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小諸葛白祟禧徒有虛名

(2006-05-10 17:32:01) 下一個

 

_______ 白崇禧在國共決戰時期的三大誤判

亦文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七日開始 , 到一九四九年一日十日結束的淮海戰役或徐蚌會戰是關係到國共兩黨 在中國大陸命運的決戰 。共產黨投入的部隊有粟裕為代司令 , 政委的華東野戰軍約四十萬人 , 劉伯承為司令 , 鄧小平為政委 , 陳毅為副司令的華中野戰軍約二十萬人 。 國民黨投入的部隊有由徐州剿總司令劉峙 和 副總司令杜聿明所轄的四個兵團 , 三個綏靖區的部隊以及由華中前來增援的黃維兵團 , 總共約 八十萬人。這樣大規模 的決戰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屈指可數的 。

大戰前 , 白崇禧曾建議蔣介石將徐州剿總與華中剿總合並 , 成立國防部指揮 所 , 統一指揮 徐州和 華中 的國軍 。當時 , 桂係李宗仁正在違背蔣介石的旨意競選副總統 , 蔣介石耽心時任國 防部長的白 氏乘機坐大 , 沒有采納這一建議 , 這年六月改任白崇禧為華中剿匪總司令 。十月 , 共產黨的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有向徐州大規模集中和合圍的動向 , 蔣介石考慮到以徐州剿總的兵力很難對付兩合 流的共軍 , 必須統一指揮和使用華中和徐州兩地的部隊才有取勝的可能 。他轉而采納白氏原來的建議 , 成立國防部指揮所統一指揮使用兩地的部隊 , 並意屬白氏為主任 。

然而 , 此時人稱小諸葛的白祟禧心裏已經另有打算了。該年十月國民黨在東北與共產黨進行的遼沈戰役失利 , 整個東北落入共產黨的手中 。而早在四月 , 桂係李宗仁在副總統的選舉中打敗了蔣介石支持的孫科當選為副總統 。這使得國內和國際形勢對蔣介石都非常不利 。美國駐華特使魏德了邁曾放言:中國的 複興有待於富有感召力的新領袖 。他認為蔣介石的嫡係部隊與共產黨在中原戰場上大打出手 , 兩敗俱傷 , 桂係可以由此坐大 , 成為富有感召力的新領袖 。退而求其次 , 至少可以憑借實力在中國未來的權力分配中占一席之地 。他以徐州剿總一字形把部隊攤在隴海線上 , 而津浦線以南縱深配備不夠 , 部隊來不及收縮為理由 , 拒絕了擔任蔣介石意屬於他的國防部統一指揮所主任一職 。華中剿總有半數以上的部隊為桂係或為其所掌握 , 另外選人也指揮不了白氏掌握的華中部隊 , 蔣介石不得不放棄了這一計劃 。

其實白氏貌似聰明的這一打算是他一生中的最大的一次判斷失誤 。他過高的估計了自已的力量 , 過低的估計了當時共產黨的力量。過去 , 桂係每次化險為夷 , 逐步坐大 , 都得益於對手相互之間的爭鬥。 例如一九三 0 年蔣 、馮 、閻中原大戰 , 就牽製了 蔣介石對桂係的圍殲 , 使其免於被殲滅的命運。但這次他所麵對的共產黨組織嚴密 , 無論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的力量都強於以往他所見過的任何一個派別 。強敵當前 , 白蔣二人如能精誠合作 , 或許還有勝利的希望 , 否則,傾巢之下豈有完卵能存 !事實很快就給了白氏一個嚴曆的教訓 。

淮海戰役的第一階段 , 粟裕率領的華東野戰軍九個縱隊 ,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 , 通過陣前倒弋的國軍 張克俠和何基灃的陣地 , 把向徐州收縮途中的黃伯韜第七兵團圍困於距徐州東部一百五十裏的碾莊一帶。 黃兵團殊死抵抗 , 戰況空前激烈 。由徐州向碾莊增援的邱清泉的二兵團和李彌的第十二兵團則遭到了 華東野戰軍打援部隊的阻擊 , 距碾莊三十裏之外就不能越雷池一步了。此時 , 粟裕已將華東野戰軍全部投入到這場圍點打援的戰鬥 , 基本上已無機動兵力了。毛澤東和粟裕原以為黃兵團會一擊即潰 , 結果調動了華野最能攻堅的部隊 , 采用人海戰術 , 仍然久攻不下 。

為了解救被圍的黃伯韜兵團 , 蔣介石增派在豫東的國軍精銳黃維的十二兵團火速增援。黃維兵團在途中受到劉伯承 、鄧小平的中原野戰軍的阻擊 , 並被圍於蒙城與 宿縣之間的雙堆集地區 。黃維兵團十二萬人 , 武器精良 , 訓練有素 , 中野二十萬人 , 裝備落後 , 幾乎沒有什麽重武器 , 一時也無法殲滅黃維 兵團 。

此時 , 國共雙方陷在包圍與突圍 , 增援與阻擊的膠著狀態 。對國民黨來說 , 這是一次危機也是一契機 。過去 , 國軍總為找不到善於打遊擊戰 、運動戰的共軍的蹤影而犯愁 , 這次雙方的 軍隊如此大規模 , 近距離的僵持在一起 , 真是天賜良機 。

這場大規模的決戰 , 原本是不符合毛澤東集中優勢 , 以多勝少的軍事原則的 。 以六十萬的解放軍對八十八不論在武器裝備還是數量上都優於自己的國軍 , 按毛澤東自已的說法叫踮著腳尖摘桃子,並無十足的把握。戰場上的膠著狀態使遠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指揮全局的毛澤東寢食難安 , 天天向華野代司令粟裕催問戰況。 粟裕在黃伯韜這裏碰了釘子 , 又不敢向毛澤東叫苦 , 更無兵可增 , 隻好命令部隊不 惜一切代價硬著頭皮打下去 。

這時 , 真正能改變戰場上勝負結果的隻有白崇禧了 。當劉伯承 、鄧小平和陳毅率領的中原野戰軍潮水般地向黃維兵團之際 , 華中地區已無共軍威脅 。白氏在和共產黨打了多年交道後 , 也早就知道 , 不能守點守線 , 必須集中兵力 , 形成局部優勢 , 以運動戰對運動戰 , 才有可能取得勝利 。在這存亡 之際 , 蔣介石曾命令白氏的華中部隊 , 火速增援中原戰場 。假如白氏能破釜沉舟 , 傾華中地區所有部隊 , 增援中原戰場 , 對劉伯承 、鄧小平部展開攻擊 , 不僅可解黃維之圍 , 而且可以逼迫粟裕 改變或放棄對久攻不下的黃伯韜兵團的圍殲 。這樣國共雙方在淮海整個戰場上的勢態將發生根本上的變化 , 原來處於守勢的國軍將轉為攻勢 , 而處於攻勢的中原華東共軍轉為守勢 , 在運動中 , 國軍極有可能殲滅中野和華野大部 。 退一步講 , 即使作最壞的打算 , 共軍見形勢不利 , 迅速撤出包圍 , 雙方回到戰爭之初的狀態 , 國軍也不致於落得八十萬人被全殲的命運 。這樣 , 國民黨要與共產黨坐下來談判隔長江分治 , 還有一定的本錢。因為國共雙方在實力上仍然不相伯仲。事實上共產國際和斯大林在淮海大之初也曾主張國共 雙方 以長江為界 , 隔江分之治 。

然而 , 白崇禧並沒有心思去改變這場大決戰的結果 。他采取 了坐山觀虎鬥的態度 。 當義宋希濂的部分部隊奉命增援 , 抵達漢口時 , 他竟下令運輸司令部 阻止運送 。 他以為隻要他保有武漢 , 迫使在徐蚌會戰爭失去精銳的蔣介石下野 , 就可以由桂係李宗仁來與共產黨和談 , 收拾殘局 , 維持半壁江山 。曆史沒有按照白祟禧的思路發展 。他失去了一次創造奇跡的機會 。

黃伯韜兵團在碾莊血戰兩個星期 , 苦無增援 , 彈盡糧絕 , 於十一日二十二日全軍覆滅 。 黃伯韜 亦戰死沙場。當華野代司令粟裕得到黃伯韜兵團被殲的戰報 , 競一下暈倒 , 昏睡過去 , 幾個小時後才 慢慢醒來 。可見當時戰爭的慘烈!

黃伯韜兵團被殲滅後 , 華東共軍和中原共軍全盤皆活。十二月十五日 , 中野和華野增援部隊在雙堆集全殲黃維兵團 , 緊接著以壓倒性的優勢兵在青龍集 , 陳官莊一帶將放棄徐州向南撤的杜聿明 , 邱清泉集團象鐵桶般圍困起來 。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該集團三十餘萬人亦被全殲。

淮海戰役 後 , 國民黨在軍事上 , 政治上 , 經濟上大勢已去 。 蔣介石雖在內外交迫之下 , 宣布下野 , 由桂係李宗仁代理總統 , 但李宗仁 、白崇禧並沒有因此得到與共產黨對等和談的機會 , 保住武漢以南的半壁江山 。沒有實力作基礎的和談實質上形同兒戲 。一九四九年四月四日 , 他們派出了以張治中 為首的和談代表團與中共談判 , 要求立即停戰 , 中共軍隊不過長江 。這一要求 遭到中共斷然拒絕 。 毛澤東照樣把 白崇禧 , 李宗仁列為戰犯 , 要宜將剩勇追窮寇 。四月二十一日 , 中共華東 , 華中 以及南下的東北 三大野戰軍從西起湖口 , 東至江陰 , 長達千裏的長江北岸 , 以排山倒海之勢強渡長江 。四日二十七日占領白氏的華中大本營武漢 。白氏所屬的華中部隊敗退到湘桂 , 湘粵邊界 。

在這貌似山窮水盡一之際 , 實際上仍有柳暗花明的機會 。此時 , 白崇禧手中還有張淦兵團 , 黃傑兵團 , 魯道源兵團 和徐啟明兵團約三十萬人 , 其中張淦兵團三個軍為桂係精銳 , 運用得當可以有所 作為。 但白氏在這轉瞬即逝的機遇中 , 該斷不斷 , 進退失距 , 再失良機 。

和談失敗 , 共軍大舉南下 , 國民黨內對李宗仁的不滿盛囂塵上 。蔣介石下野後仍然掌控著川北胡宗南和川東的宋希濂的中央軍 。李宗仁與蔣介石為權力的分配 , 經濟的調撥 , 軍隊的指揮不斷發生矛盾 , 他這個代總統到了幹不下去的地步 。國民政府遷到廣州後 , 李宗仁有意任命白崇禧為國防部長 , 以便調動華中部隊保衛廣東 , 遭到蔣介石的反對 , 隻好作罷 , 但 白氏心中放不下的仍然是這一毫無意義的頭銜 , 甚至想趁李宗仁幹不下去之機 , 由他來填補李宗仁退出後的權力真空 。

從軍事形勢來看 , 華中白氏所屬的部隊 , 可以向西行動 , 從黔滇邊界進入雲南 與川北的胡宗南 , 川東的宋希濂聯為一體 , 拱西南半壁 。這實際上是蔣介石的構想 。抗戰八年 , 他就是靠著西南半壁 , 取得 最後 勝利的 。但此時 , 這一構想並不現實 , 框架太大 , 戰線過長 , 兵力分散 , 難以抵擋共軍的人海戰術 。另一方案是 向南行動 , 由欽州轉運海南島與駐海南的劉安祺兵團會為一體固守海南 , 以待時機 。白氏當時內心是傾向這一方案的 , 當時美國太平洋艦隊曾答應給予運輸 , 補給以及裝備方麵的協肋 , 並且備有電台與之隨時聯係。海戰是共軍的弱項 , 當時共產黨既無海軍也象樣的軍艦 , 海島上隻要有足夠的軍力配備 , 共軍的小木船是難以登陸的 。後來 , 海南島被鄧華和韓先楚所率領的東北野戰軍攻克 , 乃因島上兵力配置不夠所至 。

究競南行還是西進 , 十月初華中所有部隊集結於廣西之後 , 白崇禧仍然舉棋不定 。幾個月前 , 淮海大戰 , 白崇禧還不把蔣介石放在眼裏 , 拒絕向中原戰場增援 , 此刻卻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轉彎 。從十月中旬到十一月 , 白氏往來於重慶 , 廣州和桂林之間 , 與蔣介石和李宗仁協調有關李宗仁退位蔣介石複出的人事安排 , 並於十一月四日擬定了一個蔣李妥協方案 :一 . 蔣介石複職 , 二 . 李宗仁出國 , 三 . 白崇禧任行政院長和國防部長 。為了能達成這一協義 , 白氐競同意黃傑兵團分兵向西 , 增援黔東 , 而其餘個兵團則由各路向雷州半島和海南島進發 。

李宗仁曾評論過白崇禧不是一個戰略家 , 沒有戰略眼光 。以當時的形勢 , 任何人都無法挽救國民黨在大陸的敗局 , 李宗仁為代總統的國民政府 , 近似於一盤散沙 , 白氏所能做的隻能是盡量保存部隊 , 退守海南島 , 以期將來能與台灣相互呼應 。而他卻為行政院長 , 國防部長這些已無實際意義的名位往返於蔣介石和李宗仁之間協商 , 調解 , 最後由於李宗仁堅持出國 , 不願 “ 勸進 ” 蔣介石出山 , 白氏隻落得空忙 一場 。從軍事戰術的角度來看 : 分兵向西 , 削弱了華中部隊向雷州半島梯次撤退 , 相互掩護的力量 。 更為重要的是 , 兵貴神速 , 白崇禧忙於政治 , 未能專心軍事 , 果斷及時地布置軍隊撤往海南島 , 以致 貽誤軍機 。

南下華南的共產黨的軍隊到十一月初巳達十九個軍 , 五十五萬人 , 並由貴州 , 廣東南部以及湘西向廣西采取大包圍的勢態 。十一月中旬 , 向西的黃傑兵團未到貴陽 , 貴陽巳失 。其餘各兵團還未來得及南撤便與解放軍在廣西境內遭遇 。 十一月三十日 , 桂係主力第三兵團司令部遭到解放軍一支斬首部隊的襲擊 , 兵團司令張淦被從床下抓出 , 當了俘虜 。三兵團群龍無首 , 失去統一指揮 , 被解放軍各個擊破 。十二月初 , 白崇禧在廣西的部隊三十多萬人 , 除三萬人退入越南之外 , 全被擊潰。從十二月四日起到九日晚白崇禧在龍門港苦等數天 , 除了驚濤裂岸 , 海鷗悲鳴 , 不見一兵一卒歸來 , 他成了名符其實的了光杆司令 。

如果說白崇禧前兩次失誤斷送了國民黨和桂係前途以及他本人的仕途 , 那麽他成了光杆司令之後的再次判斷失誤則犧牲了他的人生自由。

出對各自的政治需要 , 當時蔣介石和共產黨都在爭取白崇禧 , 擺在他麵前的有三條道路 : 一是投靠蔣介石 , 去台灣 ; 二是投向共產黨 , 去大陸 ; 三是走自己的路象李宗仁一樣流亡海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 他有必要考慮清楚他與蔣介石和共產黨的關係。

在國共內戰中 , 共產黨雖一再宣稱桂係與蔣介石不同 , 要區別對待 , 歡迎桂係脫離蔣介石 , 並一直與桂係有接觸 。但白氏在曆史上對共產黨血債累累 : 一九二七年他參與策動屠殺共產黨的 “ 四一二 ” 事件 ; 抗日中又指揮了圍殲新四軍的皖南事件 , 使新四軍幾乎全軍複滅 ; 國共內戰初期 , 在大別山又把劉伯承 、鄧小平圍剿得苦不堪言。去大陸 , 共產黨饒得了他嗎? 在廣州時他就拒絕了共產黨代表劉裴的勸降 , 這時再投向共產黨為時巳晚。

李宗仁流亡海外之前 , 曾勸過白崇禧走自己的路 , 去台灣恐為蔣所不容。白崇禧一生 , 雖與蔣介石有過密切合作 , 但一有機會便相互爭鬥。三次逼蔣下野 , 徐蚌會戰 , 作壁上觀 , 眼睜睜地看著蔣介石的王牌盡失。此時投靠台灣 , 蔣介石能原諒他的過去嗎?白氏天真地認為自己雖無一兵一卒 , 但在廣東 , 廣西仍有一定影響 , 如果被共產黨統戰過去 , 對台灣極為不利 。 加之蔣介石複出 , 要名正言順 , 需要李宗仁的配合 , 才能在國際上特別是美國方麵說得過去 , 因李宗仁取蔣而代之 , 也曾是美國人力挺的結果 。 蔣需要白氏從中調解。基於對自己的評估 , 他以為與蔣介石仍有合作空間 , 隻要配合蔣複出 , 蔣便不會計較前嫌。蔣介石這時的恣態的確也很高 , 桂係在廣西全軍複滅後 , 仍派人送給在海口的白崇禧數萬兩金磚 , 說是清發華中部隊的軍費 , 並邀其前往台北一談 , 將委以重任 。

白崇禧選擇了與蔣介石合作的道路 , 於四九年十二月三十日抵台北。他曾配合蔣介石 , 協調過蔣李之間的關係 , 好讓蔣體麵複出 , 但遭到流亡海外的李宗仁和桂係將領的拒絕 , 功效甚微。隨後 , 韓戰爆發 , 台灣的地位在美國人的心目中下變得重要起來 , 蔣介石重新獲得了美國人的支持 , 並派第七艦隊協防台灣 , 白氏的利用價值巳微不足道了。

從五 0 年起 , 白崇禧就隻掛著一個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的虛銜 , 在蔣家父子的監控之下 , 從來不許離開台灣一步 , 形同軟禁 , 處境僅略好於張學良 , 孫立人。五十年代中期 , 約旦國王侯賽因訪台 , 邀請當時的回教協會主席白崇禧訪問中東 , 為了阻止白氏出國 , 蔣介石暗示回教協會改選 , 硬是把他給選了下來。他住的公館 , 對麵就是一個警察局 , 實際上是一個用來監示白崇禧的特務機關 , 對白的行動了如指掌。據說 , 一九六五年李宗仁回到大陸之後 , 當局耽心他再度與李遙相呼應 , 搞統戰 , 有除去隱患的打算。

一次白氏與朋友去花蓮打獵 , 有人將其必經之路上一坐木橋墩與支撐橋麵的鏍絲釘去掉 。白氏和兩名副官下山時 , 眼見前麵一軌道車經過木橋時墜入深穀 , 幸而一副官急中生智 , 把他推下軌道車 , 自己卻隨車衝下了山穀。白氏雖 逃過一劫 , 但望著深穀下幾具血肉模糊的屍體 , 巳經心知肚明是何人所為了。

白氏晚年喪妻之後 , 倍感孤獨 , 無人照顧 , 居然與身邊的護士張小姐熱戀起來 , 由於體力不支 , 經常找醫生配補藥 。有人很快了解到這一情況 , 便買通醫生在藥裏做了手腳。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十六日早上 , 家裏人發現白崇禧很晚了還沒起床 , 到他臥室一看 , 隻見白氏曲身倒臥在地上 , 巳經停止呼吸多時 , 睡衣撕成片片 , 遍體抓痕 , 可見其死前之痛苦。死者身上出現銅綠色斑塊 , 有中毒的跡象。當時床頭櫃上還有半杯沒喝完的藥酒 , 不一會兒 , 這半杯藥酒也象長了腳一樣消失了。有小諸葛之稱的白氏一生就這樣迷一般地打上了句號。

老諸葛隆中一對 , 框定三分天下 。雖六出祁山無功而還 , 但鞠躬盡瘁 , 留得一世英名。他若在天有靈 , 看到他的英名被冠於一個在曆史的關鍵時刻屢次進退失距 , 最後連死因都不明不白的後來者身上 , 不知會不會為世人的認知能力而迷惘不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