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調也可重彈

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外麵的世界很無奈.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揣支毛筆漂四海.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加河之子〉(21)

(2009-05-28 12:09:39) 下一個

第六章     從畫家到藝術理論家

 

《藝術量化論》

 

熟悉和了解清智的人知道,在他“熱風吹雨灑江天”的內心深處深藏著一股“冷眼向洋看世界”的冷峻和孤傲。這種冷峻和孤傲不僅凸現在他對社會的洞察和對生活的檢閱之中,而且鮮明地表現在他的創作之中。

1980年走上專業畫家道路以來,清智弄潮於書畫藝術的海洋已經三十年。在這三十年的創作實踐中,清智深切地感悟到,一個畫家必須在係統的藝術理論指導下進行自己的創作活動,沒有理論指導的創作活動將是盲目的,不可能達到自己的終極目標,更不可能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他認為中國的美術界亟待需要一種嶄新的藝術理論。這種藝術理論不是狹義的、僅僅站在美術角度上的繪畫理論和繪畫技巧,也不是西方文藝理論的改頭換麵和斷章取義,而是一種既和中國傳統文化血脈相承,又和世界現代文化藝術接軌的理論;是廣義的、站在時代的高度雄視古今,引領中國美術潮流和指導未來發展方向的理論。

早在改革開放初期,清智就提出了一個極為鮮明的觀點:中國美術必須徹底擺脫長期以來左的思想桎梏,走出高大全英雄形象和紅色經典的狹穀。中國美術必須擯棄那種標語口號式的、政治標簽式的大而無統,回歸到自然。以熔古鑄今、閎中肆外的嶄新氣象,追隨時代,展示中華民族改革開放的精神風貌。

從八十年代後期,張清智走出國門,遠赴西歐北美,東南亞舉辦個展,進行文化交流和講學。他在和外國同行廣泛交流的同時,騰出更多的時間遊走在東西方文化之間,將敏銳的目光射向西方文化,並進行全方位的思考。經過三年的深思熟慮,他把思考的結果,形成了他的第一部藝術理論著作《藝術量化論》。

 

他指出,在中國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儒教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源泉和精髓,是中華民族安邦治國的理論核心和靈魂。它曾經以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吸納一切外來的文化,融會成一股巨大的動力,推動著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儒教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也就是人類在和自然的互動中,以仁義禮智信的美德達到人類與自然的統一和和諧。他突出地表現在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和珍視生命。

清智認為,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西方推崇的人道主義思想是完全一致的,毫無疑問,它應該成為現代文化藝術表達的主題,美術作為文化藝術的一翼,也不例外。

清智進一步指出,世界公認的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的世紀。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崛起的中國已經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偉大的中華民族,完全有能力以自己的聰明智慧,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完全有能力通過現代絲綢之路向世界展示光輝燦爛的華夏文化。作為文化大國的中國,其文學藝術應該體現出大國的博大氣象和王者風範。美術也是一樣,不可以修修補補,不可以照抄照搬,必須把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寫實與抽象有機地結合起來,調動一切藝術手段去塑造中華民族的輝煌,全方位、多視角、大縱深地表現我們所處的時代,從而為實現民族文化的偉大複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由此,張清智重新審視了自己並開始嬗變。他以傳統的中國水墨畫為基礎,用東方的線條做骨,用西方的色彩彰顯自己的個性。他的作品有了別人不曾有的格調和視覺衝擊力。

他一如既往張揚著自己剛毅穩健的個性,在中華五千年曆史的文化長河裏弄潮擊浪。清智是性情中人,孔孟的儒家文化養育了他善良的性格,綠色軍營鍛造了他寬廣的胸懷,他時時刻刻關注著生活和關愛著生命,胸腔裏流動著一股濃鬱的人道主義情懷。這種情懷極其鮮明地展現在他的《2008中國汶川》百米長卷之中:國家領導人親臨抗震救災一線的身影,廢墟中渴望救援的眼神,奔走在羊腸小道上的子弟兵隊伍,戰士懷中嗷嗷待哺的嬰兒------,所有這一切使我們清晰地聞到他的脈動和心跳,我們仿佛看到清智用那柔美的線條和繽紛的色彩,向我們娓娓敘述著生命的可貴,英雄的悲歌,勇士的壯烈。而我們隨著他的敘述時而心潮激蕩,時而熱淚滾滾,時而血脈噴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