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集

閱人間事,讀聖賢書
個人資料
為人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ZT我癡於嘉禮,悠悠隻一身--紀念黃奕缺大師(BY張禾)

(2007-01-16 07:25:18) 下一個



伶人身懷絕技,頭頂星辰,去履踐粉墨一生的意義和使命。春夏秋冬,周而複始。僅此一點就令人動容。
--摘自章怡和《伶人往事》


兩天前在家裏看書,忽然聽到在隔壁房間上網的妻子對我說,“哎,你前一段時間拍的黃奕缺死了!”我當時心裏一顫,急忙跑到電腦前一看,新浪網的首頁上赫然掛著木偶大師黃奕缺去世的消息,消息上說老人家身患食道癌,入院一個多月就不治,享年79歲。作為中國提線木偶界碩果僅存的藝術大師,他的離去,帶給我的是無盡的惋惜。

我和黃奕缺大師有過一麵之緣,那是去年9月份的時候,和同事陳弘到福建泉州拍攝重訪節目《閩南傀儡戲》。陳弘是閩南人,他在一路上和我說,黃奕缺大師是他們那裏僅存的提線木偶戲大師,泉州木偶戲能發展到今天和黃奕缺的貢獻是分不開的。心中對他不免有些好奇。

在泉州尋尋覓覓,終於找到了黃奕缺的家,一進門,隻見一個麵容清臒的老人正在教弟子學習提線木偶,老人身著月白色的唐裝,一頭銀發,正操縱著一隻提線木偶猴子,猴子在老人的手裏活靈活現,而老人也步伐靈活,身形飄逸,從動作上一點也看不出是一個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我舉目四望,寬敞的客廳裏兩麵牆都是落地大玻璃書櫥,裏麵整齊地擺放著一個個精美絕倫的木偶頭。另一麵靠窗的牆上是大幅的彩色照片,畫麵是江澤民正和他在一起交談甚歡。

寒暄過罷,開始拍攝,不料大師一開口就是這樣的話:“我快八十歲了,可能要走了,因為我的要求是比較高,比較嚴格,學生一些還不大過關的我還放心不了,我還是希望讓他能跟我一樣,能超過我最好。”

當時我心中不覺一懍,都說閩南這地方規矩多,禮節多,怎麽大師一開口就說到死?這也是我們後來節目裏用的第一段黃奕缺的采訪,竟然是一語成讖,在節目播出後一個月,大師就仙逝了。也許在那個時候,大師冥冥之中已經有感覺了罷,麵對攝像機,一下子說出了自己未了的心事。

我對黃奕缺大師的了解,是在後來編輯節目時一點點加深的。那是一個怎樣的人生啊!79歲的生命裏,竟然有60多年是伴隨著木偶走過的。

1928年,黃奕缺出生於福建泉州南安山區的一個普通農民家裏。他回憶說在他的童年,家境貧苦,從9歲到12歲,半年讀書,半年砍柴,斷斷續續的讀了兩年半的書。能看到提線木偶戲班的表演是他最快樂的一件事。當時是1941年,正是抗戰的關鍵時期,泉州城裏由於經常遭受日本人轟炸,平常在城裏表演的木偶戲班根本無法演出。為了謀生,這些城裏的戲班隻能“上山下鄉”。山區和農村就成了他們主要的演出場所。也就是在那個時候,隻有十三歲的黃奕缺狂熱地迷上了木偶戲,隻要附近有木偶戲班的演出,他是翻山越嶺也要去看的。

黃奕缺看的是流傳於我國閩南泉州地區的提線木偶戲。閩南叫做“嘉禮戲”又稱為傀儡戲,傀儡戲的曆史源遠流長。它最主要的特點在於木偶身上有很多條“線”。藝人是通過穿在木偶身上各個關節上的線來操縱木偶進行表演,所以被形象地稱為“懸絲傀儡”。傳統的提線木偶身上有八至十二條線,最多的有十六條。藝人們就靠操縱木偶身上的線來把木偶演活。藝人們操縱著手裏的木偶,連說帶唱,演繹著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故事和動人的神話傳說。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還是一個孩子的黃奕缺和木偶戲結下了不解之緣。有一天,木偶戲班到他所在的村子招學徒,黃奕缺也報名去考了。這個聰明伶俐的孩子一下就被師傅看中了,一個月後,黃奕缺跟師傅進了泉州城,開始了他的學藝生涯。那時黃奕缺隻有13歲。

在解放前,在梨園行給人家當學徒是一件特別苦的差使,雖然不收學費,但是要簽所謂的“門生帖”,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契約書,內容一般是學徒在學藝期間吃住由師傅承擔,有義務幫師傅勞動,學藝期滿出師之後要無償地幫師傅演出幾年,算是感謝對師傅的培養之恩。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在學藝期間學徒的生死由命,師傅一般不承擔責任。黃奕缺當時就和他的師傅陳天恩簽了5年4個月的“門生帖”。從某種意義上說,師傅和學徒之間可以說是主仆關係,打罵是家常便飯。吃的也是最差的,所以說在那個時候,隻有窮人家才舍得把自己的孩子送去當學徒,但是話又說回來,也隻有窮人家的孩子才吃得了那個苦。在采訪時黃奕缺回憶說,那個時候他身體特別的瘦,每天吃的是沒有幾粒米的紅薯稀飯,要是放開肚皮吃,一頓可以吃九碗。

不僅當時生活條件很艱苦,學藝的過程同樣也不輕鬆。那時黃奕缺每天的日程是這樣安排的,早上天一亮就起床,吊嗓子,念劇本,練線功,白天幫師傅做雜事,晚上基本是練曲牌,一天從早到晚沒有休息的時候。再苦再累,黃奕缺咬牙頂著,窮人家的孩子早熟啊,他心裏明白,隻有學出來了,自己在社會上才能有飯吃。

經過五年多的刻苦學習,年僅十八歲的黃奕缺就出師了,他出色的表演技藝很是被當時的一些木偶名家所看重。年紀輕輕的他已經可以和當地著名的木偶戲師傅同台演出。這在當時也是不多見的。可是好景不長,解放前夕,戰亂頻發,一向號稱“福地福人居”古城泉州也是民不聊生,木偶戲班難以為繼,紛紛解散,為了謀生,黃奕缺不得不放下心愛的木偶,回到鄉下,以賣柴和刻字為生。

新中國成立後,提線木偶作為一門優秀的民族傳統藝術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1952年,泉州市開始組建木偶劇團。作為本地著名的提線藝師,黃奕缺應邀加入了泉州木偶劇團。能加入國營的劇團專心致誌從事提線木偶的表演,這對癡迷於木偶表演的黃奕缺來說是天大的好事,他的創作熱情一下子迸發出來了。

1953年,黃奕缺參加了神話劇《劈山救母》的演出,他表演的是“沉香”。在戲中,沉香是個小孩子,黃奕缺總是在想,用木偶怎麽才能把小孩子耍脾氣的表情和動作傳神地表現出來呢?由於傳統木偶的腳是用麻編成的,沒有關節,表演起來比較僵硬。黃奕缺對演出的效果常常很不滿意。他一直覺得傳統的提線木偶表現力還是不夠。要能惟妙惟肖地地模仿人物,除了表演技法以外,必須對木偶進行改造。經過長時間的琢磨,黃奕缺偷偷地對木偶進行了改造。他嚐試著把原來木偶兩隻軟遝遝的麻編腳改成了關節腳。

在演出的時候,觀眾們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沉香和以前的大不一樣了,忽然能夠用兩隻腳蹦蹦跳跳地哭起來了,黃奕缺通過手中的木偶把一個哭鬧的孩子演的活靈活現。演出雖然獲得了成功,但是黃奕缺受到了師傅的責罵。原因是他擅自改變了幾百年不變的規矩。

泉州提線木偶經過數百年的傳承,早已形成一整套表演規則,任何人要打破傳統都是不被容忍的。在當時的老藝人眼裏,年輕的黃奕缺在藝術上顯得很不安分。

在表演的創新上,他成了劇團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得到了劇團的支持。有了第一次成功的嚐試,黃奕缺改造傳統提線木偶的興趣更濃了。在實驗創新的過程中,為了使木偶形象達到自己的要求,黃奕缺自己刻起了木偶頭。包括木偶的手、腳關節的變動、線位的增加和設置,都是他自己動手完成。經過黃奕缺的改造,有了腳關節的木偶表演起來栩栩如生,肢體語言更豐富。

在黃奕缺的眾多創作中,最出色的是對“猴子”的巧手製作。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排演神話劇《火焰山》的時候,為了能讓戲中的“孫悟空”做出耍金箍棒、連續翻轉等一係列高難度動作,黃奕缺嚐試著把“猴子”身上的控製線加到了前所未有的三十六條。

由於黃奕缺對傳統木偶的一係列改造,許多木偶形象更加活靈活現地出現在了觀眾麵前,泉州提線木偶藝術被推進了一個新的時代。

1988年,世界木偶聯合會第十五屆年會在日本舉行。由於在此之前,他出色的木偶表演技藝早已名揚海外。所以當時的木偶節組委會特別邀請他參加,希望黃奕缺能夠進行半個小時的單獨表演。傳統的木偶戲都是多人合作演出,從來沒有個人表演的節目。 黃奕缺經過近一年時間的準備,在日本表演了《馴猴》等三個單人小節目。他以魔幻般的表演贏得了所有同行的讚譽,在日本引起了轟動。

人們看到的是神乎其技的木偶表演,黃奕缺仿佛給機械的木偶猴子注入了生命,它能彈吉他、能跳迪斯科,它能做到像真猴子一樣靈動、調皮,小猴子甚至能做出了騎自行車這樣讓人驚歎的雜耍動作,這是令常人難以想象的,一個人隻有十個手指頭啊,這十個手指頭如何控製這三十幾條線,讓它在反複的運動中不會打結,而且能夠使木偶每一個關節都動起來跟真人一樣!

在全國木偶界,能獲得“文華表演獎”和“文華美術獎”也隻有黃奕缺一個人。除了高超的表演技藝,黃奕缺還是一個美術大師,他製作的木偶頭栩栩如生,型神兼備,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在台灣木偶戲大師李天祿創辦的木偶戲文物館裏,有專門為黃奕缺設布置個人展區,那裏收集了黃奕缺親手雕刻的36個木偶、70個木偶頭。黃奕缺的徒弟告訴我說,黃奕缺現在住的這所房子,就是他拿十幾個木偶輕輕鬆鬆換來的。

你做不到的我能做到,你想不到的我能想到,這就是天賦,就是大師和普通人的區別。這樣的大師,也許幾十年也出不來一個。黃奕缺不僅僅是一位傀儡戲的藝術大師,他還是中國傳統傀儡藝術的守護者和傳播者,也許是感覺到了傀儡戲這門優秀的古老傳統藝術,正以令人眩目的速度走向衰微,在他生命的後十幾年裏,黃奕缺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傳承傀儡戲的表演藝術上,教完國內的教台灣的,香港的,甚至遠至英國的學生。後來不但自己教,還鼓勵他的弟子也教學生。甚至在我們約采訪的時候,他也還在教學生,我覺得是傀儡戲的令人擔憂的現狀,讓大師耿耿於懷,放心不下啊!

在中國如火如荼的現代化進程中,象昆曲、年畫,木偶戲、民間的曲藝等等這些博大精深的傳統藝術,都一點點的離我們遠去了,一個大師的離去,往往就意味著一門傳承了千百年的藝術成為絕響。人都死了,我們還有什麽可做?我們還能做什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為人父 回複 悄悄話 這是我一個朋友奉命寫的文章,準備發在央視網站上的,也不知道發沒發呢,我就先給貼這了。實在是感覺他寫的好,不僅讓我了解了木偶戲大師的為人,也提示我們和為政一方的領導,在一心發展經濟的時候,別忘了提高自己的鑒賞力,分出一點心關心我們民族的文化。還是南懷瑾說的好,如果我們文化的根沒了,我們就真的亡國了。(大意)
艾麗思筆記 回複 悄悄話 非常好的文章,讚!

最後一段說得十分懇切,讓人感歎不已,總是聽見說什麽要振興文化啊,拯救文化啊,傳播文化啊,老天,先從實事做起吧,從點滴做起吧。對很多傳統精髓的繼承和發揚,光靠嘴說是沒用的,它們需要一大批人認真地學習,練習,堅持一生。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