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74)
2008 (206)
2009 (115)
2012 (1)
2013 (1)
2017 (1)
前幾年搬到加拿大的另一個小鎮,有幸遇到了Amanda一家。夫婦倆和我們是同事,原先並沒有什麽深交,隻是coffee break時點點頭有口無心地問問how is going而已。2007年感恩節,我們這些散兵被他們的一封郵件招去,雖然心裏對這類爬梯毫無興趣,但還是硬著頭皮去了。進門一刹那,就被大餐桌給鎮住了,餐桌擺得非常正式,都是感恩節的裝飾,6歲的小女兒還給每個人寫了牌子,找自己的名字坐下。客人裏頭三個德國人,三個中國人,一個英國人,其餘都是加拿大人。安排座位的時候,來自不同國家的人被分散開,而不是擠在一起用自己的語言聊。15歲大女兒一直在廚房裏打下手;8歲的兒子則主動和冷落在一旁的客人說說話。整個爬梯菜多得吃不完,最後還有若幹甜點,把肚子裝得滾圓滾圓地回了家。
此後,每逢複活節、感恩節和聖誕節,我們都會被邀請參加。每次爬梯的菜目和節日有關,沒很大的變化——複活節總是烤羊腿,感恩節和聖誕節則是烤火雞。後兩個節日的區別在於甜點,感恩節少不了南瓜派,聖誕節必有Bûche de Noël。這樣的節日,年複一年地過著,三個孩子卻看上去總是興趣不減,積極參與,留給我們的印象非常深刻。
每次爬梯後回家,我和相公都會對這三個孩子的言行舉止讚不絕口,很好奇這成功的教育是如何進行的。尤其是大女兒,已經是teenage的年齡,卻並沒有很反叛,和父母親昵得很,經常擠在一張單人沙發上。三個孩子都非常喜歡閱讀,Harry Potter,看了無數遍了,還會經常拿出來細讀。有一次我們去他們家做客,三個孩子人手一本書分坐在客廳裏認真的讀著,見到客人到了,紛紛起身迎接。
再看我們認識的許多華人家庭,小孩子都沉迷於遊戲機不可自拔,客人到了從來不招呼,隻躲在自己房間。吃飯時千呼萬喚才出來,呼啦啦吃完自己的東西就離開了,當然就不要說幫廚了。
我們自然希望女兒能和Amanda的孩子一樣有良好的教養,於是在鳳霞出生前一周特地同他們進行了探討。回答是:孩子要有廣交朋友的能力,但始終以家庭為重。我們恍然大悟,為什麽這三個傳統節日他們都如此隆重的進行,就是要孩子們重視節日,重視家人團聚,重視親情。我在和一些很有自製力、要求上進的本科生的交流中發現,他們都經常會提及:我特別想念我媽媽做的派,我的父母非常愛我、我的兄弟姊妹如何如何……,都有強烈的家庭觀念。有人會問,Amanda一家是不是教徒呢?信教對孩子的教育很有幫助。非也,他們和我們一樣,都相信長了腳的魚(The Darwin Fish)。
此外,要鼓勵和培養孩子閱讀,全家閱讀同一本書後坐下來探討。Harry Potter 新書上市,他們排隊去首發式買回。小女兒當晚通宵看完,第二天母親出差帶上飛機,回來後再轉交下一人。多麽溫馨啊。
我和相公決定,女兒出生後每逢傳統節日一定要全家好好過,傳統菜努力做得好吃,讓女兒也在日後能很自豪地對朋友說:“我想念媽媽做的蘋果派。”讀書活動,等女兒大一點了也要著手進行,很期待。
於是,2010年的感恩節,成為我們家第一次正式過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