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集

閱人間事,讀聖賢書
個人資料
為人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五七大院(一)

(2023-01-06 16:54:24) 下一個

據說,每個人的一生寫出來都是一本長篇小說,以此推論,如果一個大院裏的發生的故事就應該是一部鴻篇巨製了。《紅樓夢》的故事沒離開賈府的深宅大院,可因曹雪芹的妙筆,卻寫出一部傳世經典,至今無人超越。這說明,隻要有故事,一個大院裏也可以演繹波瀾壯闊的曆史和豐富多彩的生活。

我兒時以及整個青少年時期所住的大院,在沈陽也是數一數二的,最多的時候我們大院有二百多戶人家。按保守估計,平均每家四口人的話,這個大院有近千人居住。每家每戶的故事真是二十部小說也寫不完。文革前,這個大院是省直機關宿舍,主要住的是商業廳和外貿局的普通幹部,高幹沒幾個。文革後期,我們大院的老住戶有一多半都被下放或舉家去了五七幹校。因此,一直沒有名字的大院從那時就起名為五七大院。文革後期大院換了一批人,這批人哪個單位的都有,工人幹部都有。最著名的兩個人物是當時的省革委會副主任尉鳳英和一個因保衛儲蓄所被壞人砍傷的英雄人物王秋鳳。

五七大院是日據時期日本人建的職工宿舍,據說是滿鐵職工宿舍,也有人說是日本憲兵隊的宿舍。到現在我也沒搞清到底以前住的是什麽人。七十年代中日恢複邦交後,總有日本人前來大院訪問,還站在大院門口拍照。五七大院是個三層的圈樓,中間還有一趟二層樓,我們小時候叫中樓。這讓大院從空中看像一個壓扁了的日字,文革時傳說,這是日本故意蓋的,附近還有個大樓是本字形。小時候我們真的到處去找這個本字樓,一直沒找到,因為沈陽就根本沒有什麽本字形樓。文革後期,很多人家翻修地板和維修天棚,有一家從天棚裏發現一把日本軍刀,還有人在地板下麵撿到金戒指的。我弟弟翻修我家地板時,我們仔仔細細把地板下麵搜索一遍,除了耗子屎和黑灰,啥也沒發現。

這張是大院拆遷時拍的俯瞰圖。很明顯像一個壓扁的日字。

我們家是五八年時搬到這個大院的,先是在南三樓,南三樓中間有個走廊,兩邊是房子。當時分給我們家的是兩間房,一間在走廊南邊,一間在走廊北邊。南邊朝陽的房子奶奶和老姑住,我那時由奶奶帶著也住南邊的房子,母親和父親住北邊的房子。剛一搬進那個院的時候,母親還不習慣,覺得廁所在屋裏有味道,不如以前在果品批發站外麵的旱廁,和居住的房間離得挺遠,一點味道都聞不到。另一個不習慣是日本的房子都太小了,不像以前住的平房那麽寬敞。但好處是這個大院是兩水兩氣(上下水,煤氣和暖氣),不需要自己生爐子了。另外,大院離沈陽的商業街太原街很近,母親不用坐車,走路十幾分鍾就到單位了。這就方便了很多。

這張照片是大院即將被拆時從西南角拍的。

在南三樓住了一年,因為總停水,我們就搬到東二樓角上的一套房子裏。這套房子不太正規,廚房在過道處,居室是一個套間,裏屋因為在三樓樓梯的下麵,舉架有些矮,壁櫥也不正規,上下兩層,上層因在樓梯下麵,有一個斜的頂棚,顯得上層壁櫥很矮,但壁櫥很深,有一米深。小時候我喜歡住到壁櫥裏,關上壁櫥的拉門覺得自己擁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私密空間。

這個大院設計的很特別,二樓是共用陽台,因為陽台同時也是一樓的房頂,所以很寬,我們小時候可以在陽台上踢足球、玩軸承車、滾鐵環、踢毽子、女孩子還能跳皮筋。圍欄是磚砌的,有一尺多寬,很多人家養花都是把花盆放到圍牆上。晚上有人下棋就把棋盤放圍牆上,茶壺茶碗也放圍牆上,下棋的人就坐在圍欄上下。北二樓和中二樓的陽台因為是懸空的,就就比較窄,大概一米多寬,三樓的陽台也一樣是懸空的,也是比較窄。東三樓和北三樓的陽台不連著,中間有一米左右的斷開處。小時候,我們經常從東三樓陽台往北三樓陽台跳,這是我們眾多冒險活動之一。二樓陽台同時也是各家的過道,每家一出門就先到陽台上,陽台就相當於各家共用的院子。直到現在我都覺得這個設計非常好,方便鄰居交流。

一樓到二樓的樓梯是露天的,二樓到三樓的樓梯是室內的。小時候,我們不用出院就可以在大院裏瘋玩。中二樓的下麵是鍋爐房,上麵有一個很高的大煙囪,煙囪上有鋼筋做的爬梯,小時候我們經常爬大煙囪比誰膽大,好在沒人從大煙囪那掉下來,但大人發現還是不讓我們爬。在中二樓的房頂可以放風箏,有一次我一個鄰居同學放風箏時忘了距離,退到矮小的圍欄處沒收住腿,跌到樓下,多虧被樓下臨時搭建的一個棚子給接住,沒直接跌倒地上,撿了條命。

這張是拆遷時北樓的照片。

南二樓和東二樓外麵還有一條大約四十厘米寬的雨搭,不知道為啥北二樓的雨搭很窄,隻有二十公分寬。小時候我們經常從窗戶爬到雨搭上,在雨搭上走路練膽。那時,南一樓是副食商店,叫北二合作社,因為大院南邊的馬路叫北二馬路。秋天賣大白菜時,北二合作社的大白菜堆的老高,都快堆到二樓雨搭的高度了。合作社下班後,我們就從雨搭上往白菜堆上跳。冬天時,我們則從北二樓的雨搭上往煤堆上跳。這兩項活動也是我們每年不變的遊戲。

大院的西一樓是糧站,所以那時我們買菜買糧都不用離開這棟大樓,方便的很。大院有三個大門,南大門基本都鎖著,除非有運東西的汽車進來,西大門平時隻開個小門,隻有冬天總開著,因為燒鍋爐的煤都堆在西大門外的空地上。隻有東大門常開著,文革前還有一個收發室,一個老頭負責收發信件和各家訂的報刊雜誌。文革後,這個收發室也被占為居室,老頭也不知道哪去了。我們家那時比別人家要冷,因為東大門洞就在我家樓下。

我之所以囉裏囉唆地介紹我家這個大院的結構,為的是以後講故事時大家能對我家這個大院有個大概的印象,以免每次講到大院時都要解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少壯軍人 回複 悄悄話 好文!人的感情很複雜,與其對人的感情深,不如說對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感情與日俱增。當時不覺得怎樣,時間越久越眷戀越深厚,尤其童年生活的地方。

放風箏的小夥伴真幸運。
為人父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楓散仙' 的評論 : 老鄉啊。確實離牙病防治所不遠。:)
楓散仙 回複 悄悄話 這地方我熟,離牙病防治所不遠,我曾經是那裏的常客。
為人父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知足-常樂' 的評論 : 茶壇的人都知道我是沈陽人。:)
知足-常樂 回複 悄悄話 沒想到你是沈陽人。
為人父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格利' 的評論 : 謝謝理解。:)
格利 回複 悄悄話 這個是對的,這叫鋪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