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31)
2008 (169)
2009 (193)
2010 (156)
2011 (142)
2012 (166)
2013 (142)
2014 (133)
2015 (94)
2016 (103)
2017 (120)
2018 (96)
2020 (48)
夢想與現實幾乎總是有段距離,我們這些成年人,可能多多少少都經曆過不說是夢想破滅,而是決定夢想就限於夢想的天空,從而不過美夢一場的坦然麵對。因為我們終究明白了夢想與現實的距離!所以,中國人說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明白自己的能力的極限,明白上天為你製定的人生應該是怎樣的,需要四五十年的歲月。可是對於一個十多歲的孩子來說,如果該做夢的年齡,硬要他們明白他們的美夢不過是一場空歡喜或者用我們活了一把年紀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去評判他們,我們有可能遏製了孩子的夢想!
這個社會的人群是個三角的形狀,大部分人都處在三角的最下層,能往上走的,人數越來越少,能站在三角尖尖上的人更是鳳毛麟角。但是,並不是說在最下層的人就沒有夢想,或者他們不需要夢想!
誠然,每個人的夢想都不同,大部分人的夢想到最後都成了空想,少部分人的夢想成真,更多的人在明白夢想與現實的距離的過程中,一點點修正自己不切實際的夢想,一點點學會腳踏實地,這本身就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多少次,我們聽到家長們在對孩子們說“我是為你好!”“我是為你讓你今後少走彎路!少摔跤!”多少次,我們也聽到孩子們在講“讓我摔吧!讓我跌倒!我就學會了!”“錯誤教會我更多!”“別嘮叨!”
在很多事情上,上麵兩代人的對話顯示了不同角度的看法。而在夢想和現實的問題上,家長最不應該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判斷來論斷孩子的夢想沒有意義,或者不切實際!我們常聽到家長說:“你學這些有什麽用?將來找不到工作,沒飯吃!”我們在用我們的價值觀試圖讓孩子遠離他的夢想,變得我們自認為的切合實際。做父母的,常常身不由己,我也會,對於很小就說要學藝術的女兒,我們也會出主意“要不學建築?或者學服裝設計?”為什麽,因為我們用我們的眼光看,這些專業在藝術類裏應該相對容易生存。這樣的談吐,對孩子有沒有影響,有!我看到的是,女兒從很早就堅決表示不學建築,後又表示不喜歡服裝設計。這是負麵的影響,造成了她的反感,我自責是我們太心急。但也有正麵的影響!當她告訴別人“我會成為一名藝術家,但不是那種餓肚子的藝術家,我一樣會賺錢,現在的電影美術製作很賺錢的……”我同樣看到我們給她生存方麵的影響。好還是不好,見仁見智。
討論到鼓勵孩子的夢想還是讓孩子認清現實,有些家長說當然要跟孩子說現實,讓他們知道大學畢業後是應該自己養活自己的。有人說比我們年長一些的今天五、六十歲的這批人的孩子,很多現在都大學畢業了,很多孩子找不到工作,又回家啃父母的。華裔家庭有,美國人的家庭也有。也許前幾年正好趕上美國的經濟蕭條,工作不好找,也是原因之一吧!但是,我想說,大學畢業回家跟父母住的華裔的孩子,可能父母曾經也說過孩子你不行就回來住,這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體現。 六十歲上下的這些華裔,比起我們,可能更傳統。現在我們這個年齡層的華裔父母,大部分已經意識到Parenting的重要性,並且知道不斷學習接受新的觀念。就像以前有位家長跟我說華裔家庭的孩子ABC說英文小的時候就是有口音,我說怎麽會?我在家跟孩子堅持說中文,在外麵沒覺得孩子英文有我們的口音。她說他們從小就在家跟孩子說英文!我說難怪!孩子繼承了父母的外國腔口音。有句成語就是矯枉過正,因為自己的英文不夠好從而擔心孩子也是如此,平日跟孩子說英文,結果孩子的英文中有你自己的口音,孩子的中文也丟了!家庭和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說到底在美國生存並不是一件太艱難的事!你如果真想你大學畢業的孩子獨立,他為住宿吃飯,即便找不到有專業對口的工作,在餐館打工也能養活自己,隻怕你給孩子提供了又吃又喝的安樂窩,那當然,那個孩子肯定會以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為由,回來吃住你的,也是你縱容的呀!
美國的文化是鼓勵孩子十八歲了就讓他們獨立出去了,因為他們成人了。我們中國文化才是最不講究界限,我的就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我做父母的是你兒子的,兒子你的也便是我的了。住回家的成年孩子,如果是ABC,其實心裏並不好受,挫敗感強!記得有部美國電影《Fail To Launch》說的就是這樣一個成年後還來在家裏跟父母居住的兒子。光看標題,就能看出美國人的價值觀,第一個字就告訴你Fail失敗!沒有發射成功的火箭,是什麽?
我們在對子女教育問題上,很容易產生分歧,那是因為每個孩子都不同,每個家庭也不一樣,故而做父母的,很容易從自己的角度和經曆來評說教育的問題!這也不是錯,隻是容易產生誤差和偏見!
沒有人可以說他是絕對的正確,他或她發表的意見不過是他的經曆或者觀察來的,有可能隻是某個角度的現象,正如盲人摸象,不是整體的事實。
前一陣了,我也與幾位文友談論當一個孩子的夢想是學藝術,卻也在父母的影響下進了理工大學,然後在矛盾中掙紮,我看到的是孩子自身的夢想與父母影響下的現實的衝突。父母們都有理由:孩子可以先有一技之長,有了可以賴以生存的手段,再去追求夢想不就行了?說的容易啊!這也是慣於邏輯思維人常常用的說法!看上去沒錯,事實上卻是有問題的。不說人一生很短,浪費幾年或者幾十年在你不喜歡的事情上,你能做的喜歡的事情就被大大打了折扣。還有,人的思維並不是想轉換就能完全轉換過去的,我知道很多善於邏輯思維的人不一定能理解!藝術性的人並不都是喜歡用邏輯來思維的。
我若把“孩子啊,你要當心,否則再往前走會跌倒!”這樣的忠告告訴我那喜歡邏輯思維的兒子,他會聽並記住,還開始注意腳下的路。 但是如果同樣的話我對我那敏感、執著的女兒講,她可能會會歎氣皺眉捂上耳朵不理睬,然後繼續我行我素,直到她“啪”的一下摔倒,我如果這個時候說“你看,你早聽話就不會這樣了!”可能遭致她的白眼,她還會反過來對我說:“就因為跌倒我才知道這條路上有坑!”不同的孩子學習的方式不一樣,我們做父母也需要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有人說我:你不是也在職場上打拚了幾十年,現在卻要鼓勵孩子追求夢想,如果沒有當初你與現實接軌,你現在怎麽可能坐在家裏隨心所以地寫文章?!哈,那我也想在這裏說說這點!
應該說我二十歲到四十歲的這段歲月,我的夢想轉換了軌道,與文學是相違背的,至少是越走越遠。出國,讀書,留在美國,工作,掙錢,結婚生子,實現美國夢,這個時候的夢想轉移了,變得現實,充滿的世俗的氣息,所以人到中年,就在我事業還說得過去,美國夢也算是實現的當口,我忽然覺得心裏有一種壓抑不了的東西要衝出來,結果就是文字一個接一個的衝了出來。一發不可收拾!
這個跟家庭的教育和社會的影響都有關係,我父親從小也是希望我學數理化,我也遵從了一段時間,一直到高中我都是在理科班裏。可是也是考大學讓我意識到我喜愛文學,但是再次與父親折中的結果,我沒有進入大學學文學。這裏麵有幸有不幸,幸在中國的大學的中文文學教育從來都是以培育編輯為主,很少看到作家小說家來自中文係,我沒有進去被中國大學的框框教育弄成一個教條的傻編輯,是我的幸運!不幸就是這接下來的二十年,本可以是我人生中文學創作期,卻被我的再奮鬥成追求美國夢現實的另一個人生!話說回來我們出生在這裏的ABC孩子,有多少你將來指望他們回到另一個國家去開始另一段人生?!
每次看見有些作家二十多歲寫的文字,我也會想我在他的那個年紀在做什麽?也許在美國的商學院裏讀商業管理的課堂裏,也許在 矽穀的職場上正與老美同事競爭某個升遷的職位,時光就這樣過去了,二十歲到四十歲,我沒有文字!沒有文學!這是遺憾!
所幸運的是,今天我是一個成熟了的人,我可以把那二十年的經曆看成是一種曆練。也正因為那些生活的積累,今天我可以寫出與現實結合的文學作品,可是,我再也寫不出我二十歲時可能寫出的文字!Opportunity Loss! 有得必有失,我可能是為今天的安逸生活奠定了一些基礎,但是我失去的那些也是彌足珍貴的東西的呀。
當然,生活總是如此,很難什麽都擁有! 但我想說,孩子在他的年齡,就該有他該有的夢想,成人不必拿我們的認知來限製孩子的夢想。尤其是社會不一樣,時代不同了,孩子們的今天與我們的當年很不一樣,我們的判斷很多時候未必正確。
我小的時候,總聽到大人對我說“我走的橋比你走的路多!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多!我今天的感受,你永遠不可能知道!……”我當時心裏就很不以為然,今天,依然是!對我們的孩子,也許我吃得鹽確實比他吃的米多,但是,在某些方麵,他知道的卻已然超過了我!而我今天的人生感受,他並不需要知道,他到了我這個年齡,一定會有他自己的感受,而我並不希望他的感受跟我的完全一樣!也不可能一樣!
子女教育相關的電子雜誌:
《美國大學麵麵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