心理,所以修養還是不夠的。同樣的道理,你到了富而不驕,待人以禮,因為你覺得自己有錢有地位,非得以這種態度待人不可,這也不對,仍舊有優越感。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平凡,在任何位置上,在任何環境中,就是那麽平實,那麽平凡,才是對的。所以孔子告訴子貢,像你所說的那樣,隻是及格而已,還應該進一步,做到"貧而樂,富而好禮。"安貧樂道。安貧就非常難,孔子在下麵就有"君子,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的話。所以有些朋友很了不起,很清高,聊天時常常問起:"你看我這個人怎麽樣?"我說:"我個人不完全同意你,你是很清高,不過有一點苟求清高。"一個人是應該清高的,但有人是苟求清高,或者為了標榜自己清高,因此隻好忍痛犧牲。那就大可不必,這就不平凡,不平凡不是真涵養的精神。因此孔子告訴子貢,要安貧樂道,要平實,他說僅是做到不驕傲,不算好,還要進一步做到好禮,尊重別人和愛人。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富而好禮的方麵,我們與工商界人士接觸就看得出來,社會上的有錢人,有的非常討厭,不學無術,一開口庸俗不堪,所以富有不一定好禮。好禮不一定僅僅講禮貌,而是在學問作人各方麵隨時虛心求進。假如一個真正富有的人,能夠不斷追求學問,不斷講究作人做事的道理,實在了不起。有的人事業成功了以後,往往親朋間脫離了關係,這是遺憾的事。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大概人們都有的一個通病,就是總覺得自己了不起,往往我們說錯一句話,臉紅了;但三秒鍾以後,臉不紅了,自己馬上在心裏頭找出很多的理由來支持自己的錯誤,認為自己完全對,再過個把鍾頭,越看自己越對。人,就是這樣,所以人總怪人家不了解自己,而對於自己是不是了解別人這個問題,就不去考慮了。所以《學而》這一篇的宗旨,最後的一點,以本篇第一節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為重點。這個結論的重點就是你為什麽在心中怨恨?不要怕人家不了解你,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別人。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孔子說我整理詩三百篇的宗旨在什麽地方?"一言以蔽之"——一句話,"思無邪"。人不能沒有思想,隻要是思想不走歪曲的路,引導走上正路就好,譬如男女之愛。如果作學問的人,男女之愛都不能要,世界上沒有這種人。我所接近的,社會上普遍各界的人不少,例如出家的和尚、尼姑、神父、修女,各色各樣都有,常常聽他們訴說內心的痛苦。我跟他講,你是人,不是神,不是佛,人有人的問題,硬用思想把它切斷,是不可能的。人活著就有思想,凡是思想一定有問題,沒有問題就不會思想,孔子的"思無邪"就是對此而言。人的思想一定有問題,不經過文化的教育,不經過嚴正的教育,不會走上正道,所以他說整理詩三百篇的宗旨,就為了"思無邪"。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有些人是事業型的,有些人絕對不是事業型的,不要安排錯了,有的人有學問,不一定有才能,有些人有才能不一定有品德,有學問又有才能又有品德的人,是第一流的人,這種人才不多。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以前有一位老朋友,讀書不多,但他從人生經驗中,得來幾句話,蠻有意思,他說:"上等人,有本事沒有脾氣;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氣;末等人,沒有本事而脾氣卻大。"這可以說是名言,也是他的學問。所以各位立身處世,就要知道,有的人有學問,往往會有脾氣,就要對他容忍,用他的長處——學問,不計較他的短處——脾氣。他發脾氣不是對你有惡意,而是他自己的毛病,本來也就是他的短處,與你何關?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學問最難是平淡,安於平淡的人,什麽事業都可以做。因為他不會被事業所困擾,這個話怎麽說呢?安於平淡的人,今天發了財,他不會覺得自己錢多了而弄得睡不著覺;如果窮了,也不會覺得窮,不會感到錢對他的威脅。所以安心是最難。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現在這一代青年作學問很難,不但要知道自己中國文化傳統的根——過去,也要知道現在社會的新學問,不但是國內的事,國外的事也要清楚,古今中外都要了解。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講到學問,就須兩件事,一是要學,一是要問。多向人家請教,多向人家學習,接受前人的經驗,加以自己從經驗中得來的,便是學問。但"學而不思則罔",有些人有學問,可是沒有智慧的思想,那麽就是迂闊疏遠,變成了不切實際的"罔"了,沒有用處。如此可以作學者,像我們一樣——教書,吹吹牛,不但學術界如此,別的圈子也是一樣,有學識,但沒有真思想,這就是不切實際的"罔"了。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相反的,有些人"思而不學則殆"。他們有思想,有天才,但沒有經過學問的踏實鍛煉,那也是非常危險的。許多人往往倚仗天才而胡作非為,自己誤以為那便是創作,結果陷於自害害人。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青少年教育的問題,首先要注意他們的幻想,因為幻想就是學問的基礎。據我的研究,無論古今中外,每一個人學問、事業的基礎,都是建立在少年時期的這一段,從少年時期的這一段,從少年的個性就可以看到中年老年的成果。一個人的一生,也隻是把少年時期的理想加上學問的培養而已,到了中年的事業就是少年理想的發揮,晚年就回憶自己中少年那一段的成果。所以我說曆史文化,無論中外,永遠年輕,永遠隻有三十歲,沒有五千年,為什麽呢?人的聰明智慧都在四十歲以前發揮,就是從科學方麵也可以看到,四十歲以後,就難得有新的發明,每個人的成就都在十幾歲到二三十歲這個階段,人類在這一段時間的成果,累積起來,就變成文化曆史。人類的腦子長到完全成熟的時候,正在五六十歲,可是他大半像萍果一樣,就此落地了。所以人類智慧永遠在這三四十的階段作接力賽,永遠以二三十年的經驗接下去,結果上下五千年曆史,隻有二三十年的經驗而已。所以人類基本問題沒有解決。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宇宙從哪裏來的?人生究竟如何?還是沒有絕對的答案。因此,有了思想,還要力學。上麵所說,有了學問而沒有思想則"罔",沒有用處;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學問來培養,如青少年們,天才奔放,但不力學,就像美國有些青少年一樣,由吸毒而裸奔,以後還不知道玩出什麽花樣。所以思想沒有學問去培養,則"殆",危險。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一個人要平實,尤其是當主管領導人要注意,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這就是最高的智慧。換句話說,不懂的事,不要硬充自己懂,否則就真是愚蠢。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關於這一點,幾十年來看得很多。這個時代,很容易犯這個毛病。很多學問,明明不懂的,硬冒充自己懂,這是很嚴重的錯誤,尤其是出去做主管的人要注意。我們看曆史上偉大的成功人物,遇事常說:"我不懂,所以要請教你,由你負責去辦,大原則告訴我就行了。"說這話的人就成功了。如果硬充懂就不行,結果一無所成。曆史上,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政治的道理也一樣,懂就懂,不懂的就是"對不起......我不懂。"這是最高的智慧,也是最高的禮貌。所以我常對出國的學生們說,有一個最高的原則,也是走遍天下的國際禮貌,那便是你走到任何國家說:"對不起,我是中國來的,對這件事我不懂,請問應該怎麽辦?"萬萬不要認為這樣說是丟人,這是最大的禮貌,不會吃虧,尤其做國民外交更用得著,最怕冒充懂,就會失禮。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鄹是孔子出生的地方,即鄒。鄹人之子即指孔子。這一段所講的應該是正當孔子做魯國司寇的時候——司法行政部長兼行政院副院長(古代官製,無法與現代比類,為了便於了解,姑且作此近似的比擬),參與了代表國家、代表王室的宗廟大典。他進去以後,對於每件事都要問問清楚,向人請教。走哪裏?坐哪裏?每事都問人。於是有人笑他說,一般人亂捧,都說孔子這個人了不起,處處懂禮,可是這個"鄹地佬"進了大廟,什麽都不懂,事事都向人請教。這話被孔子知道了,他說:"這就是禮啊!"以前我們提到過,假如出國到了別人的國度,風俗習慣不同,對人家的事,不懂的應該多問。到人家家裏也是一樣,求學問也是一樣,做事也是一樣,誠懇向人請教,就是禮的精神,也是作人的道理。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孔子真正的學問精神是講"仁",他的根基則在於"道"。所謂:"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這是孔門學問的四大原則。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我最近讀了一本清人的筆記,提到有一個人很清廉,告老回鄉,一天在門前看到鄉下人賣一條新鮮的魚,問價以後,摸摸口袋中沒有錢,沒有買成。回家和太太提起,太太說你何不寫一張條子給他呢!他問寫什麽條子可以買到魚?太太說你寫上"清官"兩字,他就把魚給你了。太太幽他一默,這個老頭子被逗得笑了。這說明什麽?就是說明為道德而活著,有時候你會感到寂寞、冷清。所以我認為如果寂寞能當成一種享受,那就可以講道德了。如果你視寂寞為痛苦而不是享受,就難講真學問真道德了。但是在此,孔子告訴我們,如果真為道德而活,絕對不會孤苦伶仃,一定有與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此可見人才之難,古今曆史上一個大問題,總有"才難"之感!真正的人才實在難得。同時我們可以了解一個有趣的問題:第一等人往往可以不寫文章,不講學;學問越好越不響。試看曆史上有好幾個真正了不起的人都如此。耶穌根本沒有念大學,但現在研究耶穌講的話,拿幾百個博士學位也不止,但他沒有寫過一句話,都是他的門徒寫的;釋迦牟尼也沒有寫過一個字,所有的經典,都是弟子記載的;老子自己寫了五千字;孔子最可憐,都是自己寫,還是他反過來捧學生,學生無法捧他。所以我們當學生,最好找個像孔子一樣的老師,不但有學問聽,自己又省力氣,他來捧捧我們蠻好的。且看孔子這些學生,都是他捧出來的。雖然這是笑話,但事實是從他嘴裏講出來,我們才知道。所以從另一角度來看曆史,真正的人才的確是不易得的。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一個人聰明——聰明的人不大好學的,而且聰明的人往往以為自己的學問夠了,尤其我們現代人,容易犯這個毛病,好像自己什麽都懂;而且現代人犯一個更大的毛病,地位越高了,好像自己學問也隨之而越高深了,這是很成問題的。要敏而好學,越聰明越好學,為自己,為事業都好,這才是了不起的人物。第二點更難了:"不恥下問",什麽叫下問?比我不如的人,也要虛心向他請教求證。人要有自知之明,那樣行就是行,即使行了,以能問於不能,作為參考,這才叫能夠集思廣益。孔子說一個人能夠敏而好學,再加上不恥下問的謙德,才符合"文"這個字的內涵。曾國藩的了不起,就是幕府中的人才多,他的智囊團組織大,第一流的人才都參加,大家的智慧變成他的智慧。諸葛亮的了不起,也是幕府人才非常多。所以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才叫做"文"。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這就是學問之道的點題。主要的要與第一篇《學而》連起來。孔子這幾句話,用白話文翻譯過來是:算了吧!我從來沒有看到過一個人,能隨時檢討自己的過錯,而且在檢討過錯以後,還能在內心自我審判。怎樣受審判呢?就是自己內在打天理與人欲之爭的官司,就是如何善用理智平衡衝動的感情。這是學問的基本;也是中國文化儒家情操的中心;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隨時會碰到,而無法避免的事。例如吸煙的人,戒煙非常難,看見了煙,理智告訴自己要戒,然而手下意識地會伸出去取煙。其實人生隨時隨地都是如此,每個人都有理智,都很清醒,有的事不願做,但欲望一起,就壓不下去,理智始終克服不了情欲。所以孔子儒家的學問重點,在於內訟和自省,自己在肚子裏審察一番。孔子在這裏就講到,他從來沒有看過一個人,可以隨時自己反省、隨時檢討自己、責備自己的。這是特別提出孔子講作學問的重點所在。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魯哀公問,你學生中,哪一個能真正續承你的學問?最好學的是誰?孔子說,隻有顏回。他認為繼承學問道統的是顏回,不一定有帝王之才,卻有師道的風範;而冉雍則有君道之才。顏回足為人師的學問德業在哪裏呢?"不遷怒,不貳過。"但是"不幸短命死矣。"可惜已經死了。"今也則亡",現在就沒有了。"未聞好學者也",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好學的人了。從這段話又證明了我們的一個觀念——學問並不專指文學知識。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現在要討論的是"不遷怒,不貳過。"這六個字我們一輩子都做不到。孔子也認為,除了顏回以外,三千弟子中,沒有第二個人了。凡是人,都容易犯這六個字的毛病。"遷怒",就是脾氣會亂發,我們都有遷怒的經驗。舉例來說,我們最容易遷怒的是自己家人,在外麵受了氣回家,太太好心前來動問:"今天回得那麽晚?"於是對太太:"你少討厭吧!"這就是遷怒了。其實並不是罵太太,是在外麵受了氣,無處可發,向太太遷怒了,所以我們有時候對長官、對朋友也要原諒。很多人挨了長官的罵,仔細研究一下,這位長官上午有件事弄不好,正在煩惱的時候,你再去找他,自然挨他的罵,這是被遷怒了。處理事情也是這樣,我們看到曆史上,有些人做了曆史的大罪人,就由於遷怒。有的因為對某一個人不滿意,乃至把整個國家拿來賭氣賭掉了。不遷怒真是太難的事。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德國的名宰相俾斯麥與國王威廉一世是對有名的搭擋。德國當時會強盛,不但是俾斯麥這個首相行,同時也因為有這個寬容大度的好皇帝。威廉一世回到後宮中,經常氣得亂砸東西,摔茶杯,有時連一些珍貴的器皿都砸壞。皇後問他:"你又受了俾斯麥那個老頭子的氣?"威廉一世說:"對呀!"皇後說:"你為什麽老是要受他的氣呢?"威廉一世說:"你不懂。他是首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下麵那許多人的氣,他都要受。他受了氣哪裏出?隻好往我身上出啊!我當皇帝的又往哪裏出呢?隻好摔茶杯啦!"所以他能夠成功,所以德國在那時候能夠那麽強盛。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蛉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他勸冉雍心理上不必有下意識的自卑感。"犁牛"是一種雜毛牛的名稱。現代畜牧中,荷蘭來的雜毛牛算是好品種。但在古代這種雜色的牛,除了耕種,沒有什麽其他的用途。尤其在祭祖宗、祭天地等莊嚴隆重的典禮中,一定要選用色澤光亮純淨的牛為犧牲。但這條雜毛牛卻生了一條赤黃發亮,頭角崢嶸的俊美小牛。雖然雜毛牛的品種不好,但是隻要這頭小牛本身條件好,"雖欲勿用",即使在祭祀大典中,不想用它,"山川其舍諸?"山川神靈也不會舍棄它的。山川在往古和春秋時代,有時代表神隻。在這裏,孔子是說天地之神,也一定啟示人們,不會把有用的才具,平白地投閑置散的。這也是告訴仲弓,你心裏不要有自卑感,不要介意自己的家庭出身如何,隻要自己真有學問,真有才具,真站得起來,別人想不用你,天地鬼神都不會答應的。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說句老實話,在學問上講,一個從政的人,對於這三種人的才具都需要。第一性情要養得通達,胸襟不可那麽狹隘,不要有一點事就想不開,一句話就放不開,否則成就就太有限了。其次要處事果決、剛毅,下了決心,又能堅定不移,才不會受環境的影響。第三要多藝,樣樣都知道。政治生涯很痛苦,生活枯燥無味,比科學家還痛苦。每天接觸的,都是痛苦煩惱的事,都在是非中討生活。這個對,那個不對,老張來說老楊,老楊又來說老李,幾乎沒有一件愉快的事。所以自己要有藝,胸襟有超然的修養。我有一個做醫生的朋友,每天接觸到的都是痛苦的病人,看到的是愁眉苦臉,聽到的是痛苦的呻吟,乃至呼天搶地,喊爹叫媽的聲音。所以他一下班以後,回家就從事侖e畫,幾十年下來,他那種半中不西的畫,意境很高,許多名畫家,都非常佩服。想買他的,他不肯賣,於是向他要一張,他說送一張還可以,立即落款送一張。這是講藝的價值,所以從政還要有文學的修養、藝術的情操。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是樸素的文質;"文"是人類自己加上去的許多經驗、見解,累積起來的這些人文文化。但主要的還是人的本質。原始的人與文明的人,在本質上沒有兩樣。餓了就要吃飯,冷了便要穿衣,不但人類本質如此,萬物的本質也是一樣。飲食男女,人獸並無不同。但本質必須加上文化的修養,才能離開野蠻的時代,走進文明社會的軌道。所以孔子提出"質勝文則野",完全順著原始人的本質那樣發展,文化淺薄,則流於落後、野蠻。"文勝質則史",如果是文化進步的社會,文化知識掩飾了人的本質,好不好呢?孔子並沒有認為這樣就好,偏差了還是不對。文如勝過質,沒有保持人的本質,"則史"。這個"史",如果當作曆史的史來看,就是太斯文、太酸了。我們要拿曆史來對證:中外曆史都是一樣,一個國家太平了一百多年以後,國勢一定漸漸衰弱,而藝術文化,卻特別發達。藝術文化特別發達的時代,也就是人類社會趨向衰落的時候。如羅馬鼎盛時期,建築、藝術、歌舞等等隨之漸漸發展,到了巔峰時期,國運即轉衰微了。所以孔子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兩樣要均衡的發展。後天文化的熏陶與人性本有的敦厚、原始的樸素氣質互相均衡了,那才是君子之人。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整個國家文化如此,我們個人也是如此。所以我有時也不大歡喜讀書太過用功的學生,這也許是我的不對。但我看到很多功課好的學生,戴了深度的近視眼鏡,除了讀書之外,一無用處。據我的發現是如此,也是我幾十年的經驗所知,至於對或不對,我還不敢下定論。可是社會上有才具的人,能幹的人,將來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並不一定在學校裏就是書讀得很好的人。所以功課好的學生,並不一定將來到社會上做事會有偉大的成就。前天在×大考一個研究生,拿碩士學位,很慚愧的,我忝為指導老師。還好最後以八十五分的高分通過了。這個孩子書讀得非常好,但是我看他做事,一點也不行,連一個車子都叫不好。書讀得好的,一定能救國嗎?能救國、救世的人,不一定書讀得好。假定一個人書讀得好,學問好,才具好,品德也好那才叫做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算是一個人才。所以我常勸家長們不要把子弟造就成書呆子,書呆子者無用之代名詞也。試看清代中葉以來,中西文化交流以後,有幾個第一名的狀元是對國家有貢獻的?再查查看曆史上有幾個第一名狀元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宋朝有一個文天祥,唐朝有一個武進士出身的郭子儀。隻有一兩個比較有名的而已。近幾十年大學第一名畢業的有多少人?對社會貢獻在哪裏?對國家貢獻在哪裏?一個人知識雖高,但才具不一定相當;而才具又不一定與品德相當。才具、學識、品德三者兼備,這就是孔子所講的"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不但學校教育要注意,家庭教育也要對此多加注意。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這幾句話,一般的人說,"知者樂水"的意思是說聰明的人喜歡水,因為水性流動。"仁者樂山"是說仁慈的人喜歡山。如果這樣解釋,問題大了。套用莊子的口吻來說,"知者樂水",那麽鰻魚、泥鰍、黃魚、烏龜都喜歡水,它是聰明的嗎?"仁者樂山",那麽猴子、老虎、獅子都是仁慈的嗎?這種解釋是不對的。正確的解釋是"知者樂,水。"知者的快樂,就像水一樣,悠然安詳,永遠是活潑潑的。"仁者樂,山。"仁者之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寧靜。這是很自然的道理,不是我故意作此解釋的。為什麽不是我故意的?再看下文就知道,他說知者的樂是動性的,像水一樣。仁者的樂是靜性的,像山一樣。這不是很明白嗎?硬是斷章取義,說"知者樂水"是喜歡水,"仁者樂山"是喜歡山,這是不對的。有些人的學問修養,活潑潑的,聰明人多半都活坡,所謂"楊柳岸,曉風殘月"、"滾滾長江東逝水"就是這麽個氣魄,這麽個氣度。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寧靜得和山一樣。所以下麵的結論:"知者樂",知者是樂的,人生觀、興趣是多方麵的;"仁者壽",寧靜有涵養的人,比較不大容易發脾氣,也不容易衝動,看事情冷靜,先難而後獲,這種人壽命也長一點。這是連起來的意思,千萬不要跟著古人亂解釋:聰明的人一定喜歡水,仁慈的人一定喜歡山。那問題就很大了。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孔子當時刪詩書,為什麽《尚書》將堯以前的刪除呢?因為堯以前的文獻不夠,他不敢輕易斷言,所以曆史資料的文獻,自堯這個階段開始。他在這裏說自己"信而好古",就是說明他作學問的態度,實在非常相信而喜歡傳統的文化,把它保留下來。我們看了他自述的這八個字,再看現代的學者作學問的態度,恰恰相反,我們現在是作而不述,專門創作,而且寫文章,是千古文章一大抄,在於抄得好抄不好。過去寫文章,如加"子曰"就表示這句話是引用孔子的。現在叫保留他的著作權,古人不是權不權的問題,如作詩,作到與前人同一個句子了,就在下麵寫明"借句"或"借××人句"。寫文章如果引用古人的話,或孔子的話,或蘇東坡的話,任何人的話而沒有寫明,一定被老師或家長責備:"你這個孩子,怎麽搞的,不道德!"現在的著作,會偷人家的,非但不說明引用人家的,甚至於有很多的是全盤盜印。這種事,我親自經曆過的,我一本書已經被盜印三次,我還鼓勵那個出版商,說非常歡迎他盜印我的書,因為我在後麵加了一行字:"為了修正起見,暫時保留版權。"我不想我的兒女將來靠我的著作吃飯,如那樣沒有道理了,著作的目的,要使世人懂得,我何必保留他。還有一次,有一個人申請獎學金,作了一篇論文要審查,傳到我手裏,我打開一看蠻好,沒有看完,先交給學生替我看看,並要他提點意見給我,他看了以後笑了,他說:"老師,全篇是你的。"核對一下,果然,一字不差,就是這個樣子"作而不述"。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默而識之",學問要靠知識來的,這裏的"識"在古代文字中是與"誌、記、誌"字通用,所以"默而識之"這句話就是說:作學問要寧靜,不可心存外務,更不可力求表現,要默默然領會在心,這是最要緊的。"學而不厭",他自己說作學問的誌趣永遠不厭倦,這在文章上讀起來很容易了解,乍看起來沒有什麽了不起,但深深體會一下,孔子的學問就在這裏。雖然非常平凡,但要知道世界上最偉大的就是平凡,能安於平凡是很難的,這也是"人不知而不慍"的引伸。以自己的經驗來證明,假如發狠學一樣東西,肯下工夫去學習,最多努力一段時期,就不能繼續不倦的去搞了。所以一生能夠學而不厭,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像寫毛筆字、打太極拳,開始很有興趣,再繼續下去,到快有進步的時候,對自己的毛筆字,越看越討厭,簡直不想看;打拳也打得自己不想打了,認為學不好。這正是一個關鍵,是個進步的開始,可是大多數都在這種情況下厭倦的放棄了。因此,就覺得孔子這句話,的確了不起。另一點便是"誨人不倦"的教學態度。也是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孟子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但是如果"得天下笨才而教育之,一苦也!"教育的事有時真使人厭倦不堪。尤其是現在青年的教育,從小底子打得太差了,幾乎必須要重新打基礎。所以一個真正的教育家,必須要有宗教家的精神,愛人愛世,須要有舍身飼虎、入海救人的犧牲精神才行,又像是親自施用換心術硬要把自己的東西,裝到他的腦子裏去的這種心情。但有許多學者有了學問,卻當成千古不傳之秘,不肯教給別人。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人生對於道、德、仁、藝這四種文化思想上修養的要點都要懂。這四個重點的前一半"誌於道,據於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於仁,遊於藝"作為生活處世的準繩,是他全部的原則,同時告訴每個人,具備這些要點,才叫學問。如無高遠思想就未免太俗氣,太現實的人生隻有令自己厭煩。沒有相當的德行為根據,人生是無根的,最後不能成熟。如果沒有仁的內在修養,在心理上就沒得安頓的地方。沒有"遊於藝",知識學問不淵博,人生就枯燥了。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孔子的學問中,智、仁、勇三個字是相連的,真正的大勇,一定有智有仁;真正的仁,一定有智有勇;真正的智,也一定有仁有勇,三者不能分開的。孔子說,一個統帥的修養,一定要做到"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所謂臨事而懼,並不是怕事,而是說任何一件事到手上,開始時就是怕會失敗,所以要考慮周詳,不自作聰明;到事情終於來了,則"好謀而成",不怕了,必須用智慧,各方麵都設想周到,促其成功。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是孔子最有名的話,而且在文學境界上,寫得最美。孔子說,隻要有粗菜淡飯可以充饑,喝喝白開水,彎起膀子來當枕頭,靠在上麵酣睡一覺,人生的快樂無窮!舒服得很!就是說一個人要修養到家,先能夠不受外界物質環境的誘惑,進一步擺脫了虛榮的惑亂,乃至於皇帝送上來給你當,先得看清楚應不應該當。有了這個修養,才可以看到孔子學問修養的境界。人生的大樂,自己有自己的樂趣,並不需要靠物質,不需要虛偽的榮耀。不合理的,非法的,不擇手段地做到了又富又貴是非常可恥的事。孔子說,這種富貴,對他來說等於浮雲一樣。孔子把這種富與貴比作浮雲,比得妙極了。並不是如後世認為像天上的雲,看都不要看一下。唐詩宋詞,作流水浮雲的作品太多了。在孔子當時,很少用到。我們要注意到,天上的浮雲是一下子聚在一起,一下子散了,連影子都沒有。可是一般人看不清楚,隻在得意時看到功名富貴如雲一樣集在一起,可是沒有想到接著就會散去。所以人生一切都是浮雲,聚散不定,看通了這點,自然不受物質環境、虛榮的惑亂,可以建立自己的精神人格了。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孔子的人生修養,是永遠年輕的,所以他的學問道德,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永遠是進步的,隨時有新的境界。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任何天才,不加上力學是沒有用的,有很多人很聰明,但聰明的人往往不大肯力學,作學問不踏實,不能"敏以求之",因此學問都是虛的。所以孔子這句話很明白的告訴我們,作學問、作人、做事的基本原則,要"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求就不行。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這個"聞"字,包括了多讀書、多聽、多問。所謂學問,一邊學要一邊問,多請教人家,聽人家的意見。聽來的不一定對,還要有所選擇。對好的見解,就要采納。僅聽還不夠,要加上經驗,所以要多見,還要親眼看見。讀曆史的人,如果沒有經過相當事實的體驗,讀曆史也沒有用,最多不過是個書呆子。譬如說,講如何作領導人的理論很容易,但一定要在一個單位,甚至小單位做過當權領導人,才能體會得到。所以要多見,多親自經驗體會,而且還要用心記下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這是孔子的謙虛話,也是老實話。由這一句話,我們可以歸納出幾個結論來:第一是孔子在文學以及各方麵的成就,真是達到了頂峰,但他自己始終沒有認為自己了不起。不但是學問方麵,古今中外,任何一方麵真有成就的人,站在頂峰的人,總覺得自己很平凡。這是必然的現象,並不是有意裝成的。硬是真的到了頂峰的時候,自然就覺得很平凡。而且還特別小心,覺得自己懂得太有限,不敢以此為足。從這節書可以看出來,孔子那麽其實、謙下,而且不是故意裝樣的。第二點可以看出儒家所謂的學問,就是指作人做事的道理。並不是頭腦聰明,文學好或知識淵博,這些隻是學問的枝葉,不能算是學問的本身。學問的表達在於文學,文學是學問的花朵。這裏孔子就講到學問的花葉和根本:"文,莫吾猶人也。"他說如果談文學的修養,"莫......"這裏的"莫"字不是肯定詞,翻譯成現代白話,近乎"也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談文學,也許我和一般,知識分子差不多。至於講我自己身體力行做到了君子這個標準沒有,那麽我自己反省,實在還沒有很大的心得。我們從此看到孔子的謙和,這種作學問的態度,非常其實,沒有絲毫矯揉造作的跡象。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恭就是恭敬。有的人天生就是態度拘謹,對人對事很恭敬;有的人生來就昂頭翹首,蠻不服氣的樣子。有的長官對這種人的印象很壞,其實大可不必,這種態度,是他的秉賦,他內心並不一定這樣。所以我們判斷一個人的好壞,不要隨便被外在的態度左右,盡量要客觀。孔子所說的恭而無禮,這個禮不是指禮貌,是指禮的精神、思想文化的內涵。所以不要認為態度上恭敬就是道德,如果有恭敬態度而沒有禮的內涵則"勞"。換句話說,外型禮貌固然重要,如果內在沒有禮的精神,碰到人一味的禮貌,則很辛苦、很不安詳。"慎而無禮則葸",有些人做事很謹慎,非常小心。小心固然好,過分的小心就變成無能、窩囊,什麽都不敢動手了。我們土話說"樹葉掉下來怕打破頭",確有這種人。"勇而無禮則亂",有些人有勇氣、有衝勁,容易下決心,有事情就幹了,這就是勇。如果內在沒有好的修養,就容易出亂子,把事情搞壞。"直而無禮則絞",有些人個性直率、坦白,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當長官的或當長輩的,有時候遇到這種人,實在難受,常叫你下不了台。老實說這種陽性人,心地非常好,很坦誠。但是學問上要經過磨練、修養,否則就絞,絞得太過分了就斷,誤了事情。這四點:恭、慎、勇、直,都是人的美德,很好的四種個性。但必須要經過文化教育來中和它,不得中和就成為偏激了,這四點也成了大毛病,並不一定對。太恭敬了,變成勞。我們中國人說:"禮多必詐",像王莽就很多禮。太謹慎了變成窩囊。太勇敢了,容易決斷,成為衝動,有時誤了事情。太直了,有時不但不能成事,反而僨事。項羽的個性就是太勇太直這兩個反麵的缺點。清代詩人王曇說他"誤讀兵書負項梁",很有道理。所以教育文化,非常重要,自己要曉得中和。懂得了這四點,就是每一個人反省自己個性的標準。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嚐從事於斯矣。這是曾子提出他同學顏回的美德:"以能問於不能"。凡是所謂天才、聰明有才具的人,容易犯一個錯誤——慢,就是很自滿,不肯向人請教。而顏回雖然高人一等,卻唯恐自己懂得不多,唯恐自己沒有看清楚,還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一番。這也是諸葛亮之所以成功的條件,他的名言"集思廣益",就是善於集中人家的學問思想,增加自己的知識見解。對自己非常有利益。這也就是以能問於不能的道理。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是孔門教育,作學問的內容。第一個是興於詩,強調詩的教育之重要。興於詩的興念去聲,讀如興趣的興。所興的是人的情感,人都有情感,如果壓抑在內心,要變成病態心理,所以一定要發揮。情感最好的發揮,是透過藝術與文學,詩即其一。古代所謂的詩,就包括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等。古代詩與音樂是不可分的,而且詩也就是文學的藝術。所以孔子說人的基本修養,要會詩。關於這一點我常想到,從事嚴肅工作的,如政治的、經濟的,乃至於作醫生的人要注意。我常常勸一些醫生朋友學畫,一個真正的名醫,生活好可憐。我認為醫生的太太都很偉大,醫生幾乎沒有私生活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忙到晚,一天與上百病人接觸,每個人都愁眉苦臉的,一直下去,自己都要病了,尤其精神科的醫生為然。我對一位精神科的醫生開玩笑說:"你也差不多了。"有一位榮民總醫院的精神科醫生說:"你這話是對的。我當年做學生學這科時,那位教我們的老師,看起來就像精神病的樣子。精神科醫生病人看多了,自然就變成精神病似的。"有人說官僚氣,我說這沒有什麽希奇,官做久了就自然是那個樣子,習慣了;醫生就是醫生氣,見到朋友說人血壓高了;商人一定市儈氣。這沒有什麽好奇怪的,這都是現代心理學上所說的職業病。某一行幹久了,看人看事的觀點,都慣於從這一角度出發。所以凡從事嚴肅工作的人都要注意,過去這種生活上的調劑就靠詩,以藝術的修養作調劑。所以過去的官做得大,文集也留得多,詩也作得多,這絕不是他故意這麽做,而是閑下來,有許多感情無法發揮,隻好寄托在這上麵。所以孔子說"興於詩"。例如王安石的詩與政治生活,幾乎成為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但學藝術、學文學久了的人,有一毛病,就是所謂"文人無行"。一般說來,認為真正純粹的文人,品行都不大好,吊兒郎當,恃才傲物,看不起人。還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千古以來,文人相輕,文章都是自己的好,看人家的文章看不上。以前有一個笑話,說有人作詩一首吹道:"天下文章在三江,三江文章唯我鄉,我鄉文章數舍弟,舍弟跟我學文章。"說來轉去,轉了一個大彎,最後還是自己文章好。所以中和藝術的修養,就要"立於禮"。我們一般人將學者文人連起來,事實上學者是學者,學術專家是學者;文人是文章寫得好,不一定是學者。有些人文章寫得好,如果和他討論某一學問思想,如談經濟學、心理學等等,他就不懂了。曾經有一次,各種專家學者和某大文豪在一起閑談,那位大文豪聽得不大耐煩,就問科學家說:"你說電腦好,電腦會不會作詩?"使在坐無人答話。當然那位科學家也不好怎麽答,我出來代他答了,我說電腦也可以作詩,不過作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一二三四五,東西南北中",也未必不是詩。抗戰期間的汽車常拋錨,就有人改了古人一首詩加以描寫道:"一去二三裏,拋錨四五回,前行六七步,八九十人推。"那也是詩,一個文人,光是文章好,沒有哲學修養,不懂科學,毛病就大了。所以光"興於詩"還不行,要"立於禮",立腳點要站在"禮"上,這個"禮"就是《禮記》的精神,包括了哲學的思想與科學的精神。"成於樂",最後的完成在樂。古代孔子修訂的《樂經》,沒有傳下來,失傳了。《樂經》大致是發揮康樂的精神,也就是整個民生育樂的境界。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這是以正麵言論結束上麵的話。孔子說真正為學問而學問,永遠覺得自己還不充實,還要改進。這句話後來演變成曾國藩他們經常引用的:"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問有個很簡單的原則,停留下來,就是在時代潮流中退下去了。所以不是進步,就是退步,沒有停留在中間的。這個觀念就是從孔子這句話來的。"學如不及",求學問要隨時感覺到不充實。以這樣努力的精神,還怕原有的學問修養會退失。如果沒有這樣的心情,懂了一點就心滿意足,結果就是退步。大家要特別注意。尤其中年以上的朋友,對這句話更須要反省。有時我們看到許多中年以上的朋友,學問事業成就了,往往自認為什麽都對了。事實上如不再加努力,就要落伍被淘汰了。思想也好,學識也好,一切都要被時代所淘汰。假如有所成就,而始終好學不倦,這才叫學問,才不會被淘汰。我看到幾位中年朋友,的確是值得佩服。家裏藏書非常多。他們的年齡,都快到六十歲了,每天公事非常忙,夜間讀書每每到兩三點鍾才睡。因此他們的學識、能力,不斷在進步。所以這一點習慣一定要養成。依我個人的經驗來說,讀書的習慣養成了,要無書不讀,甚至壞的一麵也要懂,懂了不跟他走,那才是真本事。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這是孔子的真正修養,尤其是反映前麵所講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道理。孔子說,你們以為我真正有學問嗎?我老實告訴你們,我一點學問都沒有,我什麽都不懂。有不曾受教育的人來問我,我實在沒有東西,就他的程度所問的,我便就我所知的答複。如果他本身很鄙俗,來問我一個問題,我的確答不出。那我怎麽辦?因為沒有主觀,沒有成見,就"叩其兩端而竭焉",反問他提出問題的動機,就他相對思想觀念的正反兩麵研究透了,給他一個結論。所以我沒什麽學問,不是我給他答複,是他自己的意見提出來問我時,我替他整理作個結論而已。教育本來就是這樣,真正的學問修養也是這樣。知識最高處就是"無知",就是始終寧靜,沒有主觀,先沒有一個東西存在,這是最高的學問境界。不但孔子如此,世界上很多大宗教家、教主、哲學家,都是如此。希臘第一位哲學家——西方文化中的孔子——蘇格拉底,也和孔子一樣,出身貧苦,什麽都懂,行為作人也很相似於孔子,他說:"你們把我看成有學問,真笑話!我什麽都不懂。"這是真話。釋迦牟尼也講過這樣的話。他十九歲放棄了王位而出家修道,到了三十二歲開始傳教,八十一歲才死。四十九年之間,他最後自己的結論說:"我這四十九年中,沒有講過一個字,沒有說過一句話。"真理是言語文字表達不出來的。我們可以退一步說,孔子所講的"無知",是俗語說的"半罐水響叮當,滿罐水不響。"學問充實了以後,自己硬是覺得不懂,真的自己感覺到沒有東西嘛!空空洞洞的沒有什麽,這是有學問的真正境界。如果有個人表現出自己很有學問,不必考慮,這一定是"半罐水"。從學武的人就很容易看到,那些沒練到家的人,就喜歡比畫,他是筋骨發脹,並不是故意的。而練到了家的人,站在那裏好像風都會把他吹倒,打他兩個耳光,他會躲開,絕不動手。學問也是一樣,一個人顯得滿腹經綸的樣子,就是"有限公司"了。所以孔子這一點,就是學問修養成就的真正境界。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書讀多了,便會覺得今古文章沒有什麽了不起的,所謂"千古文章一大抄",於今為烈!有人到中央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或別的什麽地方,把幾十年前的報紙找出來,多抄幾篇報屁股的文章,都變成了新的。或者一瓶漿糊、一把剪刀,拚拚湊湊,就是一本書,新著作。還有的人叫學生研究了半天,把資料拿來,拚湊一番,就是著作。最近有一個學生,留學法國,暑假回來,找論文題目,他說法國老師要他作關於中國問題的某一個題目。我說天下烏鴉一般黑,中國老師這樣,外國教授也這樣。他根本不懂這個問題,所以指定你的博士論文作這個題目,他做指導老師,名義是他掛了,實際上是你替他研究,今日學術界,作學問都不老實,真是孔子講的"吾誰欺?欺天乎?"統統都是這樣幹。自己不懂的問題,要學生作論文,去研究。學生要想拿這個功名——學位,隻好去找資料,苦死了。找來了以後都交給他,學生的學位完成了,他的知識也得到了,又不要費力氣。這是學術界的秘密,全世界一樣。決不像古人教學生是"傳道授業"的精神了。人老了,對這些也看透了,實在也不想看了。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上麵曾經講過"士"的觀念,從一般的習慣,認為古代所講的"士"就是知識分子,這個話實際上很籠統。古代的士,必須內在的道德,外在的學識,兩方麵都很好,才能稱作士。子貢這裏請教孔子,怎麽樣才叫士。孔子說,第一是"行己有恥"。"有恥"包括了很多意義,最基本的是自己的人格道德沒有汙點,這是對於自己的要求。我們每人幾十年交來了許多朋友,其中的確有些人非常有恥,怕做錯了事,怕難為情,自己沒麵子,不好意思。真正愛好麵子這一點心思,培養起來,就是最高的道德。然後"使於四方"。"使於四方",也可作社會關係來解釋。強調一點來說,這裏可以認為是偏重於外交。孔子有許多國民外交的工作,乃至代表政府的外交工作,都是子貢去做。所以狹義來說,做外交要"行己有恥",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外交官以外的人,一樣用得到。如果"行己有恥",當外交官到外國去,對於職責、任務都能勝任愉快,這就叫士。孔子為什麽作偏重外交的答複?我們要了解,孔子所處的春秋戰國時代,非常混亂,並不統一,各國諸侯,各自為政,處處用得到外交,和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一樣。我常說,讀《春秋左傳》,就可以了解現在這個時代,現在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放大。講到這一點,又涉及曆史哲學了,曾有人說曆史是重演的,也有人持反對的意見,認為曆史絕對不會重演的。這就成了曆史哲學上的爭論。而事實上曆史會不會重演呢?我們可先讀唐代竇鞏的一首詩"傷心莫問前朝事,惟見江流去不回。日暮東風春草綠,鷓鴣飛上越王台。"這首詩全部都是哲學思想。東流的江水是一去不回的,但江水永遠在東流,曆史的原則是不會變,所以也可以說曆史是反複的。因此認為要了解今日的國際大勢,要讀曆史,尤其要讀《春秋左傳》,大原則不會錯的,不過要自己去領悟。因此我們讀了這段書,知道孔子在春秋戰國那個時代,認為"士",有才能的人,在外交上能達成任務,辦得成功,是了不起的。子貢又問,這太高了,士也有各種各樣的,其次又該怎樣?孔子說,在宗族之間都稱他為孝子,在鄰裏之中,地方人士都說他友愛,這也可稱為士了。子貢又問,再次一點該如何才是士?孔子說,到處要講信用,要守信。我們研究儒家思想,這一點要搞清楚,中國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有些人要打倒它,實在不曉得活用。我們過去讀書,總是問這個孩子讀書讀通了沒有?不會問拿到文憑沒有;學問要讀"通",要曉得活用的。孔子這裏說的,一個人"言必信",講了的話一定要兌現。"行必果",做事一定有結果,有始有終。這種人該不錯吧!可是孔子說"小人哉!"這樣是不錯,可以用在自己作人方麵,但並不一定可以處理國家大事,這也可以叫作"士"。這是三種人才的分類。子貢於是再問,現在一般從政的人,老師以為他們怎樣?孔子說,那些都是為了領幾鬥米,拿點薪水的人,不必談了。"鬥筲之人",這句話兩個觀念:一是隻為了找個工作吃飯的人,哪裏把國家天下事擺在心上,這種人算不了什麽。一是可以解釋為車載鬥量的普通人物,太多了,不必談。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猖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上麵講了人才的分類,人格的看法,下麵就引用孔子的評語,中行的人,就是行中庸之道的人,自己有中心的思想,而能調和、中和矛盾的思想或感情。孔子認為這種人才還是太少,不易得到。其次孔子欣賞兩種人,就是狂、狷之士,這種人往往是中流砥柱的人。就對交朋友而言,平常無所謂,到了真有困難時,能來幫忙的朋友,不是狂之士,就是狷之士。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這兩句話,大家都知道,經常引用,已變成成語了。自古以來,對於上達與下達的解釋各有各的觀點。綜合一般的觀點來解釋,所謂"上達",以現在思想的習慣而言,就是比較形而上的、升華的。所謂"下達",就是比較現實的、卑下的。深入一點說,君子與小人,在春秋戰國時代,尤其在孔子言論中,經常提出來作為一個對比的名稱。因為真正研究學問,真正搞思想是少數人的事。有許多人盡管在讀書,但並不一定在研究學問,而隻是在求知識;盡管有人在搞思想,但並不一定在研究思想本身,不是研究哲學的問題。研究思想怎麽來的,牽涉到形而上哲學的問題。形而上可以說是上達;形而下、現實的、淺近的就是下達。"達"就是通達,這是我們前麵提到過的,過去的習慣,問人讀書的情形,不問他讀了什麽書,有沒有文憑學位,隻問讀通達了沒。再說,"上達",也可以解釋為有高明的遠見。"下達",便是比較淺近,隻重於現實的低視。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兩句話我們有幾方麵值得注意。第一點應注意到的,這是孔子對中國文化發展史的看法。第二點,研究這兩句話,怎樣為己,怎樣為人。一般說為己就是自私;為人就是為大家,也可強調說是為公。"古之學者為己",古人為自己研究學問。"今之學者為人",現在人為別人研究學問。這個問題就來了,從文字表麵上看,可以說後世的人求學問,好像比古人更好,因為是不為自己而為人家,這是一種觀點。我們中國人過去讀書,的確有大部分人還保持了傳統的作風。這一傳統的作風,類似於現代大學中最新的教育,或者西方最新的小學教育,所謂注重"性向教育",就是依照個性的趨向,就個人所愛好的,加以培養教育,不必勉強。一個喜歡工程的人,硬要他去學文學,是做不到的。有許多孩子,自小喜歡玩破表、拆玩具,作父母的一定責罰他不該破壞東西。在教育家的眼光中,這孩子是有機械的天才,應該在這方麵培養他。我們中國人過去讀書,老實說不為別人求學問。而現在一般人求學問,的確是為別人求學問。一個普通現象,大專學生為了社會讀書,如果考不取,作父母的都好像感到失麵子,對朋友也無法交代。讀書往往為了父母的麵子、社會的壓力,不是為自己。目前在大學裏,有些重要的科係,男生人數還不到三分之一,幾乎滿堂都是女生。譬如哲學係的課,學生有七八十人,他們真的喜歡哲學嗎?天知道!連什麽叫哲學都不懂,為什麽考到這一係?將來畢業了,出去教書都沒人要。社會上聽到哲學係,認為不是算命看相的,就是神經。可是為了什麽?憑良心說,隻是為了文憑。有的女孩子,學了哲學幹什麽?當然也可以成哲學家,不過沒有家庭的好日子過,既不能作賢妻,又不能為良母,那就慘了。可是現在的教育,任何一係,都少有為自己的意誌而研究的。曾經有一個學生告訴我,當年他在大二讀書的時候,有一天真被父母逼得氣了,就對父母說:"你們再這樣逼我,我不替你讀書了!"他說那時候心裏真覺得自己努力讀書,是為了父母在朋友麵前顯示榮耀而讀的,在自己則並無興趣,那麽今天的人讀書,從文字表麵上看,"今之學者為人",為別人讀書,至少是為社會讀書。社會上需要,自己覺得前途有此必要而已。說是自己對於某一項學問真是有了興趣,想深入研究追求,在今日的社會中,這種人不太多。照目前的狀況,如果缺乏遠見,我敢說,二三十年後,我們國家民族,會感覺到問題非常嚴重。因為文化思想越來越沒人理會,越來越低落了。大家隻顧到現實,對後一代的教育,隻希望他們將來在社會有前途,能賺更多的錢,都向商業、工程、醫藥這個方向去擠。如物理、化學等理論科學都走下坡了,學數學的人已經慘得很。在美國,數學博士找不到飯吃,隻好到酒館裏去當酒保,替人調酒,還可賺美金七八百元一個月。放大點說,這不僅是中國的問題,全世界文化都如此沒落。二三十年後,文化衰落下去,那時就感到問題嚴重。在座的青年朋友還來得及,努力一下,十年、二十年的功夫用下去,到你們白發蒼蒼的時候,再出來振興中國文化,絕對可以趕上時髦。從過去的曆史經驗來看,時代到了沒落的時候,人類文明碰壁了,就要走回頭路。所以今日講承先啟後,的確須要準備。可是全世界的文化,目前還沒辦法回頭,叫不醒,打不醒的,非要等到人類吃了大虧才行。沒有人文思想,人類成了機械,將來會痛苦的。所以這兩句話,也可解釋為:"以前的人讀書是為了自私,現在的人讀書是為公",不過這種解釋是錯誤的。再另外一個觀點,我們中國文化裏,宋代大儒張載——橫渠先生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名言已成為宋代以後,中國知識分子共同的目標。學者為這目的而學,應該如此。談到這位先生,是孔孟以後的儒家,宋明理學家中,影響力很大的一位。他年輕時等於是一個"太保",意氣非常盛,身體棒,思想開拓,喜歡鬧事。後來範仲淹帶兵在陝西經營邊陲的時候,張橫渠才二十多歲,年紀很輕,奔往前線,要投軍參加作戰。範仲淹見他一表人才,約他談話,勸他回去讀書,告訴他將來報效國家的機會很多,等到書讀好,慢慢再來,同時將一本《大學》交給他。那時他應該已經讀過這本書了,可是範仲淹要他再讀,告訴他其中自有他的千秋事業,自有他的天地。張橫渠聽了範仲淹的話,回去再讀《大學》,從此放下一切,專心求學問了,後來成為一代名儒。宋代幾位大儒,事實上受範仲淹的影響都很大。範仲淹在前方,出將入相,以文人當統帥,他難道不希望培養好的軍事人才?但他一看張載這個人才不是將才,是對後世思想有貢獻的人,不能這樣埋沒,就馬上用這個教育方法培養他。果然後來影響了中國文化思想那麽大,尤其他所標榜的那四句話,非常深遠。今天我們要談中國文化的中心思想,可以拿他這四句話為主。我們如果以這四句話來研究,學者又應該是為人;不止為自己求學,同時也為人求學。這個"人"擴而充之,為國家、為社會、為整個人類文化。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這句話也可以作為解釋上論第二篇《為政》中"《詩》三百,一以言蔽之,曰:思無邪"那句話。同時也是上麵"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注解。一個人,尤其關於現實的思想,不要太不守本分。不守本分就是幻想、妄想,徒勞而無益的。當然,這個話我們可以站在社會文化的立場反對。研究科學,不怕人有幻想。強調一點來說,曆史也是幻想創造出來的,科學的發明,開始也由幻想而創造出來的。真正的科學家,很少有個性不古怪的,環境影響了他。每天在實驗室裏,生活沒有情調,如果研究到深入的時候,他手上拿著正在吃的麵包,換上塊腐肉給他,他都不知道,照拿照吃。但是他如不這樣研究得發瘋,就絕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科學家。做學問也是這樣,要想學問有成就,一定要鑽進去,像發了瘋一樣,然後跳出來,這就成功了。不到發瘋的程度,就沒有成功的希望。搞通才的,樣樣搞又樣樣搞不好,就犯了太聰明的毛病。科學有成就的人,可以說是笨的人,也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這就不能說"思不出其位"了。所以現在年輕人來讀這些書,都是反感的,往往加上"統製思想"、"控製思想"等等許多罪名。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一個真正的君子,都是要求自己,學問也好,一切事業也好,隻問自己,具備了多少?充實了多少?努力了多少?一切成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依賴別人,不要因人成事。在內省的修養方麵,隻問自己應對人如何,而不要求別人對你如何。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這些都是講君子、知識分子的學問標準。要做到一個君子,必須矜而不爭。"矜"是內心的傲,(驕傲是兩回事。前麵說過,沒有真本事,看不起別人,是驕;有真本事而自視很高,是傲。)傲要傲在骨子裏,外麵對人不必傲,內在有氣節,窮死餓死可以,絕不低頭,這是矜。"群"則是敬業樂群,彼此相處融洽,但不營私,不走營私的路,走的大公之路。對於人的觀察,不要聽了對方一句話說對了,就認為他統統對了;也不要因為對方某一點不好,而因此不聽他的好意見。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我們大家都習慣地會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原文就是孔子說的。說一個真正有學問,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君子,隻憂道之不行,不考慮生活的問題;比如耕種田地,隻問耕耘不問收獲。好好的努力,生活總可以過得去,發財不一定。隻要努力求學問,有真學問不怕沒有前途、沒有位置,不怕埋沒。"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是很好的格言,人生的準則。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這段話有兩方麵的意思。我們研究起來就感覺到這則名言的深度。如配合人生的經驗,一生用之不盡,受用無窮。頭一段"君子不可小知"的"小知",以客觀而言,我們對偉大成功的人物,不能以小處來看他,等他有成就才可以看出他的偉大;相反的,就是小人看不到大的成就,小地方就可以看出他的長處。以主觀而言:君子之大,有偉大的學問、深厚的修養、崇高的道德,看事情不看小處而注意大處。小人則不可太得誌,如果給他大受,他受不了,小地方他就滿足了。這是兩種觀點的解釋,如果在人生體會上,我們看到過許多的聰明人,年紀輕輕一得誌就完了,這就是"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有許多人有真的智慧,要看大節,在大節處能受,就是大根大器。記得古人有一首刻劃人生很清楚的詠鬆詩:"自少齊埋於小草,而今漸卻出蓬蒿。時人不識淩雲幹,直待淩雲始道高。"這首詩是講一棵鬆樹的幼苗,當小的時候,和一般的草一樣,都埋在那裏,誰也想不到,這一片小草裏的這株幼苗,幾十年、幾百年以後,會成為那麽高大的樹。但它在當時是慢慢的出頭,比小草隻高一點,當時的人也絕認不出,它將來會變成神木。一般人都等到這棵樹長大了,高得看來差不多挨到了天了,才仰頭來讚歎:"偉大啊!高呀!好!了不起!"人生也就是這樣,當平常在努力的時候,就是那麽可憐,沒人了解,等到成功以後,各個都叫好了。看透了人生,隻有自己去努力,到成功了,自然有人讚美、喊偉大。學問也好,事業也好,都是這樣。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這句話又有幾個觀念。先解釋文字:當仁義所在的地方,都可以反對老師,老師錯了還是錯了,並不見得老師一定對。老師做得不仁,就不對。另一個觀點,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並不是專製教育。他這句話就是告訴學生,隻要認真理、認正義。真理對了,正義對了,就不要考慮我這個老師怎樣了。也等於西方哲學家亞裏斯多德說的:"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是他當時與他的老師柏拉圖,發生了相左的意見,這種意見相左,並不是對老師不尊敬。真理所在,對於老師的意見,也沒有辦法同意的。這就是做學問的精神,把皇帝的意見都碰回去。不管是老師或皇帝,正義所在一定要爭,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必守的信條。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樂多賢友",好朋友多有益處,實在有道理,在我個人經驗,認為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還要交萬個朋友。常和友人談笑,他們問我知識哪裏來的?我告訴他們,隻是朋友多一點隨便閑談中,就得了學問。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有一天感歎地說:"我想永遠不說話了。"這句話看來好像很平常,年輕朋友們看了這句話,不會有什麽感觸,年紀大的人就會有所感觸了,尤其到了某種社會環境的時候,真是不想講話了,因為無話可說。所以孔子到了晚年,也有這個感歎。那麽子貢就說,老師你都不肯說話,不教我們,我們將來就不懂,也沒有辦法闡述你的思想了。孔子就說,人何以一定須要講話?真正的學問,並不一定是讀死書的,觀察天地就知道,上天曾經說過話嗎?天從來沒有說過話,可是春夏秋冬四時,運行分列得如此清楚,這樣有規律;萬物在天地之中,也照常生長。天地何曾說過什麽話!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講人生修養,一個大丈夫,不管對哪門學問,都要能入乎其內,出乎其外,不要被它困住了。因此,反過來講,對於下棋、打牌等等,能入乎其內,出乎其外,不被它困住的,不能不算是學問。如困住了的話,就變成了"致遠恐泥"。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切問而近思",切問就是經驗,多聽多問。但要注意,中年人都體會得到,人生經驗多了,結果容易走上兩條路:灰心或怨恨,覺得自己幾十年都上當,社會上沒有真理,切問包括了經驗,所以有了經驗還要近思,要真正有思想學問,去體會人生經驗就好了。近思有兩個意義,一個是思想要有中心,一個是不要想得太虛玄太高遠,要切近的其實的思想,人生到底沒有什麽太高遠,不必向外找。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古人不但是讀書,而且把工作經驗和學問融化在一起。一方麵工作服務求經驗,一方麵不斷求學,增加學識的淵博以開拓心胸,再配合自己為人處世的實驗,而產生的學問,這是中國文化講學以致用的精神。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中國文化所認為的一個儒者,一個知識分子,學問並不是文章,是作人做事。作人做事成功還不算,還要把自己的學問,用出來立人,有利於國家、社會、天下。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不知禮,無以立也。"這個禮包括了文化,以前我們再三的解釋過了,不多說了。簡單說,一切禮義,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道理、人生道理要懂得,假使不懂,就無法站立在這人世間,就永遠跟著環境轉,自己沒辦法特立獨行。"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照文字解釋,不知道說話,無法作人。人怎會不知言?各個都會說話,這個"言"就代表言語文化,比如古人先賢告訴我們的話,我們不能深切真正了解,就無法作人處世。如《論語》,是孔子的人生經驗,告訴了我們,不懂,就不知怎樣作人做事。這一節書到此結束了,就是自"子曰:學而時習之。"開始,全部《論語》二十篇連起來,都是學問。學問不是知識,不是文字,學問是拿人生修養來體驗,隨時隨地來學習,才能達到"知命"而"自立"的境界。這樣,才能算是"知言",才不是白讀了《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