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調也可重彈

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外麵的世界很無奈.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揣支毛筆漂四海.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是金子總會閃光

(2008-02-25 08:05:59) 下一個

                                                             是金子總會閃光

                                               ——記已故寫意大師李味青


        這是一個被紅塵湮沒、然而以其妙筆丹青熠熠生輝的人物。
        這是一個命運坎坷、曆經滄桑,然而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
        這是一個既像三百年前的石濤不為時人賞識,又像現代滄海遺珠的黃秋園、陳子莊一樣默默無聞的人物。
        這是一個傳承著中國畫壇先賢的血脈,又無怨無悔地將這一血脈綿延傳承、直至生命終結的人物。
        這是一個一生無緣加入中國美協,甚至省市美協,其藝術造詣卻使許多專業畫家難以望其項背的“民間畫家”。
        這是一個日耕不輟,終以柔毫磨凹古老青硯的癡人。
        這是一個飽受白眼,卻自強不息、自得其樂的奇人。
        這是一個洞達世事、豁達人生、通達境遇的強人。
        這是一個善於以苦為樂、化悲為喜的世間高人。
        他就是中國已故花鳥寫意大師李味青先生( 1909—1997 )。

        2002 年,江蘇省畫界於李味青先生逝世五周年之際,在南京太平天國曆史博物館為他隆重舉辦了第一屆《李味青先生遺作展》。
        2007年,在李味青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際,南京舉辦了《李味青先生藝術研討會》,與會人士對他的繪畫藝術予以高度評價,指出他是“繼八大山人之後屈指可數的寫意大師之一”。
       2008 年,江蘇省畫界將舉辦第二屆《李味青先生遺作展》,並到全國各地巡回展出。
       據《揚子報》報道,2009年在李味青先生誕辰100周年時,江蘇省書畫界將舉行隆重紀念活動,並出版《李味青花鳥精品集〉和《李味青文集》。
        李味青先生的作品在南京、江蘇,乃至整個南國引起了震動。國內的許多收藏家把目光聚焦到李味青的作品上,一位獨具慧眼、但不願披露姓名的收藏家已經以巨資一次收藏 200 餘幅李味青先生各個時期的作品。

        一個畫家何以能在他駕鶴西行之後贏得身後名,受到後人如此推崇,其作品引起中國收藏界的廣泛關注並成為收藏家競相追逐的熱點?
        戊子新春,筆者帶著這個問題在北京西山訪問了對李味青先生頗有研究的季春先生。
       “是金子總會閃光”,季春先生說著遞給我一本《寂寞鑄輝煌》。打開扉頁,一段文字跳入我的眼簾:“今天我們在重新審視李味青先生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長達半個世紀的萬千作品,猶如他在藝途中撒落的珍珠,串成了一條瑰麗無比的項鏈”。
        翻開李味青的藝事記錄,他並不是名不見經傳的人物,他曾擁有過輝煌:
        1944 年春天,在陪都重慶,正值而立之年的李味青就和著名山水畫家黃君璧先生舉辦聯展,在山城引起轟動。於佑任、郭沫若、張道藩,以及社會各界名流到場祝賀。這一年李味青編寫了《中國畫畫法》。
        1956 年春天,北京舉辦了第二屆全國美術大展,李味青的四幅花鳥畫被組委會選中參展。同年初秋,李味青參加了《全國第二屆美展入選者座談會》。
        1958 年春天,李味青在江蘇省美術館展出的三幅作品,引起了正在江蘇考察工作的前文化部副部長鄭振鐸的重視,並將李味青的十幅作品帶回北京,在他的大力舉薦下,經周恩來總理批準,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李味青花卉集》、由國際書店向海外發行。因需求量太大,前後 7 次再版。
        然而,正當他的藝術之花爛漫開放之際,他那剛正不阿的性格給他招來了麻煩。在那極左思潮盛行、大講階級鬥爭的年代,一個從舊中國過來的文人,是很容易在言談話語中被人抓住辮子的,他被解除了公職,丟掉了飯碗。從此他被湮沒在風雨鍾山下的滾滾紅塵之中,金陵古城,寂寞孤冷,野渡舟橫,蒼茫獨立,他的畫再也進不了藝術殿堂。但是他還是畫,在一張用三合板拚湊起來的畫桌上沒日沒夜地畫,因為南京城裏的百姓喜歡他的畫,據不完全統計,截至文革結束,他的畫流傳在民間數以萬計。
        “文革”結束以後,他的冤案得到了平反。改革開放的春風,煥發了他的藝術青春,老筆紛披,再展雄風,縱情揮毫,佳作迭出。 1982 年十月金秋,南京市美術家協會在清涼山崇正書院為李味青先生舉辦了個人畫展,精湛的畫藝征服了無數觀眾,時年已經 84 高齡的書畫藝術大師劉海粟老先生在學生的陪同下,先後三次觀看了畫展。
        盡管這是遲來的關愛,卻是對他藝術的肯定。
        輝煌——寂寞——輝煌,曆史為李味青先生作出了公正的結論,也為他的人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百聞不如一見”,季春先生說著向我展示了他珍藏的李味青先生的十幅冊頁和一組作品的照片。我審視著作品,其中多數是李味青先生走出人生低穀之後的心手雙暢之作。
        氣韻生動,骨法用筆 ,是李味青先生作品的最大特點。 李味青先生下筆 大氣磅礴,狂放恣肆,線條勁挺,爽利多姿,隨形寫神,剛柔並舉。筆墨厚重而純和,氣韻生動而高古 。 他把中國書畫藝術所蘊含的金石氣、人文氣、氣韻和意韻達到了高度統一。 這種大筆法具有化天地萬物、攝萬物之神的力量。李味青筆下的 蟲鳥魚蝦、藕荷果蔬,山水林木,青鬆古藤,蒼鷹巨石,小草雛雞,梅花牡丹,翠竹蘭草,寥寥幾筆,氣象萬千 。
  李味青用筆取得的高度成就,林散之先生有極高讚語: “ 我愛李君名大震,獨擎椽筆畫荷花。看他雨聚風馳處,寫出人間第一家。 ”
       同一時期的胡小石、蕭嫻等金陵名家對李味青先生都有極高評讚。胡小石評論: “ (李味青)用筆雄強,揮霍似趙悲翁(趙之謙)中歲之境。 ” 當時的北京中國畫院院長王雪濤,對李味青的筆墨功夫有著和胡小石先生相同的評價: “ 味青先生筆力雄強、筆法挺健,是我國不可多得的花鳥畫人才。”
        李味青的線條骨力驕健,硬朗厚勁,質量可與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黃賓虹等量齊觀。 由此他的畫樸茂沉雄,暢達清新,簡遠高古,氣韻生動,雄渾古樸,蒼潤厚重。讀他的作品,使人如品香茗,香氣四溢,如啖橄欖,回味無窮。

        寄情言誌,借景抒情,是李味青作品的又一特點。字為心畫,畫為心語。二十多年身處逆境之中的李味青先生並沒有屈從於命運,他用繪畫的語言表達了他與命運的抗爭,對生活的熱愛,對藝術的癡情。一幅“咬得菜根,百事可為”,表達了他忍辱負重,自強不息的心境。一幅“倒梅”表明了身處逆境之中的他依然像梅花一樣淩寒怒放。一幅題為“有望”的作品,以兩個萌發新芽的芋頭,表達了他對生活的熱望。他以荷立朝陽、花舞春風,表達了甘於寂寞,自得其樂的心態;以空穀幽蘭、雪中紅梅,表達了與鳴玉比潔、共梅蘭齊芳的心誌;以參天青鬆、百年老藤表達了青鬆襟抱,古藤情懷。由此他的作品不僅引起同代人的強烈共鳴,而且引發年輕一代對蹉跎歲月的深刻反思。如果說以油畫反思“文革”的是張曉剛,那麽以國畫鞭撻“文革”的就是李味青。

        斯人已乘黃鶴去,白雲千載思幽幽。 1997 年李味青先生駕鶴西去,著名畫家蕭平先生以“人真畫還真,藝高壽亦高”概括了他的一生。李味青先生雖然已作古人,然而他在華夏繪畫藝術長卷上留下了一筆濃墨重彩,更給後人留下了一筆極其寶貴的藝術財富和精神財富。從他眾多的作品中我們可以領悟:在博大的人生舞台上,即使處在“幕後”,一樣可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情,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演出威武雄壯的活劇。由此我想,李味青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魅力四射,被後人推崇,極具觀賞性和收藏價值,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此。一言以蔽之:
        精神可以流芳,藝術可以永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娓娓 回複 悄悄話 由此可見中國人才濟濟!隻可歎,我們國家在過去長久的年月中不識真材的事列太多了。
謝謝分享這位可敬老畫人的故事,要是老人家繪畫的複製照片就好了,網友也可一睹芳華。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