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算老幾?”
近年來BCC電視台熱播一名為“Who do you think you are”(你以為你是誰)的節目。這名稱很有意思,製片人特意用了一個雙關語句。用漢語直譯,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你以為你是誰?”,或更直白點,即“你算老幾?”。但實際上,標題的原意是“你了解自己的來曆嗎”,或“你知道你的先輩是誰嗎”。也許是因為這雙重標題帶“挑逗”的口氣,開播以來,節目吸引了大量觀眾,激發了不少人對自身來曆的興趣。據說有的人經追根問底後還發現原來自己竟是某朝某代皇室貴族的後裔。作為節目的輔助讀物,BCC還出版一係列族譜叢書。不少外國電視台也仿製了這個節目,吸引許多“粉絲”。
家族史很有研究價值,打破沙鍋問到底,很多人的家譜可以追溯到久遠的年代。但每個人情況不同,家族經曆各自有別。曆代戰亂、逃荒、流放或因恩怨而不得不改名換姓等突發或常態移民或變更,都有可能導致家譜的誤傳、失傳或中斷。不過,這裏要談的,不是家譜流水賬,而是華人對“中國人”這個集體身份的理解。很明顯,無論生長在哪裏,華人大都自認為炎黃子孫,所以對於“你是誰”這個問題,很少有人含糊其詞。在歐美唐人街,除了粵語常用的“唐人”一詞外,華人還習慣稱自己為“中國人”。但問題是,華人都是“中國人”嗎?
答案是明了的。不過,這個答案不夠完整,需要進一步解釋。據中國官方相關資料解釋,“華人”一詞有廣義和狹義兩個含義,廣義的泛指全球所有“中國人”(即Chinese - 包括國內的國外的,不管持有哪國護照)。狹義的特指拿了外國護照的、自身或先輩來自中國的人。換言之,作為族裔群體,“華人”就是“中國人”,“中國人”亦即“華人”。但若按國籍來取其意,已經加入外國籍的“中國人”不再擁有中國國籍。他們成了“外籍華人”,其中的“華”字是他們與中國有著族裔文化關係的標誌。也就是說,族裔因素不會因為國籍的遷移而改變。不少西方國家承認雙重國籍,很多人因而同時是兩個國家的公民。假定中國也采納雙重國籍法,外籍華人自然也可以說自己是中國人。
以上講的隻是一般基本知識,實情很清楚,無需長篇大論。但在五、六年前,先後曾有兩位朋友(一中國人,一印巴裔馬來西亞人)為寫論文而同筆者聊過類似問題。從交談中聽得出,她們對以上所提及的情況並不太了解,弄不清“中國人”、“華人”、“華僑”、“華裔”、“外籍華人”等的區別。在西方,族裔成份很可能說明一個人的文化背景,但身份認定要取決於國籍。雖然人口普查也有有關“族裔成分”的問句,但不少人隻是按自己理解的概念來填寫。譬如,居住在英國的馬來西亞華人,有的可能填“Chinese”,也有的可能填“Malaysian”。越南華人中同樣會出現這種填寫不一致的情況。據悉,目前英國華人人口,官方提供的數字是四十萬左右,但媒體估計應在六、七十萬之間,據說是因除了填寫不當的外,還有大量無證移民未包括在內。看來真正準確的數字誰也拿不準。不妨假定官方提供的數字可靠,但你自己是否也在這個數字之中,還得看普查時你填寫了些什麽。
還得加一句,上麵提及的並不是什麽新聞,也不是本文的原意。這裏想說的是,定居在英國的越南難民,雖然很多是華裔,但在官方數據裏都籠統稱為“越南人”(Vietnamese)。早期做這方麵研究的人員曾就這個說法有過解釋,說來英的都是“越南難民”(Vietnamese refugees),沒聽說中國那邊湧來了難民,所以不能稱他們是“中國難民”(Chinese refugees)。這個解釋得到美加等難民接納國研究同行的認同。值得提及的,就是到目前為止,很多越南來的人還習慣稱自己為“難民”(例如近期倫敦某口述曆史項目部分受訪人的自引)。其實,但當你加入英國籍後,你已經不再是難民(否則,你會在很多方麵還應得到特別照顧,但不能享有公民應得的權益,如近年抵英的阿富汗等國難民那樣)。也就是說,在法理上,一旦成了正式公民,你自然就會失去難民的“光環”。徹底弄清了這一點,那麽現在重回上麵那句問話:“你以為你是誰?”
也許你自己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