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My Diary 720 --- ZT 張愛玲書信

(2012-04-11 07:55:59) 下一個
張愛玲書信:曾對朋友揭秘自己的“三圍”(圖) 人民網

張愛玲遺失了哪些作品

從已公布的張愛玲書信中我們知道,在美頻繁的搬家過程中,張愛玲的作品有多部遺失,如兩篇未發表的短篇小說(1966年12月31日致夏誌清信),不知是什麽內容,也不知後來是否補寫;“正在寫的一大卷稿子”搬家時丟失,莊信正疑為《對照記》的初稿,後張愛玲“憑記憶寫出來”;部分《海上花》英譯稿遷徙中遺失,後來的譯稿全璧或為補譯(後由在美國南加州大學圖書館任職的浦麗琳女士在張愛玲遺稿中發現並出版,英文名《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張愛玲從1983年到1991年因蟲患頻繁搬家,有一段時期是幾天換一個汽車旅館,隨身東西大量丟棄,其中也不乏文稿,所以才有台灣記者戴文采淘垃圾之舉。如果張愛玲的晚年生活安定些,或許會有更多傳世的作品吧。



張愛玲在日本

張愛玲在1953年二、三月間給宋淇的書信中,談到1952年11月“我到日本去了一趟又回來了”,試圖通過在日本的好友炎櫻找工作。我們知道,胡蘭成自1950年起就居住在日本,此時張愛玲跟胡蘭成分手沒幾年,而且胡已徹底傷了愛玲的心,張愛玲到日本肯定不會去見胡蘭成。那麽,張愛玲此趟日本之行都去了哪裏?都見了什麽人,做了些什麽呢?

張愛玲在1966年5月7日致夏誌清的信上,提到1952年重進港大“讀了不到一學期,因為炎櫻在日本,我有機會到日本去,以為是赴美快捷方式……三個月後回港”。但沒有說在日本的具體行程和見聞,所以我們不曾知曉。上世紀五十年代,跟張愛玲關係最密切的朋友當屬宋淇夫婦,在已公布的書信和宋淇夫婦的文稿中,也沒有詳細記載。

那麽,張愛玲此行的一個關鍵人物——炎櫻,對此有無記錄呢?炎櫻因為張愛玲才成為一個眾人矚目的人物,本人並不擅寫作,自然文字不彰。炎櫻後來也從日本來到美國,並同張愛玲一起拜會過胡適先生。炎櫻於1997年10月在美去世,晚於張愛玲兩年。可惜沒人在炎櫻生前進行“搶救性發掘”,使得這麽個資料庫湮沒無聞。我們見到的資料,唯有《張愛玲與賴雅》的作者司馬新在舊金山見過炎櫻,見麵前通過電話,見麵後也保持著聯係,“1995年秋天張愛玲去世後,我打電話給她,說不幸有個壞消息要報告,她馬上猜到了,當下在電話那端飲泣起來”。但司馬新沒有更多的采訪,張愛玲在1966年後的所有書信中也沒提過炎櫻。難道女人間的友誼就這麽脆弱?還是有什麽別的變故?連帶著我們也無從知曉張愛玲日本之行的具體行蹤了。現在隻有寄希望於公布更多的張愛玲致宋淇夫婦的書信了。

張愛玲遺稿終歸何處

張愛玲遺囑指定由宋淇、鄺文美夫婦處理其遺物。1995年張愛玲離世後,十四箱遺物從美國運到香港,其中有相片、證件、衣物,以及未曝光的作品原稿與殘稿,還有大批信件。目前十一箱存張愛玲合作幾十年的台灣皇冠出版社,三箱存宋家。

宋以朗在《小團圓》前言及《張愛玲私語錄》前言中說,四十年間其父母與張愛玲往還書信共六百封左右,這還不包括因雙方多次搬家中遺失的部分早期信件。莊信正還說過,他在張愛玲住處見到的照片遠多於後來問世的《對照記》,遺物中的更多照片能否問世也是廣大張迷所關注的。

那麽這些張愛玲遺稿最終能否公布以便專家、整理研究,就像《蔣介石日記》保存在美國斯坦福大學供研究之用?

我想,保存在大學供研究之用應該是最好的歸宿。那麽按照與張愛玲的淵源,香港大學當屬首選。1939年至1941年張愛玲曾在香港大學讀書,其間的經曆對她後來的創作影響很大。另外,香港大學於2007年10月15日曾舉辦“張愛玲的香港傳奇(1939~1941)”展覽,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及教授陳婉瑩表示過,香港大學願意保管這批文物,作為研究的檔案。宋以朗對港大的保存條件也感到滿意。

旅美學者張錯1997年在美國南加州大學成立了“張愛玲文物特藏中心”,那時宋淇剛去世,鄺文美曾送去兩箱張愛玲的遺稿,南加州大學圖書館的浦麗琳女士還從中細致地發現了《海上花》的全部英譯初稿。

還有,保存在台灣的皇冠文化出版公司也算是一個較好的處所。因為《張愛玲全集》就是由這家出版公司在四十年間不離不棄的堅持中出版的,不斷地督促不僅催生了許多可能湮沒的作品,版稅收入也極大地改善了張愛玲的在美生活,況且現在就有十一箱遺物保存在皇冠,都匯集在那裏逐項整理不失為一個辦法。

不管怎樣,因香港、台灣、美國相距遙遠,這些遺稿分散各處總不是辦法。宋以朗先生也表示,隻要清楚地知道這些遺物會被怎樣保存及作何用途,若雙方意見即合,他願無償把它們捐出來。

張愛玲的“三圍”

這個標題雖然有些八卦,卻是張愛玲書信中真實記錄的,相信也是張迷們感興趣的。

看完收有張愛玲與宋淇、鄺文美往來書信的《張愛玲私語錄》,感覺宋淇、鄺文美真是值得托付的、有古風的人物,想不到香港還有這樣的人物。張愛玲與這夫婦二人在香港美國新聞處、電懋電影打了三年交道,從此視為知己。張愛玲自雲:“越是跟人接觸,越是想起mAE(鄺文美的英文名)的好處,實在是中外隻有她這一個人。”

相信《小團圓》、《雷峰塔》、《易經》以及更多書信的出版,會使以前所有的《張愛玲傳》都重新改寫。

自從張愛玲1955年赴美之後,與宋淇夫婦隻是書信來往,直到張愛玲1995年去世;但宋淇夫婦從不以認識、幫助張愛玲而自重,借以抬高自己身價。宋、鄺夫婦二人四十年間隻寫過三篇記述張愛玲的文章,其中還包括為張愛玲文集做宣傳、推動(如宋淇的《私語張愛玲》),而且從不涉及張愛玲的隱私。相反,宋淇為了減少麻煩,更多是以“林以亮”為筆名寫文章,免得大家把他與張愛玲扯上關係。倒是另一個研究者水晶根據宋淇給他的書信中透露的張愛玲為蚤子所苦皮膚患病的情況,寫了一篇《張愛玲病了》,在台灣發表,引起廣泛關注,張愛玲極為惱火,宋淇對水晶的行為憤懣不已,立即與水晶斷交了。這說明張愛玲和宋淇夫婦都對隱私格外保密。

這本《張愛玲私語錄》的當事人都已不在人世,不牽涉隱私,所以所有內容都可以公布了。這本書的一百六十一頁透露了一個“小秘密”,那就是張愛玲的“三圍”。因為張愛玲1956年11月在美國寫信給鄺文美,要她幫自己做旗袍,張愛玲發揮她一貫的繪畫特長,畫出了旗袍形狀,對顏色、花型、滾邊、盤扣都提出具體的要求,其中標注的三圍是“32、27、36'1/2”,這尺寸是英寸,換算成厘米的話是“81、67.5、92.7”,換算成市尺的話是“二尺四寸、二尺、二尺八寸”,身材算是窈窕了。不過,過幾天張愛玲又寫信說穿了件舊旗袍,臀圍三十七點五英寸正合適,因而讓鄺文美再把臀圍放大些,可能是沒有來得及改,第二年三月張愛玲又寫信說自己最近瘦了些,那件旗袍穿上去正合適了。也可能是張愛玲一向為他人考慮,為了不讓鄺文美惦記,謊稱旗袍又合適了吧。

張愛玲的理財意識

張愛玲到美國後,因為新作進軍美國市場失利,隻能靠給香港寫電影劇本的稿酬生活,一直經濟拮據。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後,台灣日益重視張愛玲的作品,很多作品重新發表,新作也在台灣得以出版,到1976年台灣皇冠出版《張愛玲全集》,使得張愛玲名聲達到高峰,她的經濟情況也大為好轉,甚至考慮過投資理財問題。比如1985年曾致函宋淇夫婦:“剛巧幾天後有兩萬多存款到期,換了一家開了新戶頭,就填你們倆作beneficiaries(受益人),可以幫我料理。”宋淇在給張愛玲的信件中談過自己“有商業頭腦,問題是對錢沒有瘋狂的愛好”。張愛玲複信時說:“現在超級市場都整排陳列著Forbos(《福布斯》)等雜誌,可見人人都想至少保值,我如果錢多點也要看。”

1994年,隨著香港九七回歸的期限將臨,很多香港人移民國外,張愛玲推測宋淇夫婦也欲離開香港。1994年10月3日,張愛玲致鄺文美信中說:“九七前你們離開香港,我也要結束香港的銀行戶頭,改在新加坡開戶頭,無法再請你們代理,非得自己在當地。既然明年夏天要搬家,不如就搬到新加坡,早點把錢移去,也免得臨時的混亂中又給你們添一樁麻煩事。”為此,宋淇專門回信解釋,“我們已七老八十,病體難支,絕無心無力作他移之想。”

1994年,張愛玲獲得台灣《中國時報》的“特別成就獎”,得了一筆獎金,張愛玲1995年5月5日致函鄺文美:“昨天去郵局,收到《中時》獎金,匆匆裝入預先寫好的信內,掛號寄出,忘了支票背書。隻好請等下次有便的時候再去掛號寄還……我想買日元是長期的打算,毫無時間性質。”這說明,一、張愛玲的大額收入是由宋淇夫婦代為管理的;二、張愛玲確實曾為保值買入日元。1995年7月25日,張愛玲給宋淇夫婦的最後一封信中還談到:“買日元我不過是看報上,Cliton(克林頓)不擅外交,民意測驗上他倒是外交一項獨拿高分……有個專欄作家說日本政商界都是中級人員互相谘詢做決定,首長隻是榮譽職性質,所以換了誰都沒多大關係……(美國)九六年後如果不輕易用兵,省點錢,美元也許長期跌而不倒。似還是日元好些。”

這說明張愛玲從國際關係和美國不斷援外、出兵等方麵看,美元持續下跌,日元是升值趨勢,要拿美元買入日元以保值。另外一點,也說明張愛玲晚年手中頗有餘裕,美元的跌值已影響到她的利益了。隻是不知最後操作情況如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