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71)
饅頭看似簡單,可真做好不容易。我做饅頭從來不用Yeast,那東西發出的麵隻適合做菜包子和豆包。饅頭必須要用麵肥,也即自然發酵的麵團做酵母。
烙餅,包餃子或擀麵條時留下一小塊大概一兩的麵團,放到小飯盒裏至置室溫下一到兩天就會自然發酵。將自然發酵的麵團用水泡開,就用這種麵肥水和麵,麵不用和的太硬,和好的麵放二十分鍾後再揉一遍,然後置於室溫下大約四小時就會漲出大約原麵團一倍多。如果聞起來有一股酸味就是發好了。發好的麵很稀,不能試圖用手揉成團。
在麵案上鋪好幹麵粉,撒上一層麵堿。然後將發麵倒出,手上沾滿幹麵粉慢慢揉。揉一遍就撒一層幹麵,直到麵團不再發粘,再揉幾遍幹麵粉進去,就可以做饅頭了。我的經驗是,三碗麵的發麵至少要揉進去一碗幹麵。這樣的饅頭才勉強算是戧麵饅頭。麵堿放多少沒有一個定數,這要視麵團的發酵程度,發酵越厲害,放的麵堿就越多。我一般是以聞不到麵團的酸味為準,如果喜歡減大的饅頭,這個時候可以再揉一點堿進去。麵團揉好後,要放10-20分鍾跑跑堿,目的是讓堿均勻融化在麵團裏。
做饅頭時,首先將麵團一份為二,兩個麵團再揉一遍,然後在分成四份,再揉一遍。我一般一次蒸八個饅頭,所以分三次就夠了。每個饅頭記子都要在幹麵上揉幾遍,然後成型。
饅頭用涼水蒸,水開後,蒸二十分鍾即可,多蒸幾分鍾也無所謂。蒸好的饅頭最好用竹筐盛,不能用盤子,以免饅頭底下積水。
這樣做出的饅頭筋道,有嚼頭,而且涼了後掰開也不掉渣。饅頭不像烙餅,涼了也一樣好吃,我就特別喜歡吃涼饅頭。如果切成片用油炸,那就是我小時候最愛吃的美食了。我吃饅頭可以不用菜,抹點腐乳就行,如果沾點白糖和煉乳,則是另一番風味。
北方人喜吃麵,饅頭則是千家萬戶最常見的麵食。可我母親說,解放前很少有人家蒸饅頭,因為舍不得麵。家裏有點麵,還等過節包餃子呢。其實一直到八十年代,遼寧地區都嚴重缺麵,後來是從加拿大進口小麥才緩解了一些東北麵粉短缺的狀況。
記得七十年代我上中學時,為了買點饅頭,我跟我老舅要騎一個多小時的車,跑到黎明機械廠食堂排隊去買。那的饅頭還不隨便買,除了必須有糧票之外,還要搭配買幾個炒菜才行。所以每次去買饅頭,我都要備個飯盒裝炒菜。食堂賣的都是普通家常炒菜,一般就是肉末海帶粉條,肉絲芹菜粉條這些。即使如此,每次買饅頭的日子也是我們家解饞的日子。畢竟有大饅頭吃,還有沾了肉味的菜就著。
饅頭也有很多種,我最喜歡的就是山東戧麵饅頭。哪怕就點鹹菜吃饅頭也是美的不得了。但我吃過最好吃的饅頭是用新麥子磨的全麥粉饅頭,濃濃的麥香味,聞著就令人陶醉。下鄉插隊的時候,每年都能吃上一次這樣的饅頭。那時的農村都會拿出一塊地用來種春小麥,為的是能讓農民一年到頭能吃上一次饅頭,過春節時吃上一頓餃子。小麥因為低產,那時是不允許隨便種的。種小麥的地必須種兩茬,頭茬小麥,二茬大白菜。這是我知道的東北唯一可以種兩茬的作物。
看陝西人收麥子都是用鐮刀割,我們那不是割麥子,而是拔麥子。每年我都有一天拔麥子的活。種麥子的地都不是好地,因為麥子生命力強,和穀子一樣,不怕野草,甚至比野草還能長。我們生產隊那塊麥子地是個河灘地,是一個慢坡。每次拔麥子都是包幹,每人兩條壟,一條壟大概有一裏地長,上午麵向遼河拔,下午背向遼河拔。兩條壟的麥子拔完了,一天的活就結束了。上坡時還行,下坡時就慘了,時間久了,總感覺要一頭栽下去。收麥子都是六月份,烈日當空,真是臉朝黃土背朝天,深刻體會了什麽叫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拔完麥子,馬上就在這塊地上種白菜。白菜要一直到十一月份下第一場雪的時候才開始砍。砍白菜的時候,也是我們打野雞的時候。運氣好的話,還真能用鐮刀打下野雞。我們隊一個知青就幹過這事。
拔麥子雖然苦,可吃新麥子麵蒸出的大饅頭可香著呢。現在依然懷念新麥子蒸出的全麥大饅頭。那時候,就著鹹菜一頓吃十個饅頭不在話下。
不能小瞧饅頭這普通吃食。一個饅頭能救條人命,一個饅頭能換個白俄媳婦,還有一個饅頭引起的血案這類故事我可是沒少聽。饑荒時期,你拿一塊金元寶換個饅頭都未必能換到。所以饅頭也是有自己行情的。當然,我可不希望再有饅頭能換金元寶的日子。
量少用手拔可以! 但小麥產區,一個勞動力一個”夏收“要收幾畝甚至十幾畝地的麥子,用手拔太慢了。
麥子從成熟到收割完畢,隻有幾天時間,一旦成熟,必須盡快收回,否則刮個大風或下個大雨,產量會大受影響!因為成熟的麥粒會掉到地上。
小時候的記憶:成熟前幾天或幾周,農民就開始磨鐮刀,做好準備! 每天都要到地裏檢查幾遍看是否成熟,並且時時聽天氣預報! 一旦成熟”開鐮“,跟打仗似的! 叫”槍收“! 常常是早上淩晨開鐮! 等我們小孩起來,大人已經勞動了幾個小時後回家做飯,吃飯,然後再去收割! 那時候沒有空調,大太陽下割麥熱,廚房做飯熱,許多大人滿身的痱子!
夏收非常,非常,非常辛苦!
確實好吃! 新蒸出來的白饅頭,夾點豆腐乳,那真是人間美味! 文革期間在北方農村絕對是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