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母親河兩端行

(2019-05-19 04:42:04) 下一個

北侖河是東興和芒街兩岸居民的母親河。很多人知道北侖河發源於中國境內的十萬大山,但未必都知道它有兩個源頭,都在防城管轄範圍。一個在那垌鄉灘散村裏火隘,另一個在峒中鎮以北。峒中源頭流水到了板八村,經那良鎮北侖村一瀉而下。從北侖村起的河段便稱為北侖河。源頭起於灘散的那條河水在這裏匯合,當然也是叫北侖河。合流後的北侖河經河洲、江那等村落,在東興與芒街西岸對開處一分為二,又成了兩條支流(越南地圖將此分岔河口標為Xoáy Ngu?n,來自粵語“西岸”)。往東的一支與東興東邊的羅浮江匯合,再經竹山村流入北部灣。往南的一支流入越南境內,穿過芒街出海,同樣注入北部灣。北侖河全長109公裏,其中邊界線河段為60公裏。

一九七八年以前,中越雙方均稱邊界河為“北侖河”。但自“同誌”和“兄弟”分道揚鑣時起,越方將芒街以北的河段和流入芒街境內的支流稱為“歌龍河”。西岸往東的那股流水才是“北侖河”。其實,早年芒街並無“歌龍河”一名。六十年代初中國專家來搭歌龍橋時,“歌龍河”一名才被采納。但某越網站稱,“歌龍河”一名起源於嘉隆王朝。既然如此,緣何石拱橋不叫C?u  Gia Long 而叫C?u Ca Long? 看來,“歌龍橋由法工程師設計”的一說也是同出一轍。

好了,言歸正傳。童少時期,筆者曾去過一次北侖河的灘散源頭。灘散是一中國邊境小圩鎮,屬防城管轄,對麵是嵩山峻嶺包圍中的越南保肯鄉。那時候保肯鄉的鄉民是清一色客家同胞。灘散和保肯隔水對望,河床不足二十米寬,鵝卵巨石大塊大塊地露出水麵,河水在石縫下邊潺潺流過,十足原汁原味的“水落石出”景象。若不是國界,行人大可踩石過河。六十年代中期,一條兩三米寬的水泥行人道將兩岸連起來,算是國境橋了。但保肯和灘散還不是北侖河的源頭。真正的源頭還得往北走好幾裏路。

那時筆者正在保肯鄉附近的小學讀書。因政府要搞人口普查,在校老師都獲邀下鄉做家訪工作,收集相關資料。沈老師要去的那個村子,正好在北侖河源頭的大山老林深處、密竹古樹之中。由於獨自出行太孤獨,他讓我作伴同行。我們倆一早從學校出發,到保肯鄉後沿山間小徑北行,但沒多久小徑就消失在枯葉亂枝中。出現在眼前的是陡坡亂石,坑坑凹凹。而且由於參天樹木下長年陽光不足,四周陰氣森森,青苔攀石。越往深處,越是人煙稀少。到最後,身邊的小溪終於從涓涓細流變成了滴滴岩泉。再上去,就隻有從樹木竹葉滴下來的水了。那裏,正是北侖河的灘散源頭。我還記得,最後探訪的那戶人家對來訪者的出現感到很驚訝,因為他們一直認為自己生活在中國的土地上。

在山區讀書時,我還曾兩度搭舢板從山區落芒街。後來離開山區,又曾經兩度從東興徒步到那良鎮(其中一次是沿北侖河而行),再從那良徒步到灘散。二零一五年回東興省親時,我去了一趟竹山村的北侖河出海處。這裏是中國海岸線最南端的起點;是中國海岸線和陸地邊界線的交匯點。站在這裏,我感到振奮和激動。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已經從北侖河的起點走到終點,從母親河的源頭走到她一路上風風雨雨之後,最終融入汪汪大洋的出口。這樣的旅程對我來說,是個值得我驕傲的成就。因為,母親河最終流入的,始終還是我的血脈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