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父親的回憶

給父親收集的抗戰期間在空軍的記憶和有關祖父的中國海軍文章
正文

細讀林浦(圖文)

(2006-05-08 15:52:03) 下一個

細讀林浦



林尚書家廟

  林浦,位於福州市城鄉結合部的南台島東北端,瀕臨閩江。它前有平山,後有九曲山,由濂江、福濂、獅山、紹岐四村組成。這裏洲渚綿延,河浦交錯,風光秀麗,給人一種靜謐清幽的感受,是城市,卻沒有城市的喧囂;富於鄉村風味,卻沒有簡陋之感。

  一進林浦,勝跡如林,指指點點,如同一部史書,迎麵可見清朝皇帝賜建的"尚書裏"石牌坊,記載了明朝林元美及其子孫"三代五尚書"、"七科八進士"的榮耀。

  穿過牌坊,走在建於宋鹹平年間的"林橋"上,那橋頭垂掛著茂密的榕樹須,在微風中晃動,仿佛在訴說著石橋的滄桑。穿行在鄉間小道,道旁店鋪鱗次櫛比,街當中立有一座"進士坊"。坊為木質,首建於明正德年間,後經明、清兩代數次重修,上麵記錄林氏家族自宋寧宗二年至清光緒二十一年15名進士的名字。

  在村中徜徉,你會發現這裏家廟、宗祠眾多,如"士大夫林公祠"、"濟齋林公家廟"、"見泉林公家廟"等。其中最為壯觀的是"世宮保尚書林公家廟",是明正德年間林瀚為其祖所建。廟前有一池塘,人稱"紗帽池";門前一對青石雕石獅,威嚴雄壯,它是日本衝繩縣那霸市琉球林喜公後裔1989年所贈。日本琉球有"林姓會",其始祖林喜,原是林浦村人,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受明朝政府派遣,帶領"閩人三十六姓"到琉球開發,以後留居琉球群島,至今600多年,繁衍20餘世,他們多次回鄉尋根祭祖。家廟門內有一副橫匾,上書"榜眼"二字,是為林枝春高中進士第二名而立。屏風後麵是一座大戲台。大廳懸掛進士匾、武解匾、文魁匾多達22麵,還有各種楹聯10餘對,最著名的一副對聯是:"進士難進士不難難是七科八進士,尚書貴尚書非貴貴在三代五尚書",此聯已被列入中華名聯。家廟第二進有一廳堂叫"四知堂",內懸林元美傳神造像。據說"四知堂"是林元美早年致仕,自稱"四知居士"而取名。林元美曾先後任知縣、知府、知州,最後一"知"是其自為"知天命"而激流勇退之意。林浦諸多祠堂、家廟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即牆粉刷白灰,梁柱俱漆黑色,其寓意是林氏曆代為官清明廉政,"一清二白"。

  村裏還有宋井、元井、宋丞相陳公祠,以及南宋紹興年間的斷橋。此橋原為三孔石橋,後斷一孔。橋上刻有"大宋"紀年,首尾兩棵紅榕樹根纏繞石橋,嗬護著殘缺的斷橋。

  當你步入沿江的紹岐村,放眼遠眺,江麵上碧波蕩漾,輕風徐徐,令人心曠神怡。站在紹岐碼頭,浮想南宋末年,元軍占領臨安都城,宋恭帝趙顯等被俘,趙顯的兩個弟弟益王趙、廣王趙在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等人護衛下乘舟南下,在紹岐碼頭登岸,駐蹕平山閣,然後進入福州,趙稱帝,即端宗,升福州為福安府。元軍逼近福州,端宗又是從紹岐碼頭離開,南逃泉州、廣東等地。平山閣為宋端宗行宮。元軍占領福州後改名泰山宮。宮正殿塑的南宋高宗趙構像為泰山王,左右塑的趙、趙為大、二世子;右殿塑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三位忠臣,稱為總管殿。丞相陳宜中曾手書"平山福地"匾額懸於總管殿門上,現存的"平山福地"四字是後人林之夏手跡。宮前有一個石砌平台,四周圍石欄,甚為壯觀。宮門內兩旁立楊亮節、趙與擇塑像。大戲台雕刻精美,上有巨大藻井,金碧輝煌。左殿為天後宮。整座建築古樸、莊嚴。

  在泰山宮右側,是濂江書院,門口照壁上刻"濂江書院"四個大字。一進大門,石欄杆上刻有"文光射鬥"。書院為二層木結構樓房,樓內後壁豎一巨碑,上刻"宋朱熹講學處"。傳說朱熹與其弟子黃幹曾在此講學,右廂為朱熹住處。站在書院二樓的走廊上,舉目遙望,江畔沙鷗翔集,水上漁舟往來,風景如畫,美不勝收。

  其實,林浦的曆史文物遠不止這些,在九曲山,有林瀚墓、林瀚手書摩崖題刻,有瑞跡寺以及寺內岩畫石刻,有佛顯觀音、仙人腳……

  遊林浦,似讀了一部斷斷續續的曆史,讓人思考,讓人回味。

  【文體風景線】撰文;攝影:吳軍



泰山宮內的巨大藻



林尚書家廟大廳



尚書石牌坊

 



同盟會福建領導人林斯琛葬二林浦的獅頭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