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文
關於共產主義及其公妻製的問題,一直是人們熱衷討論的話題。我們熟悉的空想共產主義前輩如聖西門和傅立葉本人都沒有很用心去實踐過自己的理論,被稱為科學共產主創始人的馬克思也不曾實踐過他們的設想。然而,在那個時代,很多空想社會主義的信仰者卻很努力地搞過這種實驗,最多的時候,全世界有幾千個不同種類的實驗性社團,其中羅伯特.歐文對共產主義及其公妻製的積極嚐試,最有代表性,影響也最大。
羅伯特.歐文(Robert. Owen), 1771年出生於一個貧苦的馬具匠家庭, 十歲時就在布行做學徒, 十八時受雇於曼切斯特一家布匹批發與零售商。十九歲那年,他以借來的一百英磅,與他的另一合股人,創辦了自己的紡紗廠。三年後,歐文結束了與合股人的關係,任曼切斯特一家更大的紡紗廠的經理,在這裏,他認識了一個對他人生轉折有重要影響的人物戴維.德爾(David Dale)—蘇格蘭的新拉那克村 (New Lanark),當時英國最大的棉紡企業的老板。共同的社會理念,使他們成為非常好的朋友,不久,歐文娶了戴維的女兒,卡絡琳(Caroline Dale)為妻。
歐文在曼切斯特投資商的幫助下, 以六萬英磅買下他嶽父在新拉那克的四家紡織廠, 並擔任這個股份企業的執行長, 管理這個2500個工人的大企業。處在資本主義積蓄能量由傳統轉入現代工業革命的轉折口,歐文目睹了財富分配的過分懸殊,親身體驗了工人階級的貧困。他認為企業不能隻考慮自已掙錢,要考慮如何建立一個共同富裕的新拉那克村社。在歐文管理新拉那克紡織企業之前,其嶽父戴維已經在新拉那克村周圍建立了可供2000人居住的工人宿舍。該企業有著不同於其他資本主義企業的福利製度。歐文說服了其他股東,來實驗他的設想。
歐文的慈善性改革包括:把工人的工作時間由13-14小時縮短為10.5個小時;禁止使用九歲以下童工;取消對勞工的不合理罰款製度;改善工廠的衛生和工作條件; 為勞工辦食堂、幼兒園和工人職業學校;建工人消費金合作社;設立工人醫療和養老金製度等。不久,新拉那克建成了一個模範村社,既無流浪者,也無小偷。引來了絡繹不絕的參觀者,也為歐文贏得了極大的社會聲譽。
歐文並沒滿足改革的成功,他認為這種小範圍的改革,不足以解決社會平等的問題。要達到人人平等,就必須消滅人剝削人的製度,建立共產主義社會。他認為資本主義有三大弊端:私有製度;宗教製度;婚姻製度。勞工的貧困就是這三種製度引起的。在這期間,他寫了一係列著作,發表了許多講演,來宣傳他的主張(1)。並獲得了包括一些資本家在內的有識之士的讚同。起初他曾寄希望於政府來實現他的理想,多次向政府提出報告並出席了許多聽證會。在這一問題上對政府徹底失望後,他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共產主義理想。
不久,由於股東們難以相信,歐文在新拉那克的進一步改革不會使企業獲利減少,他在獲得股東承諾,將按他過去的方式管理新拉那克之後,出售了自己的股份。 並於1824年以大約三萬英磅的代價購買了位於美國印第安納州, 一個德國宗教團體於1818年建立的名為哈莫尼 (Harmony)村社的所有建築物和三萬英畝土地。他將此地名命為新哈莫尼(New Harmony), 來進行他的共產主義實驗。
歐文的共產主義公妻製的設想與他的公有製和無神論是三位一體的。不廢除私有製, 建立徹底的公有製, 就無法消滅家庭,實行共產主義的公妻製。不瓦解資本主義的宗教製度, 確立無神論的觀念, 就無法接受這種新的婚姻製度。
嚴格地說, 用公妻製來定義他的共產主義的婚姻製度是不完整的。不論是對這一製度持反對態度的人,還是站在共產主義立場上,認為這是對共產主義的汙蔑的人,都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單獨把夫妻關係中的女方抽出來定義共產主義的婚姻關係, 使得這種關係沒有對稱性。建立在純粹愛慕與情欲基礎上的婚姻關係, 應該是公妻與公夫製的統一。
歐文買下新哈莫尼後, 四處登廣告宣傳他的共產主義實驗新村, 為了消除美國政府的顧慮, 他還到華盛頓向當時的美國總統宣傳、解釋、推廣他的設想。歐文的共產主義實驗引起了美國和歐州很多人, 特別是知識分子很大的興趣。前後有一千多人參加了歐文的共產主義實驗, 其中包括很多當時的名人。他們當中有美國地質學之父William McClure, 女權主義的活動家 Frances Wright, 教育家 D’Arusmon 和Madame Fretageot, 以及後來成為無政府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的Josiah Warren等。
歐文告訴大家,這裏的財產歸大家共同所有,大家共同勞動,各盡所能,生活按需分配,孩子歸大家共同撫養。夫妻關係沒有家庭的經濟約束,自由鬆散。並通過了村社的憲法和精神獨立宣言,確定了反私有製,反宗教,反資本主義婚姻製度的共產主義理念。
開始的時侯,大家的熱情很高,所有的人按自已能力和專長分工,在新哈莫尼社區二千多英畝農地,十八英畝果園, 以及麵粉廠, 紡織廠, 工具廠,醫院和商店裏勞動。還建立了學校,幼兒園,以解決小孩的入學和養育問題。
歐文還一度建立了自由提款箱,供成員用於社區以外的交換。但兩個星期後,就沒法繼續下去了。在這裏,每天勞動完了,大家在公共的食堂吃飯,在商店領取自已所需的日用品。
全盛時期,新哈莫尼有160多棟房子。男女成員一旦有了好感,即可成雙結對,不要考慮任何經濟和家庭問題。熱情消失,產生了審美疲勞;話不投機,相逢不再甜密,可以道一聲珍重,揮一揮手,不再回頭。男女成員, 合也自由, 散也自由。從現在所看到的資料,還沒有發現男女婚姻關係的組合和解散需要任形式的法律認證。大家共同勞動,共同享受,和諧歡樂。夜幕降臨,這裏歌舞升平,成員們天天都有Party, 夜夜都似新婚。
日子一久, 問題就慢慢出現了。歐文的共產主義向社會全方位開放,一些遊手好閑的人也混了進來,這些人隻參加娛樂活動,幹活卻不見蹤影。換言之,他們隻欣嚐這裏的Free Lunch和婚姻關係, 在盡情地享受人生。即使當初積極性很高的成員中,也因分工不同引發出活重活輕的問題;分配上絕對平均引發的心理不平衡的問題;有人多吃多占住房和消費品的問題等等,逐步失去了工作的熱情。新哈莫尼的勞動效力越來越低。日益增長的需求與產品的短缺的矛盾越來越大。同時,廢除了舊的婚姻製度和宗教製度,也產生了許多新的問題:除去經濟因素,兩性的吸引較多地集中在個人的外觀、文化修養、工作能力等方麵,同樣會產生新的不平等,有的人如眾星捧月,有的人則一偶難求。過去,當他們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還可以去教堂向上帝傾訴,寄希望於一種超現實的力量。現在一切都變得非常現實,村社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沒有了希望,沒有了寄托。
從1827年起,新哈莫尼出現了分裂,分成更小的組織,後來更進一步分化,變為了小的私有和家庭經濟體。到1828年,共產主義新村基本瓦解,歐文留下他的兒子收拾殘局,帶著遺憾和困惑回到了英國。有資料說,四年的共產主義實踐,他損失了二十五萬美金。歐文怎麽也想不通,這麽完美、公平、和諧的設想,為什麽
在實踐中卻走不通?
二十年後,另一個從沒在社會上做過一天實際經濟工作的理論家,卡爾.馬克思宣稱, 他找到了歐文失敗的原因。他的研究成果使共產主義完成了空想到科學的轉變。
馬克思並不認為歐文的共產主義設想本身有不可克服的問題。他的設想與歐文的共產主義沒什麽區別, 他也主張消滅私有製, 建立公有製, 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他在共產主義的婚姻上, 說得比歐文更明確: “人們至多隻能責備共產黨人,說他們想用正式的、公開的公妻製來代替偽善地掩蔽著的公妻製。(2)”
馬克思認為歐文的失敗在於他選擇的通向共產主義道路是錯誤的;沒有揭示資本主義的本質;以及為什麽共產主義要取代資本主義。 他用剩餘價值理論, 說明了推翻資本主義是合理的;用曆史唯物論說明共產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必然的, 而在這一取而代之的過程中, 必須采取階級鬥爭的暴力手段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方式。
二十世紀初,蘇聯按照馬克思指出的道路建立了無產階級的政權。二戰後,中國和東歐許多國家也取得了革命的勝利。這些國家試圖按照馬克思的設想再次實踐共產主義,如蘇聯的軍事共產主義和中國五八年的人民公社等,但都不約而同地走到與歐文同樣的歸宿--失敗。
隨後,盡管這些不承認失敗的國家,重新挖出馬克思的隻言片語加以修正,搞出共產主義兩階段的說法,用集體和全民的公有製取代單一的全民所有製,重新定義私有家庭的合法性,但仍然沒有辦法解決歐文的難題:生產效率低下,以及由此引起的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與物資嚴重短缺的矛盾。上個世紀下半頁蘇聯的瓦解和中國向私有製方向的改革,實質上又一次宣告,即使修正了的共產主義在實踐中也是行不通的。
其實,共產主義實踐的失敗,早在新哈曼尼的實驗中就已經預示了。不論是歐文還是馬克思的設想,其內容都具有不可克服的空想色彩。不論通過什麽道路,不論是從共產主義高級階段還從低級價段開始實踐,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失敗的循環。這些國家的人民如果不被誤導或能更早擺脫誤導,也許付出的犧牲和代價要小得多,經濟發展的速度也會快得多。
(1) 參閱:
·Observations on the Effect of the Manufacturing System,1815
·"Evidence on New Lanark", Parliamentary Papers, 1815
·A New View of Society, 1816. (excerpts)
·An Address to the Inhabitants of New Lanark, 1816
·Two Memorials on Behalf of the Working Classes, 1818.
·Report to the County of Lanark, 1821.
·Lectures on an Entire New State of Society, 1830.
(2) 參閱:
<<共產黨宣言>>
<<資本論>>第一卷, 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