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集

閱人間事,讀聖賢書
個人資料
為人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在關稅重壓下,美國進口商的盈利空間還有多大?

(2025-04-06 08:15:49) 下一個

據我了解,一般小商品從中國工廠的出貨價到美國的零售價一般有5-10倍的差價。以塑膠拖鞋為例,中國零售價20元人民幣,美國零售價是二十美刀。這是零售價對比,如果直接從工廠采購,估計不到十元人民幣。對這類小商品美國即使加100%的關稅,進口商仍然是有利潤的。當然,進口商肯定要尋找更便宜的貨源,但要是找不到的話,100%關稅他依然有利潤賺。這大概是中國商務部約談沃爾瑪的底氣吧。

記得九十年代時在瑞士遇到過來自中國浙江某國營鞋廠的推銷團隊,他們告訴我,他們的膠鞋到岸價隻有2瑞郎,而瑞士鞋店的零售價則是二十瑞郎。差價正好10倍。即使考慮到零售店有人工、倉儲和店鋪的費用,還有一些損耗,加價五倍也應該能覆蓋成本了。

我一個老鄉,一直在紐約做中國鞋的批發生意,據他講,每雙鞋他平均能賺毛利一刀,而他從進口商買的鞋最低才兩刀一雙。我都想象不出中國鞋廠是如何賺錢的。當然這是十多年前的事,估計現在中國工廠不會這麽便宜了。

問了GPT,告訴我一般零售商加價幅度是到岸價的60%-130%。考慮沃爾瑪去掉了批發環節,其利潤空間要比一般小零售商大很多。

又問了DS,告訴我一般美國進口到岸價和零售價的價差從100%-500%不等。也就是根據不同產品,零售會在進口商的到岸價上加價100%到500%,其中電子產品一般都加價100%以上。例如,從中國進口的iPhone到岸價為500美元,疊加34%關稅後成本升至670美元,而零售價可能在此基礎上再加營銷和利潤,最終售價可達1,000美元以上。如果加100%關稅,最後到零售價就得2000刀以上。而從越南進口的鞋子到岸價為10美元,疊加46%關稅後成本為14.6美元,零售價可能標價30美元(加價約105%)。從巴西進口的咖啡豆到岸價若為2美元/磅,疊加10%關稅後成本為2.2美元,零售價可能達5美元(加價127%)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工廠壓價的空間很小,因為工廠利潤率太低,一般都在5%-10%之間。即使工廠壓價,對最終的零售價影響也微乎其微。要吸收關稅成本,隻能靠進口貨減少利潤,零售商漲價來完成。

改變供應鏈需要時間,而且還要疊加供應鏈建設成本,即使馬上改變供應鏈,也無法保證物價不漲。所以,關稅戰必然導致價格上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價格上漲導致供應增加,導致價格下降。中國比美國的價格優勢很大,但是比越南不大。而越南願意讓美國優勢產業進入,放棄央國企,甘心永遠產業分工下層。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