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曆來重視教育,我們的祖先曾留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遺訓,即使我們出了國,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但骨子裏還是擺不脫傳統的影響。在我們那一代,父母對子女的要求還稍微低點,隻要上個大學就滿意了。現在大家的目光不僅盯上了世界排名的前十幾所名校,甚至還把美國的滕校,還分為粗藤和細藤,如果孩子隻進了所謂的細藤,有的家長還有幾分情不甘,意不願。
為了對付名校的素質教育要求,也不管孩子願不願意,喜不喜歡,很多孩子從小就被家長推著去學琴,學畫,學唱… …。學業上則抓得更緊,有的孩子還在小學就跳級修中學的課程,初中跳級修高中的課程,進了高中後,也不管將來要學什麽,頭發胡須一把抓,AP課選它一大堆,多多益善。以至於幾乎所有的亞裔的申請材料送到大學的招生辦,讓人感到是一個模式製造出來的。
我不反對那些確實在某些方麵有天分的孩子先走一步,但以我的觀察,現在跳級的亞裔天才也太多了點,絕大多數是父母強推上去的。美國的孩子大都在十到十一歲上初中,在這一階段,重要的是能力的培養,並非課本知識學得越多越好。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想象力和觀察問題的習慣比知識更重要。後者,特別是想象力,往往是在快樂的童年,快樂的學習中產生的。小小的年級就被家長推著去與那些比自己高一兩年的同學競爭,不得不把幾乎所有的課餘時間都砸在學習上,學習變得是一種枯燥的任務,而不是一種樂趣。這樣所造成的心理和生理的壓力可想而知。靠父母推出來的孩子就算進了名校,不見得學習會很順利,將來在社會上也不一定會表現出色。當他們有一天覺悟了,回顧自己的童年,除了拚命的趕時間應付學習外,很少有什麽值得回味的歡樂,也許不但不會感謝父母當年嘔心瀝血地培養,反而會責怪父母扭曲了自己。
就算每個推媽推爸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願以償,孩子都進了父母們想要的學校,但畢業後大多數人也都是謀一份職業,賺一份薪水,謀生養家。美國的GDP中,70%以上來源於消費者的支出。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就是靠社會的每一成員都想方設法過好自己的生活來推動的。說到賺錢,雖然可以數出許多名校出來的學生成了大富豪的例子,我們卻可以看到更多的事實:讀滕校與讀一般大學,甚至與沒讀大學,但有STREAT SMART的人相比,在賺錢謀生上的優勢並不明顯。許多名校畢業的學生,起薪也不過幾萬塊,我認識一個本科康乃爾畢業,又去麻省理工讀了工程碩士的學生,在紐約找了份工作,起薪也不過7萬左右。
在美國這種社會,既不是隻有讀書,更不是隻那幾家所謂的藤校畢業才是唯一的出路,而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不管做什麽,隻要用心去做,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出來,日子一樣能過得舒坦,幸福。
我有一個白人朋友,住在新澤西一個亞裔比較集中的地方。一天,我們在公司聊起孩子的問題。他與孩子的一段對話很有一番道理。翻譯如下:父親問,“兒子,最近在學校還好嗎?”“不好,那些亞裔太厲害了,怎麽努力也趕不上他們。亞裔多,CURVE就高,我們這些墊底的,不要說好大學,就是上一般大學可能都有問題。” 兒子有些沮喪的回答。父笑了笑說:“別擔心,上不了大學,去學技工也不錯。你沒看見,上個星期在咱家工作的電工,半天就從咱家賺了2千塊現金。自己做自己的老板不是更好嗎?”。
我也有過類似的經驗:有一次,我家的下水道堵了,起先想圖便宜,找華人水管工通一下,誰知華人的價錢是便宜一點,但工具也落後。我家的水管到大馬路下麵的主水道有三十米左右,他們都沒有這樣的大的機器,來了也解決不了問題。隻好去請那些比較專業,有執照的老外。但這些人忙得很,好不容易才MADE AN APPOINTMENT,並說好了三百塊。老外進屋後,不到十分鍾就搞定了。然後對我說,今天反正來了,給你打個折,加一百塊,把下水道通向廚房那段通一下,不然下次堵了這節,又要來一次,那可就不是一百塊了呀!我說了個好字,他三五分鍾,又賺了一百。我算了一筆賬,他一天隻要做5個類似的工程,就可賺2千塊。事實上,如果他們去幫別人安裝下水道收費更貴。按一個月做20天計算,就是4萬塊,一年就是48萬,而且大部分是現金。再除去10萬的開銷,也有30多萬呀。
難怪我家對麵就有個水道工,三年之內房子裝修了兩次,門口常年停著兩部奔馳。他的生意出奇的好,那天我想請他給我通下水道,他還沒空,FULLY BOOKED。再往前兩條街,一個價值200多萬的豪宅,住的就是一個高中都沒畢業,開出售和安裝中央空調的小老板。在我們周圍,舉目可見,許多到美國開進出口公司的溫州人,原本都是農民,既沒上過大學,也不會英文,但為他們工作的人懂英文就行了,這些人一年賺個幾十萬也是沒有問題的。
說到這裏,有必要申明一下,我不是要宣揚讀書無用論,也不是說讀藤校有什麽不好,而是要家長們為孩子們想想。不要把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寄托孩子身上,使孩子們負壓力太大。如果孩子自己想讀書,把挑戰有難度的課程當作一種樂趣,想上藤校或名校,家長當然要支持,當他們在這一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家長也應該想方設法去幫他們解決。但是,如果孩子自己意願平平淡淡學習,快快樂樂的做人,家長也要和他們一起快樂。對那些興趣不在書本上的孩子,逼他們去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情,是極不明智的,很難得到預期的收獲。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都很聰明,社會天高地闊,需要各種不同類型的智慧和能力,每個人總會有適合他們的空間。他們將來的生活是否幸福,不是父母能夠設計得了的,也不是父母可以真正體會到的。
大學的早期錄取馬上就要揭曉了,家長和孩子如果沒有一種淡然心態去麵對,當結果與期待出現落差時,那麽,受傷的就不僅僅是孩子,也許家長會傷得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