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31)
2008 (169)
2009 (193)
2010 (156)
2011 (142)
2012 (166)
2013 (142)
2014 (133)
2015 (94)
2016 (103)
2017 (120)
2018 (96)
2020 (48)
這個星期連著陪著兒子參加了兩所大學的本醫連讀的麵試,可以用競爭慘烈來形容。
第一所公立大學,他們給了兒子全額獎學金,包括學費、住宿、夥食和零用。七年讀完本科和醫學院。好處多多,不可謂誘惑不大。可是學校地處市中心,沒有正規的大學校園,市中心治安也糟糕,公立學校的學生來源和質量都是我們擔心的一個主要的因素。 我們去看了學校,做父母的都覺得,讓兒子在那裏讀七年的書,太委屈了!雖說出來也是醫生,可這樣讀七年出來的醫生,很難預測自身的素養能提高到哪裏去!基本上,我們做父母的就已否決了這所學校的可能,我覺得大學是人的一生中最寶貴和美麗的時光,再加上醫學院連著讀,寶貴的七年就在這樣擁擠的環境裏度過了,太可惜了!錢給得再多又怎樣呢?青春是錢買不到的。兒子也不大喜歡這所學校,我們全家一致通過,(雖說有點心疼那十幾萬塊獎學金),把這所學校從考慮的名單上剔出了。
那天,兒子去這所大學的醫學院麵試,我們見到的五個等待麵試的孩子,四個是亞裔,隻有一名美國白孩子。這所大學申請醫學院要求是學校的頂尖5%的學生,成績好是首要條件,但是就像藤校一樣,光成績好也不一定被錄取。本醫連讀的錄取率一般在2%左右,比藤校的錄取率低得多。我們沒有一定要上本醫連讀的打算,因為低錄取率讓我們覺的這裏麵需要中大獎的幸運。那天見到一位從亞裏桑那州來的巴基斯坦血統的男孩,他說申請了十五所本醫連讀的大學,麵試通知收到七個,大多數都是州立大學也就是公立大學的本醫連讀。還聽說一位印度男生申請了六十所本醫連讀的大學,我們都不知道有這麽多所大學提供本醫連讀呢,真的有點要遍地撒網的感覺。想想我們真是準備太不夠了,隻申請了這麽幾所本醫連讀,還嫌這個不好那個太糟。不過,我們從頭到尾就沒覺得一定要進本醫連讀,所以,沒有勢在必得的氣勢。
等待麵試有些緊張的兒子
位於市中心的醫學院和附屬醫院
那天麵試的五個學生,四位是亞裔
醫學院的課堂
參觀醫院,我差點暈倒在解剖室裏
第二所麵試的大學是所私立大學,立刻,感覺就不一樣了。首先這裏的麵試是正正規規的兩夜三天的麵試加大學生活體驗,孩子和父母一同前往,孩子不僅要接受醫學院教授一對一的麵試,還要接受群組提問時的麵試考核。
今年,申請這所私立大學本醫連讀的高中畢業生有七百多人,這所大學對申請人的要求是高中畢業生中頂尖3%的學生,GPA(unweighted)在3.95以上等(見下:
來到大學,見到其他的父母,大家一聊才知道,這群幸運的孩子真的都很優秀,有的已收到藤校和名校的錄取通知書了,有的拿過大大小小的科學獎和其它的獎項, 都是父母們的驕傲啊!招生辦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他們是如何把這五十個孩子從七百名申請者中篩選出來的:自從去年十二月開始,招生辦的幾位專門負責本醫連讀項目的官員就分為兩人一組,每人分別看兩百人的申請資料,刪除的人必須兩名招生官都同意,然後再錯開與另外兩人一組的招生官交換看材料,等把七百位申請學生刪留到隻有一百名了,就非常棘手了,這時候的一百名學生各方麵都是出類拔萃的,刪掉哪個都不舍得,可是隻能發出五十份麵試通知書,所以還得進一步討論研究刪除名單,他們之間不斷有爭論,有時會爭的麵紅耳赤,三個月後才做出最後五十名候選人的決定。
五十份通知發了出去,孩子們和家長們都興衝衝地來了,可是,還得再刪除掉一大半,最後的十名真正的幸運兒才能擁有本醫連讀的權利。我們的孩子是否能有這個幸運,真的很難說,但是能走到這一步,我們足以為孩子的成就感到驕傲。
看看孩子們兩夜三天的日程表:
第一天:抵達,登記,可去大學生餐廳吃午飯,參觀校園,與大學生一起聽課,與醫學院院長座談
傍晚:參觀醫學院和圖書館
晚上:歡迎會和晚宴
第二天:一早7點45,早餐,在醫療中心的旋轉餐廳裏
9點到中午:第一輪麵試,一對一麵試,和群組麵試,參觀附屬醫院
12點到下午1:50: 午飯,本醫連讀的介紹、提問和解答
下午2 點到4 點半:第二輪麵試,群組考核,參觀醫學院和附屬醫院
下午5:30:參觀Eastman音樂學院、市中心和咖啡館社交
晚上八點:本醫連讀學生的舞會。
第三天:美式早餐之後,在學校招生辦公室的大廳與父母會合。
這兩個晚上,孩子們都是與本醫連讀的在校生住在一起,帶著睡袋,住在學生宿舍裏,而我們父母自己訂酒店住在學校外麵的酒店裏。
接待兒子的是一位本醫連讀三年級的大學生,三年前,這個孩子同時收到史坦福、哥大和康奈爾的錄取通知書,最後他選擇了這所大學的本醫連讀,他對兒子說他的這個決定是他這一輩子裏最正確的決定之一。
與醫學院院長座談
陪同孩子來麵試的家長們相談甚歡
待續
MD/Phd需要多三年的時間,也就是說,除了本科四年,加上醫學院七年,再加上住院醫生三到四年,總共是十四到十五年的時間。時間久是缺點,但是如果喜歡做研究就不會覺得什麽,好處是,國家獎勵免掉醫學院的所有學費。
其實早出來行醫三年,多掙的錢和4年醫學院的學費相比可能還要多得多。 MD/PHD的好處是將來申請住院醫/FELLOW時比較容易進自己喜歡的專科。
很多大學AP都不算學分讓你畢業,但可以讓你選高字頭的課,大部分醫學院承認AP的學習經曆,比如AP微積分,如有AP微積分BC 5分的成績,申請醫學院時不需要大學數學成績。藤校畢業上醫學院不虧也無優勢。
進藤校,在高中修的AP都不能算學分。也是有點虧。
我小孩對做研究沒有興趣。課外實習也選擇其它方麵。原來還心存僥幸,也許會在大學改變心意去學醫。現在看來這不現實。
其實醫學院的競爭也不是那麽慘烈。我們孩子拿到7所醫學院, 每所都給了獎學金。隻是MD的也給了些。GPA很重要+leadership。
如果考慮孩子中途可能會改主意,就更不能本醫連讀。
是免掉醫學院和研究生院的所有學費,同時再給生活費(地區不同,$不同,$24,000-29,000不等)。
女兒21歲上醫學院,7年下來28歲,醫學院平均畢業年齡是29歲
通常是 4年本科+8年MD/PHD
但是可以努力變成 3年本科+7年MD/PHD
MD/Phd需要多三年的時間,也就是說,除了本科四年,加上醫學院七年,再加上住院醫生三到四年,總共是十四到十五年的時間。時間久是缺點,但是如果喜歡做研究就不會覺得什麽,好處是,國家獎勵免掉醫學院的所有學費。
你女兒真不簡單! 女孩子能如此堅持自己的理念和優秀,也不多見! 很多孩子都是本科讀著讀者就轉誌向了,考試我想能取得今天成就的孩子大部分都不怕,可是孩子的易變天性才是對選擇讀本科在考醫學院的最大挑戰。所以我比較主張孩子去讀好的大學,這樣即使改變主意,還有很多回旋的餘地,普通的大學當然也不是就沒有出路了,隻是比較而言。當然這個問題對你女兒並不存在,她堅持了自己的理想,但是像她這樣的孩子也是少數啊。
是的,每個孩子都不同,適合有些孩子肯定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孩子。
好聰明。這樣本科+MD/PHD要幾年?
記得當年女兒申請學校時她對我說“媽,我不怕考試,我去上全額獎學金的大學,你省20萬。我考MCAT上醫學院你才交學費不是很好嗎?” 女兒高高興興上了一所給全額獎學金的小大學,選了最喜歡的文科, 2年級時考了MCAT, 3.9 GPA 總分 (Pre Med. GPA 4.0) 畢業,進了MD/PHD 給全額獎學金的醫學院。 現在想來女兒做了最合適的選擇。女兒馬上開始 PHD program, 對醫學院的熱情任不減當年。
本醫連讀也不一定是最適合的選擇
我也有這種想法,不過,最終還是由孩子自己決定,畢竟這是他的人生。
這就是你說的medical scholars program. 隻不過每個學校有他們自己的名字,在布朗是PLME,在羅切斯特就是REMS.
為什麽他選擇這個, 而不是Medical Scholars Program?後者是不是更靈活點。
居說有些east European 白孩子超厲害。
孩子願意那當然由他去,我知道的學生從西北大學的七年製醫連讀drop掉了。
“本醫連讀”隻適合於那些心智成熟、明確知道自己熱愛醫學、能堅持到底的孩子。“我的孩子還算是心智成熟,也比較有主見,熱愛醫學是肯定的,堅持到底,我他希望如此。
這話你說反了,我倒願意孩子進已經錄取他的幾所名校,可是孩子覺得本醫連讀從長遠的講更好,說到底,這是孩子的人生,當然由他決定。
我也跟犬子進好的綜合性大學先,可孩子從小立誌學醫,可能跟我們家庭有關,我們家三代習醫,孩子受影響。已在醫院和急救隊做了三年的義工,義工做下來就成了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成為醫生,能夠救這些病人。
公立大學,一年隻需要三萬不到,全額獎學金十多萬可以Cover四年所有的費用。
UPenn並沒有本醫連讀。:)
嗬嗬,兒子是比較像我。
應為"哈佛耶魯考慮了yield的情況下的acceptance rate是6%左右。"
現在是印度裔和華裔把連讀炒得那麽熱,幾年前是遠比名牌大學容易進的。十七八歲在心智還不成熟時做這麽長的人生決定,確實父母太難為了孩子。
Wow ! 你兒子 is so good & handsome !!
"四個是亞裔,隻有一名美國白孩子" -- How do you identify he is a 美國白孩子, instead of a European 白孩子 ?
We (1st generation) took science, they (2nd generation) are taking medical school. Similarity: hard disciplinre without many white students.So in some way, we and they are still "hi-tech" labors! When can we Chinese get out of box?
to me, 本醫連讀 is not not that 競爭慘烈. My niece and daughters of two classmates got it. my niece also got scholarship from U of Penn, but she decided not go since she did not like to be physician at that time. 5 year later she got full scholarship from top 5 medical school again.
高中剛畢業的孩子,對自己將來的職業選擇,大多還不確定(有些甚至是被家長推上了“本醫連讀”的路),往往在讀了幾年大學後才有比較明確的想法。而“本醫連讀”的本科階段讀的都是生物、生化等僅與醫科有關的課,如果孩子讀了幾年後發現自己對醫科沒興趣的話,隻有退學一條路,再從頭開始轉讀其他專業。
所以,“本醫連讀”隻適合於那些心智成熟、明確知道自己熱愛醫學、能堅持到底的孩子。
恭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