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不管漂到哪兒,吃飯總是第一需要。
這次回到國內,上海、南通、北京、天津、濟南、煙台,沈陽轉了一大圈兒,一個明顯的感覺,就是餐桌上的食品越來越豐盛,也越來越回歸到從前,我的感覺是回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三年饑荒之後、文革開始之前的那段歲月,拿國人最新的說法,這不是憶苦思甜,而是返璞歸真。
在上海,飯桌上最受寵的是醉泥螺、馬蘭頭伴香幹、油炸臭豆腐、蕭山蘿卜幹炒毛豆,雪裏蕻鹹菜豆瓣湯或者小黃魚鹹菜湯。如果時光倒流 50 年,這些東西多半是上不了桌麵、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換句話說,那些是下裏巴人吃的。泥螺、蘿卜幹兒是老百姓早晨的配粥小菜,馬蘭頭是三年饑荒時期的救命野菜,而臭豆腐,當年的陽春白雪們是不屑一顧、甚至捏著鼻子繞道走的。
在老家南通,餐桌上是地地道道的農家菜肴:醬瓜末炒白扁豆子、金瓜絲伴海蜇皮,白切鹹豬頭肉、白斬三黃雞、麵拖蟹、蔥油涼拌醃茄子、白切暴醃草魚片、芋頭燒扁豆(這種扁豆隻有江蘇地區有)、茄子炒豆瓣、絲瓜毛豆子、慈姑燉肉、雪裏蕻鹹菜小白蝦湯,爆炒五香田螺,糟鯽魚。這其中大多數菜原來也是上不了台麵的,現在成了招待上賓的佳肴。特別是在小時候雖然逢年過節才能吃到、但最不愛吃的高粱粉湯圓和粘玉米糕(那時就愛吃糯米湯圓、桂花白糖糯米糕),現在成了珍饈。
在北京,各種各樣的高級酒樓飯店比比皆是,然而老北京人講究實惠,蒜腸、小蔥拌豆腐、高碑店豆腐絲兒、京醬肉絲、木樨肉、地三鮮、燒茄子、熗土豆絲兒、羊蠍子、雜碎湯、豆汁、涼粉、驢打滾兒、炸油餅、二米飯、菜團子、玉米麵貼麵餅子、蔥油餅、芝麻醬火燒、窩窩頭、蒸南瓜、烤地瓜、老玉米、高粱麵發糕、玉米麵糊糊、小米兒粥,是餐桌上最受歡迎的食品。
濟南,那是魯菜的發源地,是中華 12 菜係的鼻祖和領軍。然而樂陵的小棗肥城的桃,煙台的蘋果萊陽的梨,抵不上濰坊的蘿卜皮。小棗兒米粥,章丘大蔥蘸醬、涼拌蘿卜皮、小米麵豆麵兒煎餅,是濟南人的最愛。
在沈陽最火爆的是粗糧館,炸小魚,茬子粥,貼麵餅子,韭菜盒子,配上蝦醬洋蔥絲兒,絕對是美味。
應邀到天津,熱情的主人請我到民國最後一個總統曹錕的別墅裏用餐,與這座豪華別墅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桌上的菜肴都是天津人的家常菜,其中的南瓜湯和韭菜盒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次回到老家,還吃到了已經多年沒有吃到的圍爐大餅和印糕。小時候每天上學路過大餅攤總要買一個大餅。一個用柴油桶塘成的大火爐,裏麵是熊熊燃燒的炭火,做大餅的師傅蘸點涼水,把大餅托在手心,然後飛快地把它貼到爐膛四周,一分鍾以後,用火鉗夾出來,就是通體金黃、又香又脆的大餅,夾上一根油條,那個香啊,真是打嘴巴子不放。印糕是江蘇的特產,因表麵有各種印紋而得名。在特製的蒸籠裏,先撒上一層米粉,然後放上桂花白糖或是紅豆沙,再撒上米粉。幾分鍾後出籠,就是熱氣騰騰、通體透明的印糕。不過吃的時候要小心燙嘴。小時候吃東西猴急,常常被糖水或豆沙燙得舌頭起泡。
對飲食的返璞歸真,人們有各種說道和理解。一種是如今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大魚大肉吃膩了,得吃點兒清淡的,爽口的。另一種理解是如今人們的保健養生意識大大增強,多吃粗糧和綠色食品有益於身心健康,延年益壽。還有一種理解則有點兒高度和深度,那就是通過這些食品喚起對雖然清貧、但相對廉潔廉政歲月的回憶。
是啊,在人們調侃“白米飯王八湯,孩子一個情人一幫”的時下,什麽時候能回到“紅米飯南瓜湯,老婆一個孩子一幫”的從前呢?
問好!
計劃五月份回國。趁現在手腳還利索多跑幾趟,到老了可就真的不想動了。
從罷了大哥那裏知道您五月又回去了,是真的嗎?很舍不得啊,心裏真的很敬重您這位長者,早點回來哦,趁您還年輕來星島曬太陽,老了就不想動了,哈哈哈。。。。
是草頭苜蓿!:)) 草頭看起來也很像金花菜,我這裏,現在遍地都是金花菜,碧綠碧綠的,會不會是同一種。 父母第一次來訪時,空閑時間,還去摘過。 四周圍鄰居見他們蹲在地上摘野菜,想來一定很好奇的。
斑魚幹燉五花肉,味道肯定沒說的。 我婆家人喜歡用墨魚幹燉五花或者排骨,或煲湯,也很棒的哦。
現在這個季節回去,正是吃河豚魚。清明節前河豚最肥最鮮。還有一種刀魚也是清明節前吃最美。價格可是不菲,600元人民幣/斤。
一過清明節,價格立馬跌到20元/斤。人們把河豚魚製成魚幹(俗稱斑魚幹),燉五花肉也是一道名菜。
另外你說的是菜頭還是草頭(學名苜蓿,類同三葉草),那菜春天吃最嫩,和銀魚做湯也是一道美味。
哈哈,您一寫吃,我就想起來前麵那篇拚死吃河豚。。。
都做了筆記啦,下次回去“返璞歸真”要派用場的啊!
這次在上海,表姐點了一桌我們小時候都喜歡的菜,印象最深的是菜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