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31)
2008 (169)
2009 (193)
2010 (156)
2011 (142)
2012 (166)
2013 (142)
2014 (133)
2015 (94)
2016 (103)
2017 (120)
2018 (96)
2020 (48)
去年,我們共同成長小組曾經討論過有關ABC(美國出生成長的華裔後代)的身份認同這個話題,在對公眾演講時,這個話題是最受歡迎的。很多觀眾對這個話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可見很多華裔父母或者說海一代都思考過這個問題。
對於我們後代的身份認同,我們第一代移民本身就是矛盾的,希望孩子融入主流社會成為地道的美國人,可是一旦孩子變得徹底西化,與我們第一代之間的矛盾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我們第一代的自我認同始終停留在“我是一個中國人上”。第一代的認同沒有對錯,隻有感覺的近和遠,對自己的故國以及現在居住了許多年的所屬國。
今年,有家長要求把這個老話題拿出來,冷飯再炒一遍,我覺得值得,尤其是不久前讀到曾經是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校長田長霖的一段教子的話,一直想寫篇這方麵的文章,說說自己的感受,於是,就把田長霖的話和這個話題一起給大家發過去,讓大家除了談身份認同,同時也談談對田長霖這段話的認識。
田長霖的原話是:能跨越中西文化是在美國成功的一項很重要的因素。為什麽第二代、第三代的華人失去了根---他們和美國人在一起覺得自己是中國人,跟中國人在一起又覺得自己是美國人,一種無依無靠的感覺。如果要百戰百勝就要汲取兩種文化的精華。
他的孩子問他該如何為自己定位,田長霖答"跟西方人在一起你就(像)是西方人,跟中國人在一起你就是中國人。"
田長霖的這段話令我反省,感到自己做得很不夠!我們這些海一代,很多時候,跟西方人在一起喜歡強調自己的中國性,回到中國人堆裏,卻又開始挑剔自己人的毛病。
想想我們當中有多少人在西方世界住了一陣子,跑回中國,感覺那裏的人已不再接受我們?!為什麽呢?因為我們喜歡把自己跟他們分離開來,我們挑剔他們隨地吐痰,挑剔他們不講社會公德等等,把自己完全放在一個與他們不是一夥人或者說高高在上的位置上,難怪很多華人回國被人罵!如果我們忘了那是我們所來之處,我們是與他們同聲同氣同榮同辱,就不會指手畫腳的那麽說話,被人罵也便是自找的了。
而我們回到西方世界,真的就是美國人或者德國人、英國人、加拿大人了嗎?我們依然感覺活在邊緣,不是嗎?我們吃著中國菜,交著中國人的朋友,說著中國話,即便有些人嫁給了或者娶了西方人,從自己的西方配偶身上都常能看到對中國人某種習性的蔑視,當那種蔑視出現時,你感覺自己是西方人了嗎?不會吧!也許更覺得自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所以,當我們把位置放反了,便成為兩邊都不討好的角色,所謂的邊緣人就是這樣產生的!如果,我們能做到像田長霖那樣,跟西方人在一起我們就像西方人,跟中國人在一起我們就是中國人。那就不會有那種邊緣人的感覺,就會被兩邊人所接受,也就能融入其中任何一邊而如魚得水!說到底,還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有關身份認同,我們來看看孩子們的討論的結果:
Growing Up Together Discussion 共同成長小組討論記錄
Asian Identity 亞裔身份認同,共七個青少年參加討論
3 More Chinese: 三位認為他們為華人
1 More American: 一位認為她是美國人
3 Both: 三位認為他們是中美混合型
American reasons 認為是美國人的是因為
Born in America, Live in America, Wear American clothes, Speak/Read English, American
friends, American food, American media出生在美國,住在美國,穿美國的衣服,說寫英文
較美國人做朋友,吃美國食物,看美國媒體
Chinese reasons認為是中國人的因為
Look Chinese, Chinese family, Chinese food, Chinese manners/customs/traditions, Speak
Chinese, Chinese school, Go to China, Other’s people’s opinions
看上去像中國人,由中國家庭,吃中餐,保持中國人的習慣,講中文,去中文學校,常回中國
What does being Chinese in America mean?美籍華人意味著什麽?
• Not too different from Americans 與美國人沒有太大的差異
• Go to Chinese school 上中文學校
• Extra classes 上額外的課程
• Stricter parents 嚴厲的父母
• Chinese environment at home 中國式的家庭氛圍
Feels Better Around Chinese or Americans? 感到與美國人一起舒服還是與中國人一起舒服?
Kid1 : Americans, uncomfortable around Chinese 孩子1:與美國人一起舒服,與中國人一起不舒服。
Kid2: Americans, Chinese give them homework 孩子2:中國人隻會布置家庭作業,與美國人舒服
Kid3: Both, but Chinese are more understanding about social environments and same customs
孩子3:兩個都可以,中國人更容易懂得社會環境和一些習俗。
Kid4: Both, don’t decide people by race。 孩子4:兩個都可以,不要用種族來分類人。
Kid 5: Both, Act the same and treat me the same 孩子5:兩個都可以,都對我一樣。
Kid 6: Both, don’t judge people by race 孩子6:兩個都好,不要用族裔論斷別人。
Kid 7: Both, depends on personality 孩子7:兩個都一樣,取決於個人的性格。
stereotypes: 偏見
• Good grades 好成績 • Strict parents嚴厲的父母
• Work hard 很刻苦 • SAT Camp, Newark Academy 補習班
• Chinese food (have you ate a dog? Etc…) 中餐
Where our Chinese part clashes and conflicts with our American part 中國vs.西方
• Grades: American part procrastinates, Chinese part works hard and does all academic
學業:美國人拖延,中國人努力
• Personality: White Chinese, Chinese part adapts to America
個性:西化,中國接受美國
• Food: Chinese part is about nutrition, American part is for taste
食物:中國人講究營養,美國人講究味道
• Extra-curricular: Chinese part is about academic, American is for fun, sports
課外活動:中國人強調學業,美國人強調趣味和運動
• Goals for future: Chinese part is about college, jobs, American part is about fame, money
將來的目標:中國人關注大學和工作,美國人關注名聲和金錢。
Language at home: 在家用的語言。
七個孩子中兩人用英語,沒有人光用中文,五人都是用中英文混和語。
總結:如果我們做父母的都能像田長霖對他的孩子那樣,培養他們靈活機動性,既守好護好自己的原有的文化,保留和尊重自己的根,又能像真正的西方人一樣行事為人,所謂的跨越中西兩種文化,不是摒除任何一種,而是取兩種文化的精華,讓我們的第二代真正做到懂得和擁有兩種文化的人,那我們就成功了。
What when you are with both? - play two-face?
That's hardly necessary. - 明星文化,這一點愚蠢中美共享、全世界蠢民共享
What when you are with both?
> 如果我們做父母的都能像田長霖對他的孩子那樣
That's hardly necessary.
無知無為's comment below made me think that a big problem may be that some first generation parents refuse (or are unable)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the American culture.
吃美國的食物就不必了,西化飲食有許多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從五四運動、孫中山開始到毛澤東的文革就已經被徹底摧毀。要重振國學比登天還難。有一點自我意識的父母也隻能從重讀道德經論語、自我反省開始(指望不了叛逆祖宗的共產黨)。
不先去領會祖宗的哲學,尋找自己的身份乃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