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誌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60周年。關於抗美援朝的研究一直是學界關注的一個重點,近年來,以三卷本《抗美援朝戰爭史》為代表的一批新成果,均較以往有很大突破。這裏試對近年的研究焦點和熱點問題加以歸納介紹。
●是黃炎培建議中共中央才決定以“誌願軍”名義抗美援朝的嗎?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有人撰文提出:中共中央為中國人民誌願軍最初定的名稱是“支援軍”,在作出抗美援朝出兵決策前夕,毛澤東主席征求黨外民主人士意見,聽取了當時擔任政務院副總理職務的民主人士黃炎培的建議後,才將“支援軍”改為“誌願軍”的。
近年的研究表明: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名義簽署的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命令中,確實將軍委作戰部起草命令中的“中國人民支援軍”改為“中國人民誌願軍”。但這並不能說明是因聽取了黃炎培的建議。早在7月7日周恩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組建東北邊防軍的當天會後,由其主持整理一個給毛澤東的會議情況報告。在這個報告整理稿上,周恩來將“支援軍”均改為“邊防軍”;將後勤工作準備的服裝改裝一項中“決定參戰部隊均改穿朝鮮軍裝,待由朝鮮取回樣式後,由後勤部布置”一句,改為“決定參戰部隊均改穿誌願軍服裝,使用誌願軍旗幟,式樣待取到後,由總後勤部布置”。另8月13日,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受中央軍委委托在邊防軍軍事會議上報告,講到邊防軍將來可能到朝鮮作戰時說:“到朝鮮去是以誌願軍的名義出現,穿朝鮮服裝,用朝鮮番號。”這些至少說明兩點:一是邊防軍出動作戰時以誌願軍名義在7月7日周恩來主持整理的情況報告中就是明確的;二是毛澤東可能聽取過黃炎培的建議,但不可能在8月13日之前,更不可能在7月7日之前。因此,關於聽了黃炎培的建議才將“支援軍”改為“誌願軍”的說法,是難以立足的。
●是“小參謀”最早判斷出美軍可能在仁川登陸的嗎?
1989 年出版的一部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紀實文學問世,首次披露了原軍委總參作戰室主任雷英夫(有人稱其為“小參謀”)於1950年8月下旬最早作出美軍可能在仁川登陸的判斷。雷英夫本人也多次發表回憶文章,談到此事。一些史學研究者和紀實文學作者對此大加引用,直到最近出版的有關著作中還在這樣說。而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與抗美援朝》一書中,引用了1950年10月2日毛澤東起草給斯大林的電報(未發出)。這個電報中說:“七月下旬和九月上旬,我們三次告訴朝鮮同誌,要他們注意敵人從海上向仁川、漢城前進切斷人民軍後路的危險,人民軍應當做充分準備,適時地向北麵撤退,保存主力,從長期戰爭中爭取勝利。”由此可見,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領導人早在雷英夫之前一個多月就對美軍可能在仁川登陸作出明確判斷。因此,說雷英夫是中國最早作出美軍可能在仁川登陸判斷的人,是不確切的。
●林彪不出任誌願軍司令員是因為害怕與美國軍隊作戰嗎?
關於林彪不出任誌願軍司令員,網上和小報傳的很多,基本說法是林彪怕與美軍作戰故裝病不出任誌願軍司令員。有的回憶錄中也說:“毛澤東同誌原先決定讓林彪去朝鮮指揮誌願軍,可他害怕,托詞有病,硬是不肯去。”東北邊防軍組成時,中央軍委決定粟裕為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但粟裕有病,中央軍委批準其在青島休養一個時期。毛澤東也確曾考慮邊防軍出動時由林彪任統帥。但1950年9月3日毛澤東在複高崗8月30日關於邊防軍準備工作有關問題請示的來信中,指出:“林、粟均病,兩蕭此間有工作,暫時均不能來。”從毛澤東複高崗的信中看,林彪確有病。在中共中央作出出兵決策後,林彪就去蘇聯養病,並與周恩來一起參加了關於中國出兵援朝問題與斯大林等蘇聯領導人的會談。
●高崗、林彪不同意出兵抗美援朝嗎?
在1954年中共七屆四中全會對高崗、饒漱石事件作出決定後,就有關於高崗反對出兵抗美援朝的說法。1971年“9·13”事件後,又有關於林彪反對出兵抗美援朝的說法,直至上世紀90年代末在有關抗美援朝戰爭的個別著作和文章中還有這樣的說法。
但是,從目前已公開出版的毛澤東軍事文集和軍事文稿來看,在東北邊防軍組成後,高崗對邊防軍進行了積極的動員和組織準備工作,在中共中央決策出兵援朝後,高崗的態度也是積極的。1950年10月13日和14日,毛澤東兩次給在蘇聯與斯大林等會談的周恩來的電報中說:“與高崗、彭德懷二同誌及其他政治局同誌商量結果,一致認為我軍還是出動到朝鮮為有利。”“彭及高崗同誌均認為打偽軍有把握,他們和我一樣,都認為參戰為必需和有利。”至於林彪在中共中央決策出兵後是什麽態度,沒見到有關曆史資料,但1951年11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13次會議上,高崗和林彪同時被增補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在1951年底至1952年初,林彪還主持過三個月左右的中央軍委日常工作。抗美援朝是當時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頭等大事,如果認為高崗和林彪不同意出兵抗美援朝,認為林彪是裝病,那麽毛澤東和中共中央不會那麽信任他們,也不會在抗美援朝開始一年後增補他們為中央軍委副主席。
●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戰爭中的傷亡是多少?
關於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傷亡人數,《中國人民誌願軍抗美援朝戰史》和《抗美援朝戰爭史》中已明確公布。有的關注者可能沒看到,有的看到了則表示懷疑,而寧肯相信美國或其他西方國家公布的誌願軍傷亡數字。關於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戰爭中的傷亡情況,有根據的中國官方權威統計如下:一是1953年8月15日誌願軍作戰處統計作戰減員,陣亡115786人,戰傷221264人,失蹤、被俘和投降29095人,共計366145人。二是1953年9月8日軍委作戰部關於誌願軍非作戰減員統計,非作戰減員共556146人。其中病亡4204人,事故亡10808人,自殺786人,處決64人,逃跑17715人,轉業 53135人,回鄉生產20554人,清洗2473人,解雇450人,犯人3089人,其他228133人,病和非戰傷入院214735人。在非作戰減員 556146人中有173405人歸隊,實際非作戰減員為382741人。
此外,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通過全國縣以上民政部門統計的在冊誌願軍烈士17萬餘人至18萬餘人,據看過這個名冊的有關檔案部門人員說,有些同一姓名、同一單位出現不同職務,或同一姓名、同一單位、同一職務出現不同籍貫,因此肯定有一些是重複的。上述統計說明,無論作戰減員還是非作戰減員並非都是死亡,即便作戰減員陣亡也僅占減員總數的1/3左右;這種統計是極為複雜的工作,隻能是基本準確和接近準確;同一事情,不同部門統計,其結果也不相同。
●怎樣認識抗美援朝戰爭的必要性和積極意義?
近年來對抗美援朝戰爭總體評價的不同認識,主要表現為兩個問題:一是關於抗美援朝戰爭必要性問題,二是關於抗美援朝戰爭得失問題。這兩個問題是自上世紀90 年代中期以來研究中最大的焦點問題。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有人公開對這兩個問題提出質疑。持這種認識的人,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一是不了解出兵抗美援朝是中國對美國當局幹涉中國內政(派空軍侵占中國領土台灣,派海軍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和美國武裝幹涉朝鮮內戰對中國大陸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的一種必要反應。在中共中央決策抗美援朝之前,中國政府曾多次抗議美國幹涉中國內政的行動,並強烈要求美國空軍和海軍艦隊撤出台灣和台灣海峽,抗議美國侵入朝鮮的飛機對中國東北邊境城鎮鄉村的轟炸掃射,要求美國軍隊撤出朝鮮,但都無明顯效果。周恩來曾說:“過去我們是管過理過的,如向聯合國控訴等。現在這樣已經不夠了,應有新的決策。”這個新的決策就是出兵抗美援朝。
二是不了解“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一個整體,出兵抗美援朝是為了支援朝鮮同時也是為了保衛中國的國家利益,是救鄰也是為己。如果不出兵抗美援朝,占當時中國重工業基地一半的東北地區特別是遼南地區能安全生產嗎?不出兵抗美援朝,剛剛獲得解放的中國大陸,局勢能夠穩定嗎?中國新生的人民政權能夠鞏固嗎?
三是不了解積貧積弱的新中國居然打敗了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切實提高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地位。在抗美援朝戰爭以前,包括當時蘇聯在內,世界上有哪個國家真正對中國給予正眼看待?而經過這場戰爭,整個世界都不得不對中國刮目相看,自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真正揚眉吐氣了,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今天的國際地位也正是奠定於抗美援朝戰爭。對抗美援朝戰爭的必要性和積極意義,就連美國一些有影響的政論家、學者和具有官方性質的研究成果都是充分肯定的。所以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必要性和積極意義是應該肯定的。
(作者為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原副部長、軍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