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71)
2025 (2)
今年是豬年,就從豬開始說起。
上世紀八十年代,城市經濟體製改革剛剛開始,迅速增長的中國經濟麵臨的第一個問題是通貨膨脹,主要原因是因為農產品的供應不足,特別是豬肉的供應總是出現問題。當然,那時的電視機和很多電器都呈現供應不足的現象,但不是必需品,所以影響不大。由於是供應不足產生的通貨膨脹,因此,短缺經濟是當時報紙刊物上時髦的術語。
雖然中國的經濟改革是從農村率先開始的,但當時的農產品的供應還不象現在這樣穩定,尤其是豬肉的價格更是波動的厲害,一年高一年低。與此相對照的是,同期的雞蛋供應則相對比較穩定,價格波動很小。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這在當時確實是令人迷惑的問題。豬肉價格在當時是衡量經濟穩定和市場供應情況的一個重要指標,受到中央的格外重視。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曾成立專門課題組研究豬肉價格波動的問題。經過研究發現,豬肉價格的波動原因是生豬生產的結構有問題。當時市場上90%以上的生豬來自農民家庭散養的豬。由於豬肉市場價格信號的延遲和農民散養生豬沒有機會成本,因此,當市場上豬肉供應多的時候,豬肉價格就下降,農民就覺得養豬不賺錢,第二年就不養了。結果造成第二年生豬的供應減少,豬肉價格又開始上揚,這樣第二年農民又開始買豬崽養豬,結果第三年市場上的豬肉供應又多起來。就這樣一上一下的,豬肉價格總也穩定不下來。
怎樣改變這種狀況呢?課題組提出一個解決方案,即鼓勵農民規模養豬,國家提供貸款給農民建養豬場。這樣一來,農民有了專用的固定成本,養豬的機會成本上升,即使市場價格有所回落,農民也不敢輕易放棄養豬。自由選擇變成了單一選擇,從而才迫使原本發散的蛛網曲線成為收斂的,豬肉價格趨於穩定。農民放棄了一種選擇自由,卻換來了養豬的產業化,使收入大增。我插隊的那個村子是中國首先脫貧的村鎮之一,走的就是養豬致富的路。
南懷瑾也講過一個故事。說有一位名公巨卿,聽說有一個修道的人,已經活了200多歲,還很年輕,便請他來求教修道的訣竅。這個道人說:“我一生不近女色。”那位巨公聽了以後,便說:“那還有什麽意思,我何必修道。”在這裏,選擇是自願的,是個人價值觀決定的。
又想起,韓信背水一戰,置之於死地而後生的故事。韓信迫使士兵沒有選擇機會,放棄了選擇的自由而最後贏得勝利,從而保護了大部分士兵的生命。
從“不自由,勿寧死。”到“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自由已經被抬到一個嚇人的高度。好象自由成了人生的目的,幸福倒無所謂了。可想到上麵這些故事,讓我對此產生疑問。自由選擇真的能導致幸福嗎?
按孔子的思想,幸福的生活前提應該是自覺的對內心欲望的節製和外部行為的約束。人的內心的痛苦很大程度上來自麵臨選擇時的困惑。很多人都懂得,簡單的生活才幸福,可是怎樣過簡單的生活呢,怎樣使自己的心靈變的簡單呢?我覺得簡單的前提就是沒有選擇,或者主動放棄選擇。選擇也是一種誘惑。老子講,少則得,多則惑。說的正是這個理。幸福是一種心理感覺,因此是沒法比較的。我們常說,農家自有農家樂,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強調的都是人的幸福感覺是無法比較的。一個每月隻掙一千元錢的人,如果收入增加一千,那他所獲得的幸福感比有一千萬的人增加一千元的所獲得幸福感可能要強一千倍。這也可用邊際效益的理論來解釋。
選擇的自由不一定能給人帶來幸福,很多時候卻給人帶來困惑和煩惱。這也就是所謂的多則惑。我在波士頓的時候曾經認識一個和我年齡相仿的從北京來的博士。他來美國已經六年,學位和身份都已解決,而且在公司找到工作,按理說是開始過輕鬆日子的時候了。可他卻總是感覺心安定不下來,覺得美國不象自己的家,總時常有回國的衝動,可是又不想真的回去。我知道很多在國外的人都有過這種苦惱,也許這解釋為作為邊緣人和文明衝突所帶來的苦惱,但主要的是因為選擇的自由度太大而引發的煩惱。我看在美國過得最滋潤的是那些在唐人街賣菜的從大陸來的小姑娘,他們沒什麽樣文化,甚至英語也不會,但每天能賺到比中國多十倍的錢,這就是她們最大的快樂。很多時候,選擇多就意味著煩惱多。過多的選擇自由則會讓人迷失在選擇之中,失去了生活本身的快樂。
對佛教感興趣的人很多,但真修成正果的寥寥無幾。不是心不誠,也不是不信,而是因為身邊的誘惑太多,可供我們選擇的生活方式也太多。所謂六根不淨,正是內心太自由, 自己管束不了自己。由此想到, 西藏高原苦寒之地有那麽多修煉密宗的人就不奇怪了。艱苦粗陋的生活更容易讓人發出修佛的心願。修佛證道對常人就是從不自由開始,當然前提是自由的選擇,然後是不自由的修煉,最後達到自由的彼岸。
有時侯,放棄自由則能收獲幸福。信基督的人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了主,心靈有了歸宿,好象不再有選擇的自由,但我們能說他們不幸福嗎?恰恰相反,那些看似不再自由的心靈其實是充滿喜樂和幸福的。
然而什麽是真正的自由呢?任性胡為,隨心所欲就是自由嗎?且不說這樣的自由不存在,即使存在這樣的自由就一定能導致幸福嗎?中國幾千年的曆史中,那些任性胡為的最自由的帝王們有幾個享受了真正的幸福人生。
我理解的真正的自由應該是心靈的自由自在和寧靜快樂。人人都追求心靈自由,尤其是文化人更是將心靈自由看的比什麽都重要。然而什麽是心靈的自由呢?想常人之不敢想,說常人之不敢說就是心靈自由嗎?很顯然這不應算作心靈自由,頂多算行為自由。心靈的自由不是說有就有,也不是沒了束縛就自然自由了。貪、嗔、癡、慢、疑都是妨礙心靈自由的業障,可想去除這些業障,沒點修行功夫是不行的。就拿嫉妒心來說吧,嫉妒不僅對他人不好,對自己的心態是更大的損害。一個心存嫉妒的人,內心不可能有清靜和舒暢的感覺。但普通人即使明白這一點,在行為上也難以做到不嫉妒。連自己的妄念都控製不了,還談何心靈自由。心靈的自由需要修煉,需要靠平時嚴格自覺的訓練。隻有心靈真正自由的時候,人類才能說最終解放了自己。
個性自由做為一種價值觀是伴隨資本主義的興起而逐漸衍化為一種資本主義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然而對這種價值觀的各種批評也從沒有間斷過。各種批評出發點都是基於人類的良心和人類社會所應具有的道德精神。個性自由離不開道德精神,失去道德底線的自由隻能是人性墮落的加速器。古今中外,有無數罪惡都是在自由的大旗下發生的。
經常為別人著想的人是不會很自由的。如同一個愛孩子的母親,會自覺地為孩子放棄自己的自由。愛情也是如此,真愛會讓人放棄自我,甚至沒有了自我。一個愛對方勝過愛自己的人,經常是為了對方的幸福而舍棄自己的自由。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的自私本性是導致人類重視個性自由的根本原因。自由資本主義本質上也是人類自私本性的產物。
裴多菲是個鼓動人心的高手,他那四句名言在那特定的曆史時期的確具有非同凡響的號召力。然而現實生活中卻多是相反的例子,沒有人為個人自由甘願失去生命,也鮮有人為了自由而不要愛情。那些曆史上的革命者,之所以甘於流血犧牲,都不是為自己的自由,而是為國家的獨立和人民的自由,為天下人的幸福。其實人的犧牲精神都是被這種帶有宗教般的崇高精神喚起的。所以,在那種崇高的大愛麵前,自由就顯得渺小。
自由不是沒有代價的。這句話的意思不僅僅是說為了自由的流血犧牲,很多情況下這個代價是選擇中放棄的那一個。一個認為個人自由勝過婚姻家庭生活的人,自然應該選擇獨身的生活。你享受了個性自由,你就沒法享受家庭婚姻生活的充實和幸福,因為有了家庭就意味著責任和部分自由的喪失。魚和熊掌兼得的美事不是不存在,隻不過你享受這種美事的條件是別人為你做出更大的犧牲。如果你有良心,那良心就是你享受這種美事的代價。
人類需要自由,它是人類生命活力的源泉;人類也需要自我約束和道德精神,因為它們是人類社會能夠和諧長存的保證。
然而自由與製約並不相衝突,之所以看上去相互矛盾,是因為人們還不懂得自由究竟是什麽東西,所以把很多不同的東西混為一談.我想,不僅是學佛,學任何東西內心的基礎都是自由,否則無法給自己一個開放的視野.
老大哥周末愉快:)))
另外,請教你怎麽把生的黑芝麻炒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