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31)
2008 (169)
2009 (193)
2010 (156)
2011 (142)
2012 (166)
2013 (142)
2014 (133)
2015 (94)
2016 (103)
2017 (120)
2018 (96)
2020 (48)
2025 (1)
一直想在全球各地不同的國家住一陣子,就像當地人那樣的生活。先生一直讓我等他退休再實行這個計劃。
我不喜歡走馬觀花,但很多時候迫於時間有限,很難在一處停留太久。
說來還是拜pandemic 所賜,使得先生可以在家工作,他去年冬天陪我在拉斯維加斯過冬,一邊避寒一邊工作了兩個月。今年就想換個地方。本想去巴黎住一兩個月,但巴黎冬天也滿冷的,便預訂了溫暖舒適的地中海氣候的葡萄牙一個月,兩個月前就訂好行程,那時美國的疫情還算在慢慢平複。
Omicron忽然來襲,也想過要不要取消行程?可我們家科學家和準醫生父子倆都覺得問題不大,皆因為他們都對我們打了三針輝瑞疫苗有信心,且對 Omicron 的相對弱的毒性比較樂觀,那好吧,堅持成行。
隻是,葡萄牙要求在進入他們國家三天之內進行核酸檢查,PCR和快速檢測都可以,陽性就上不了飛機進不去了。為此我們三人宅家了近半個月,就是為了保證測試陰性。可也被從紐約城裏回家的女兒弄的有點擔心,怕她帶回病菌再傳給我們。好在臨走前我們做了兩種檢測均陰性,把結果由電腦上傳聯合航空,他們再送進葡萄牙海關,一切便暢通無阻了。
從裏斯本機場要了輛出租車,十來分鍾就到了我們租借貝倫區的公寓,房東帥哥在那裏等了我們一個鍾頭了,他是一名居住在葡萄牙的法國人。他告訴我們他也打了了兩針輝瑞,葡萄牙全國接種疫苗的比例高達90%,但他還沒資格打第三針,第三針大概得先照顧老弱病殘吧。但也看出兩點:
一,歐洲發達國家,與美國關係不錯的,都有美國疫苗充足供應,他們也都對美國疫苗充滿了信心和感恩。
二,可也畢竟要從發明生產疫苗的美國進口,就不如美國疫苗更充分,人人可打第三針。先生做為藥物研究者很是自豪,我想這也應該是所有美國人的自豪。
早晨飄雨,我們就索性在住處倒時差睡覺。下午太陽出來了,就走去走路六分鍾之遙的LX Factory逛逛。那裏兩百年前是一個大型的紡織廠,上個世紀慢慢演變成各類食品加工地,又演化成藝術品、美食商業街,我最喜歡那裏的書店和一些藝術品商店。三年前的夏天,我帶著女兒遊歐洲一個月,第一站也是葡萄牙,女兒和我都很喜歡LX Factory,我們母女倆在那裏嚐到很美味的葡萄牙櫻桃酒,女兒還買了好幾件具有葡萄牙風格的花襯衣呢。
那時那裏人擠人,現在冷清多了。很為那些餐館酒吧的老板們擔心,這樣清淡的生意,熬了一兩年了,真是不容易。但我們倒是逛得更盡興了:什麽地方都一樣,人太多擁擠,會影響興致。
逛累了,就在路邊找一家咖啡店,一杯葡萄牙濃縮咖啡加一個葡式蛋撻,坐在那裏看稀疏的行人,來來往往,感覺就是活在了Dream中。
一杯咖啡一個蛋撻的下午
太陽一落山就有點冷了,加上傍晚的海風一吹,穿著單衣的我就有點扛不住了,趕緊回去欲加件毛衣,再去那家評價不錯的海鮮餐館點幾款海鮮做晚餐。
誰知剛進門就下起了雨,而且雨越下越大,似乎一時半會兒停不下來,天很快就黑了。
算了,今晚就自己動手吧!
先生心心念念著海鮮,甚至說要冒雨去餐館。我說我也可以做一道葡萄牙有名的海鮮給他吃,他不信,我們沒買海鮮啊!
可我買了沙丁魚罐頭了。
還記得小的時候語文課上,老師說公共汽車裏的人擠得像沙丁魚的罐頭,那時並不知道什麽是沙丁魚的罐頭。長大後到了國外,第一次買了沙丁魚罐頭,打開一看:哦,原來沙丁魚長得是這樣啊,罐頭不大,幾條細小的沒有頭尾的沙丁魚擠得緊緊的躺在紅色的番茄醬裏,嚐一口,不咋地。從此很少吃。
上次來裏斯本,在老城裏看見一家很有曆史的沙丁魚罐頭專賣店,那裏各種各樣的沙丁魚罐頭,玲琅滿目,原來沙丁魚也是葡萄牙的特產呢!在葡萄牙人推薦的一家美食市場time out market,我也被推薦點了一道沙丁魚open sandwich,沒想到很好吃,他們用沙丁魚罐頭裏的魚,這種魚浸在橄欖油裏,拿出來一剖為二,平鋪在麵包上,放進烤箱裏烤香,烤脆的麵包激發出沙丁魚的鮮美,沒想到還真好吃。
我依樣畫葫蘆做了,先生一吃連聲讚好吃!這不也是海鮮嗎!
再做一個生菜加西班牙火腿的色拉。開一瓶葡萄牙的紅酒。這頓晚餐也能湊合了吧。
自製“海鮮大餐”
再說說我們租借的這個位於貝倫區的小公寓。
房東斯瑞大概三十多歲吧,已婚,他住在離我們這個公寓開車半個小時的裏斯本郊外。
這個公寓離著名的裏斯本紅橋(金門橋)走路十來分鍾,離那家著名的葡式蛋撻創始店走路大約二十分鍾。這是一棟三層樓的小樓,老樓,應該有些曆史了,據說大地震前就造了,大地震中沒倒,房東裝修時特地留了兩麵牆,敲掉牆的外表,露出裏麵黃色的石頭和沙土,以示房子的滄桑的曆史。
一樓是一個小商店,好像買手機小電器之類的,店門旁有個小鐵門,通往樓梯上二樓,一梯兩戶。我們這一套在左邊,開了公寓的大門,玄關處直通一個小走廊,這層樓即二樓有兩套主臥室,各帶一套全衛生間,兩主臥在進門玄關的各一邊,非常私密,我和先生兩個人其實是用不著兩套主臥室的。訂兩套主臥是因為女兒本來要來住一周,要求就是私密性,誰知我訂好了她又不來了,好在兒子要來住十天,也就不算浪費了。
玄關處有個樹樁形的小台子,非常別致,上麵有消毒洗手液,空氣清潔香液,一小盆多肉,還有一個樹樁碗裏放著公寓大門的兩把鑰匙。
大門背後掛著襪子和聖誕老公公,給剛剛過去的聖誕節留點痕跡。
走進主臥的其中一個,床頭櫃上是一小盒幹的薰衣草花,還有一小袋的珍珠,還特意把三顆小珍珠散落在台麵上。看似不經意的擺設,其實充滿了用心。床上鋪著帶有葡國色彩的花卉床單,牆上也是葡萄牙的風景畫,陽光透過窗簾照在床被上,很溫暖的感覺。
走道的盡頭也是從二樓到三樓的樓梯旁,也有一個花式小櫃子,上麵有一個花瓶插著永不敗落的幹花。小抽屜裏有各種電源插頭供使用。
沿著旋轉樓梯拾階而上,就是形狀帶一點閣樓斜坡屋頂的三樓了,在南北斜坡的屋頂低矮處,開了兩麵小窗,就使得那兒與普通樓層同樣的高度,也和中間地帶的廚房是一致的高度。
很喜歡不大卻很現代的小廚房——四個爐頭的灶台,烤箱、微波爐、洗碗機和咖啡機一應俱全,房東甚至還為我們準備了烹飪食物所需要的基本佐料:橄欖油、素菜油、鹽、糖、胡椒粉和兩大盒咖啡膠囊。
看,這廚房牆上特意留出來的古老牆壁裏的原始模樣,現代中透著曆史的滄桑。
廚房的一邊有可以撐開可供八人用的餐台,收起來給兩個人用也正好,我和先生都喜歡坐在這裏敲鍵盤,有時他需要開國際會議,我就一個人出去逛街,或者在樓下的臥室裏休息,留他在這裏安安靜靜地上班。
很多時候,尤其是時差導致睡不著的黑夜,我會一個人在這裏寫點想寫的文字。每每寫完一個段落,都會自嘲一下,怪不得卡夫卡在閣樓裏能寫出《變形記》,閣樓確實能讓人靈感迸發呢!
三樓閣樓的一邊還有一個小陽台,主人為了私密性,兩邊都用磨花玻璃擋住了鄰居的視線,卻留一邊供自己看不遠處的裏斯本的紅橋,還擺放了兩盆植物,紫紅色的小花正在陽光下綻放著。我們在住了幾天後用洗衣機,洗完衣服才發現公寓裏是沒有烘幹機的。想起葡萄牙隨處可見的“萬國旗”(曬衣服),才省起我們也得加入曬衣服的大軍,而這個小陽台就成了曬衣服的寶地了。
希望像當地人那樣生活,是我的一直懷揣的願望,如今真的像當地人那樣生活了,卻發現曬衣服這件事就頗不習慣,在美國三十多年生活下來,早習慣了烘幹機,先生首先說不喜歡衣服被曬得硬邦邦的,毛巾一硬更是不大舒服,不過,也因此聞到了久違太陽的味道,那曬幹的衣服上散發出一種來自大自然的清香,和太陽親吻過的溫暖,那是小時候的滋味了!
真的像在夢裏一樣!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