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說說匈奴問題 - 為什麽強大漢人總是被遊牧民欺負

(2006-05-21 02:24:08) 下一個

早在戰國時期,趙國和燕國都曾征討匈奴,有殺敵掠民數萬的記載,並都修了長城以為屏障,秦始皇後來是把三個國家的長城連了起來。

這裏的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麽想趙燕這樣的小國可以北上征伐匈奴,而後來的大漢帝國竟不堪一戰,而要靠和親換的和平呢。

匈奴不存在一個想漢朝這樣的國家形式,而是一個多個部落結成的聯盟,推選出最大的一個部落頭領作盟主。

戰國前期,北方遊牧部落尚未聯盟,或僅是醞釀階段,因此趙燕(甚至還有一個更小的中山國)能北上各個擊破,有時還能掠奪其人民以充民養之不足。戰國後期,遊牧民結盟形成,最大的部落就叫匈奴,推為盟主,因此才有所謂匈奴這個整體稱呼,實際上根本不是一個單一民族。盟主一呼,眾部落齊應,竟可集30萬大軍。遊牧軍戰鬥力以一當十,中原軍非百萬不可敵之。

劉邦初定天下,農耕社會元氣大傷,急於修養生息,哪裏可以養百萬兵抵禦匈奴,因此和平發展成了根本國策。

漢朝經過50多年的文景之治,國勢日隆,實力非常強盛。此時遊牧聯盟也開始走下坡了,內部出現了,開始解體了,應該說經曆了一百多年的,匈奴氣數已盡,盟主也不可能召集30萬大軍了。如果景帝願意,他那個時期就可以出兵北伐了。

遊牧軍可怕在哪裏呢? 其組織結構作為主要原因早被分析過了,也眾所周知,在此不談了。其實還有兩個原因,就是農耕皇權社會的脆弱性和草原地理特殊性。

皇帝集權的最大弱點是外輕內重,皇帝作為絕對權威不可輕易閃失,一旦出了問題便是天下無主的情況,這一點和之前的周王朝的分封製大大不同。

分封製社會權力分散,有多個政治中心,遊牧軍聯盟無從下手。春秋戰國時期遊牧軍曾多次南下襲擊中原,雖偶而能得手幾次,比如殺了周幽王,但徹底攪動天下大亂反到不可能。

對於皇帝集權製,遊牧軍如果一襲得手,直搗京師,在天下勤王之師到來之前而破之,則情況立刻變得不明朗,勤王的變成觀望的,甚至另立中央。因此皇權社會最不希望的就是“變動”,包括任何形式的變動,穩定永遠是皇帝政權最大的追求。這是結構的弱點,也是製度的弱點,根本不是什麽中原漢族保守內向的性格的原因。

草原的特點就是“大”,廣闊無垠,其上的數百遊牧部落分散而居,大則數萬,小則幾千。也就是說,不容易被消滅,或著“徹底解決”什麽的,而且他們也不怕“天下大亂”,本來就不是鐵板一塊,沒有中原那樣的國家形態。中原大軍來了,可消滅幾個部落,其他的全跑了,往北一直跑,是慘了一點,但能怎麽樣呢,中原軍能永遠待在草原嗎? 耗上兩三年就受不了了,給養上不去,國家純花銀子。你一撤兵,他們又回來了,然後老實幾年。

所以幾千年來一直如此,中原政權從沒徹底解決過遊牧民騷擾問題,凡中原強而遊牧強時,雖能和平,但要看南邊政權的態度,如漢初和北宋時期。若是反過來則徹底天下大亂。

如果南強北弱,則有機會掃蕩草原但不能徹底擊破之。漢武能征伐匈奴,實際上是趁其聯盟瓦解之時,眾部落不再聽命於匈奴,其最大一次召集不到10萬人,在陰山與中原軍對戰而崩敗。

雄才大略乎,亦或彼消此長之天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