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調也可重彈

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外麵的世界很無奈.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揣支毛筆漂四海.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加河之子》(29)

(2009-06-10 06:57:38) 下一個

結束語

 

在星光燦爛的中國書畫家銀河中,張清智無疑是璀璨奪目的一顆。

有人問我,弱水三千,為何獨取張清智一瓢飲?

確實,在中國書苑畫壇上,聲名比張清智顯赫的大有人在。

我想了想,我之所以寫張清智,是因為以下幾個方麵深深地感動了我。

首先在於他的勤奮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從沂蒙山區的一個討飯娃到名動海內外的書畫藝術家,其間的甘苦自知。在漫漫求索的道路上,他留下了一串堅實的腳印。他堅決反對走馬觀花、蜻蜓點水似的寫生采風;足不出戶、坐井觀天的閉門造車;尚無草廬之功,就想成就西蜀霸業的好高騖遠;落人窠臼、拾人牙慧的依傍模仿;借梯上樓、投機取巧的沽名釣譽。他主張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幾十年來,他遊走在古今中外的美術長廊,析微探幽,取精用弘。從古人今人,東方西方的繪畫藝術中吸取豐富的營養,打造自己的藝術板塊。他六走長征路,穿越大西北,橫跨雲貴川,徒步大草原,東西南北中,縱橫數萬裏,不知寫禿了多少支筆,磨破了多少雙鞋,積存的幾百本速寫集便是他追求藝術的實錄。他是一個真正把藝術視為生命的人。

其次是他的真誠。

這年頭不是我們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化太快。好多好多的人和事已經變得麵目全非,變得令人不安,變得恍如隔世。

世界在變,互聯網使整個地球、整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小,把五大洲、四大洋盈縮於尺幅屏幕,足不出戶就可以視通萬裏。

社會在變,變得越來越浮躁,越來越浮華。當人們在激烈的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的時候,人們的心態已經很難歸到零位。

人更在變。有人說,物競天演,適者生存。人隻能適應這個世界、這個社會,而不可能讓世界、讓社會去適應你。由此,人與自然、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許多位置被作了互換。人們在給世界增添許多精彩的同時,卻給自己的靈魂製造了許多汙染。

不消說,書畫界也在變。這個昔日被尊為至真至純的藝術殿堂,也漸漸衍變為競技場、名利場和交易所。一些書畫家已被名利的沉重十字架壓得扭曲變形。

令我感奮、令我動容的是,在一切發生飛速變化的今天,在人們感歎“親情汙染、友情滑坡、愛情貶值”的時下,張清智這個從沂蒙山區走出來的“加河之子”依然保留著那份憨厚和純樸,熱忱和真誠,清新和自然;依然保留著那顆飽含愛意的赤子之心,那份泉水般清澈的真情。他的這種真實顯現在與歹徒的搏鬥中,給失學兒童的資助中,給慈善事業的捐贈中,在汶川地震救援誌願者的隊伍中,流淌在他美輪美奐的作品中。

第三在於他的善於思考。麵對著“江河日下,人心不古,世態炎涼,物欲橫流”,麵對著許許多多不盡人意的現象和觸目驚心的腐敗,他不是做徒勞無益的發牢騷罵大街說風涼話,而是以藝術家的良知和公民的責任,用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用睿智的大腦進行縝密的思辨,剖析產生這些現象的根源,袒露自己的思想和見解。在他閉門研究哲學理論的三年中,許多朋友勸他不要做這種充滿政治風險的嚐試,但他義無反顧地進行研究探索,然後把思考的結果形成三本著作和一本宣言。這不僅需要膽識和勇氣,更需要一份責任和良知。

第四在於他海納百川的胸懷。作為一個藝術家,一個具有相當知名度的公眾人物,他始終保持著低調,沒有絲毫的張狂和矯情。他懂得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必須謙虛謹慎,不能妄自尊大,目空一切,自命不凡,老子天下第一。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一定要尊重他人的勞動,不能輕易地否定貶低他人。隻有尊重別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在榮譽、鮮花、讚揚、掌聲麵前,他始終保持著冷靜的頭腦。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便是他的風骨。

第五在於他的愛心。和清智接觸過的人,都能感受他的胸腔裏跳動著一顆愛心,湧動著一股濃濃的愛意。他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舒展博大,豪爽俠義,灑脫不羈,情濃義切。他的愛心不僅僅傾注在親人身上,更傾注在大眾身上,不僅僅傾注在自己的小家身上,更傾注在大家身上。他可以一包方便麵充饑,他可以蹬最爛的自行車,但是在歹徒橫行時,他揚劍出鞘,挺身而出;同事有困難時,他慷慨解囊,不求回報;民眾遭到災害時,他隱名埋姓,捐贈錢物。

我這人有個怪癖,從不對人輕言佩服兩字,這倒不是因為這些年漂流四海,見多了偉人名人,明星巨星,便不拿村長當幹部。而是這現實生活中實在鮮有人能令我佩服。別看有些家和星,在舞台上光彩照人,星光燦爛,可實際上並不那麽回事。台上台下,人前背後,完全判若兩人。都說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畫如其人,實際上不是那麽容易做到的,可也不是用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所能解釋的。但是對清智,我要由衷地說聲佩服。之所以令我佩服,是因為:

他是一個日耕不輟,終以柔毫磨凹古老青硯的癡人。
他是一個不斷探索,自強不息,自得其樂的奇人。

他是一個洞達世事、豁達人生、通達境遇的強人。
他是一個善於以苦為樂、化悲為喜的世間高人。
德者不求響之和而響自和。

仁者不求影之直而影自直。

賢者不求名之遠而名自遠。

佛家禪語,同樣飽含辯證法。

以此概括清智全貌,我想並不為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