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調也可重彈

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外麵的世界很無奈.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揣支毛筆漂四海.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盡精刻微 唐韻出岫(多圖)

(2008-02-23 10:16:46) 下一個

                                                                    盡精刻微 唐韻出岫

                                                           ——青年畫家陳麗麗剪影

                                                                               一

        歲歲花開,今又花開。

        一年一度春風起,又是茶花盛開時。丁亥新春,郵遞員把一封來自北京的特快郵件送到我的手裏,打開一看,是兩本散發著油墨馨香的《麗麗水墨人物畫選》和三幅水墨大唐仕女畫,我的心裏一陣欣喜,眼前立即浮現出陳麗麗那張充滿陽光的笑臉,她成功了!

        初識陳麗麗,是在甲申金秋。是時我正在北京作《李鐸師生》出版前的審校和寫作《李鐸傳》,應軍旅書家趙勇先生相邀和一幫文人墨客到西山聚會。在議論風生的餐桌上,我看到一位年屆不惑的女士,朗朗的笑聲極富感染力。她的雍容大度和豁達豪爽,一看就是屬於朗月滿懷、春風在抱的人。

        回家的路上,趙勇先生給我介紹,此君姓陳名麗麗,人稱京都“畫苑朱貴”。之所以有此雅號,是因為她像梁山好漢朱貴一樣熱情接待五湖英雄,四海豪傑。京都形勝,風雲際會,書苑畫壇,名家薈萃。陳麗麗從小酷愛書畫藝術,二十多年的文化工作,使她結識了京都的許多名師大家。隨著改革開放的浩蕩春風,華夏書畫藝術爭奇鬥豔,神州各路新秀紛至遝來,或拜師學藝,或求學深造,或切磋交流。陳麗麗一一熱情接待,“畫苑朱貴”由此得名。

        兩天以後的又一次書畫家聚會上,我再次遇到了陳麗麗。席間,我說起美國有位朋友藏有禦賜九龍端硯以及董其昌、齊白石、王雪濤的墨寶,不知真偽,拍了照片托我帶回來請行家鑒別,但一時找不到鑒定的專家。話音剛落,隻聽陳麗麗說道:這事不難,可以請於沁老師看看。

        她說的於沁老師,就是譽滿神州的中國美術館收藏保管部主任,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理事、鑒定收藏委員會主任,中國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於沁先生。

        “那可是大家,能請到她嗎?”

        “明兒上午給你回話。”陳麗麗快人快語,說著要了我的電話和地址

         第二天上午,電話鈴響,傳來她朗朗的聲音:下午 2 點我和於沁老師上你家。

        言必行,行必果,這就是陳麗麗。

        未及幾時,《李鐸師生》出版,適逢李鐸先生 75 華誕。六十餘名弟子齊集政協禮堂為他祝壽,陳麗麗應邀出席。席間,我發現她沒有了往日的笑聲,顯然是有心事。果然我剛剛到家,電話鈴響,話筒裏傳來了她的聲音:江南先生,你是一個走南闖北、漂流四海的人,我想請教你,我今後的路該怎麽走?

        對一個還不特別熟悉的長者能坦言自己的苦惱,說明她對我的信任,這使我非常感動。麵對這種信任,我馬上回答:“路,就在你的腳下。你有 20 多年文化工作經驗,又有繪畫天賦,建議你重新拿起畫筆畫畫。”

        “我能行嗎?”

        “行!一定能行!大器晚成的例子有的是。”

        “沒有老師教我啊。”

        “怎麽沒有老師?遠在天邊,近在眼前。你就拜於沁先生為師!”

        “哎呀,那可使不得,於沁老師是名人名家,更是大忙人。我這一張白紙,不是給她添亂嘛。”

        陳麗麗的擔心有她的道理。於沁先生學養宏富,早年師從著名國畫大家應野平先生,後畢業於中央美院。擅長寫意山水,花鳥,長袖善舞,畫意雄強,尤以梅花名世。在國外多次舉辦畫展,深受美國、日本、俄羅斯、澳大利亞和東南亞華人華僑的喜愛,其代表作《一窗晴翠》、《無媚獨有骨》、《暗香》、《清風》、《三清圖》等被競相收藏。於沁先生長期任職於中國美術館收藏保管部,曾和啟功、徐邦達、謝稚柳、劉九庵等大師一起參與了對中國美術館部分古畫的鑒定確認,尤其難得的是國家領導人出訪時作為國禮贈送的字畫大多由她鑒定確認。三十年來於沁先生鑒定了數萬件古今名畫,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她見證了文革以後中國畫壇的變革和發展,親手經辦收藏了文革以後曆屆全國美展的優秀作品和名家名作。她接觸的都是中國畫壇的名師大家、時賢俊傑,曾有許多畫壇新秀慕名要求投師門下,於沁都沒有接納,她陳麗麗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於沁先生會收為入室弟子麽?

        其實,陳麗麗的擔心是多餘的。於沁先生古道熱腸,素有“畫壇伯樂”之稱,扶持新秀,發掘人才是她一貫的風格,當今中國畫壇的許多名家曾得益於她的指引和提攜。

        數天後,在於沁先生的《沁心齋》裏,陳麗麗紅著臉,像小學生一樣怯生生地把自己的一卷習作輕輕放到於沁先生的案頭,表達了拜師學藝的真誠願望。

                                                                            二

        卻說陳麗麗在拜師之前,著實作了一番認真地思考。步人後塵,拾人牙慧,這不是她的個性。獨辟蹊徑,銳意創新,才是她的追求。

        創新是推動一切藝術的動力,任何藝術的生命力存在於永不停息的超越和變化之中,墨守成規、因循守舊隻會使藝術萎縮和窒息。中國的書畫藝術博大精深,深厚的曆史積澱為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藝術寶藏。但是繼承本身並不意味著創新,放眼當今畫壇,有些畫家總在一個台階上原地踏步,就是沒有創新,而隻是停留在簡單的複製和模仿之中。

        放膽文章拚命酒,詩歌切忌隨人後。作詩如此,作畫亦然。陳麗麗的可貴之處就在於突破傳統,大膽創新,她從一開始就把目光鎖定在大唐仕女畫上,她要用新的藝術形式展現大唐麗人的風采,這無疑是對前人的大膽挑戰。

        熟悉中國繪畫史的人都知道,唐代的工筆仕女畫在中國繪畫藝術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把自秦漢、魏晉、南北朝以來的仕女畫發展成為獨立的畫種,集中而又完美地體現了“六法論”的美學思想,在女性的外表美和內在美的內容形式統一上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是繪畫本體意識走向成熟的階段性標誌,是確立中華民族繪畫典範性的重要裏程碑。張萱的《搗練圖》,周昉的《揮扇仕女圖》、《簪花仕女圖》,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女史箴圖》,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以及周立本的《曆代帝王圖》等作品,盡精刻微,大氣磅礴,天衣飛動,滿壁生輝,是唐代仕女畫的傑出典範,對自唐以降的宋、元、明、清曆朝曆代,乃至今天產生了極其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

        可以說我們的前人在仕女畫上的苦心孤詣和精益求精,給後人留下的發展空間已經微乎其微,要想突破、創新,談何容易。麵對前人的經典,陳麗麗苦苦思索。當她的目光停留在謝赫的“六法論”上時,其中的“骨法用筆是也”一句使她的眼睛一亮:傳統的大唐仕女畫都是工筆骨法,我能不能用大寫意沒骨法表現呢?大膽的設想使她立即付之實踐,幾個沒骨大唐仕女的雛形落到了宣紙上。

        卻說陳麗麗站在於沁先生麵前,心裏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手心裏捏著一把汗,於沁老師能認同她的習作嗎?

        於沁的目光落到陳麗麗的習作上,頓覺眼前一亮,心裏一陣驚喜:沒骨水墨大唐仕女畫!這在時下的中國畫壇是個創新,無疑是對傳統的突破。

        “這是你畫的嗎?”於沁先生不無驚訝地問道。

        “是的。”陳麗麗紅著臉,有點難為情地回答。

        在陳麗麗稚嫩的習作上,於沁先生看到了她的靈氣、悟性、膽識和聰慧。

        後麵的事無需細說,陳麗麗成了於沁先生唯一的入室弟子。

        於沁先生治學嚴謹,藝術上追求完美,對這位唯一的弟子極為嚴格。她要求陳麗麗作畫必先做人,不斷加強文學藝術修養,認真閱讀古今中外名畫,研讀各種流派風格,了解中外畫壇時風時韻。她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一絲不苟地批閱陳麗麗的作業,精心加以修正和導航。

        在於沁先生循循善誘的教誨下,蘊藏在陳麗麗胸中二十多年的美術源泉得到了迅速的開發,像涓涓細流匯入江湖河海,卷起了朵朵浪花。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使她不斷地進取探索,汲前人之精華,集時賢之風采,淘金采玉,取精用弘。經過不懈地硯犁筆耕,終於破繭而出,羽化成蝶。

        06 年春夏之交,於沁先生出差舊金山順便來到洛杉磯,她欣喜地告訴我陳麗麗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並給我展示了陳麗麗的作品。但見畫上的大唐麗人清純脫俗,遒麗天成,婀娜多姿,楚楚動人。發髻身軀,意筆寫成,點唇畫睛,輕描淡寫。臉廓留白,得意忘形。不開臉卻雍容富貴,不勾線卻形神兼備。在墨色的運用上,取以大唐三彩的高雅色調壓住墨色,造成對比;在形式語言上以寫意概括形象,簡潔明快;不著筆墨的空間,給讀者留下了自由馳騁的天地,生發豐富的聯想。

        在於沁先生的微笑中,我看到了她作為老師的欣慰,在她深邃的目光裏,我更看到了她對弟子的殷殷厚望。

        字為心畫,畫為心語。剛剛揚帆起航的陳麗麗知道,優秀的作品來源於作者對社會人生的獨到理解和檢閱,對生活真諦的深刻洞察和透視,對世事萬象的冷峻思考和辨析,對現實生活各個層麵的熟悉和了解。她以女性的視角和審美去感悟社會人生,並把這種感悟沉澱於硯底,熔鑄於筆端。借古人表達她對人生的體驗,抒發她內心的感受。由此她筆下的大唐麗人清新亮麗,質樸無華,或豐滿健碩,或神采飛揚,或典雅華貴,或秀眉微蹙,或回眸一笑,或低頭沉思,蘊千般意象,展萬種風情。在這眾多的人物身上,我們能夠清晰地聞到作者的脈動和足音,看到了作者善良的心地:對弱者的關愛和同情,對朋友的真誠和包容,對親人的摯愛和牽掛。我想她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原因蓋出於此。

        06 年底從北京傳來她的消息,她的作品參加了中國華僑發展基金會舉辦的中國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書畫展,出版了《麗麗水墨人物畫選》,緊接著又舉辦了“於沁陳寒峰陳麗麗水墨畫聯展”,並出版了三人畫集。陳麗麗的作品引起了海內外畫壇行家的關注,得到了著名美術評論家劉曦林、趙力忠先生的高度評價;被廣大讀者譽為創造美麗的人。許多作品被美術機構和海內外各界人士收藏,國內多家新聞媒體和海內外的文學藝術網站競相作了報道和評述。

        再說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洛杉磯,有位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就是享譽中美兩國和海峽兩岸的海外華人第一收藏家冠宇先生。這位積有 50 多年鑒賞經驗、眼光極為挑剔的大收藏家,看了於沁陳麗麗師徒倆人的作品後大為欣賞,讚揚於沁先生的梅花“一枝獨秀,香滿人間。”讚揚陳麗麗的水墨大唐麗人“盡精刻微,唐韻出岫。”欣然收藏於沁陳麗麗作品各一幅。

        名師出高徒!冠宇先生如是評說。

                                                                            三

        丁亥歲尾,在我飛回北京的第三天,剛從外地送別老母回來還沒抖落一身風塵的陳麗麗邀我去她的畫室《乾珍軒》。明亮的三居室窗明幾淨,窗台上的文竹、吊蘭碧綠青蔥,生機盎然;客廳裏高大的博古架上陳列著各種奇彩異石,陶罐瓦缶,木雕竹刻;兩個碩大的書櫃裏放滿了古今中外名人名家的畫集字帖;牆上懸掛著出自她自己手筆的《大唐風韻》,覆蓋畫案的氈墊上布滿了斑斑墨跡。所有這些顯示了主人的嚴謹、修養、品位和勤奮。

        三年未見的陳麗麗依然是滿懷春風,一臉陽光。她一一給我展示了學生時代的塗鴉,學畫初期的習作和近年來的幾十幅作品。這使我看到了她童年時代的天真,少年時代的爛漫,青年時代的夢幻,人到中年的成熟。

        父親是山,母親是水。陳麗麗深愛養育她成長的父親母親,經過戰爭洗禮的父親賦予了她的堅強、毅力和膽識,出生西子湖畔的母親賦予了她的美麗、靈氣和聰慧。一幅《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新作,寄托著她對剛剛西行的母親的緬懷和追憶。

        在說到自己的成功時,陳麗麗對導師充滿了感恩。她說:是於沁老師在她徘徊於人生十字路口的關鍵時刻點燃了她心中的希望之火,沒有恩師的精心指導,嚴格要求,鼓勵鞭策,就沒有她今天的成績。於沁老師更是一位可敬可愛的大姐,循循善誘的鼓勵,推心置腹的交流,無微不至的關愛,使她排除了一切困擾,潛身藝術的海洋。

        立身不被浮名累,處世惟求本色真。放在案頭的讀書筆記和一遝厚厚的畫稿告訴我,嶄露頭角的陳麗麗並沒有陶醉於已有的成績。她說,這是一個改革開放的時代,鼓勵銳意創新的時代。特別是在中國和世界接軌以後,藝術的開放性和兼容性日益凸現。我既不讚成把繼承傳統固守為簡單地“重複和模仿”,更不讚成否定傳統去全盤西化。我認為,唯有繼承、借鑒、弘揚、發展、創新,才能使國畫藝術釋放出永久的光輝。路漫漫其修遠兮,在藝術的道路上自己剛剛起步,今後的道路還很長很長,我將不斷地上下求索,不斷地進取,以更多新美的作品奉獻給廣大讀者。

        陳麗麗說得沒有錯。

        這是一個價值多元化的時代,隨著國門的洞開,西方的各種文藝思潮紛紛登陸。而市場經濟的日益深化,書畫作品也已經走出文人墨客的書齋畫室進入市場。在這眾多的藝術理念和物質利益麵前,每一個畫家都會作出自己的選擇,或銳意進取,不斷創新,使華夏藝術的旗幟獵獵飛揚。或隨波逐流,追風趕潮,掉進世俗的陷阱。筆者認為遊離大眾的作品可以曇花一現,但絕對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而沾滿銅臭的作品隻會降低畫家的人品和畫品。世界的多元化和多色彩為藝術發展的多樣化、個性化提供了一個無限廣闊的空間,繪畫是畫家的創造性勞動,充分張揚個性和展現自家風貌,應該是畫家追求的最高藝術境界。但是當今畫壇上太多的雷同、重複和模仿,使讀者產生審美疲勞的同時,感到了繪畫語言的單調和貧乏。可喜的是陳麗麗勇於探索,不斷進取,在墨與彩的交織中,展示出傳統的神韻和現代的光芒。

        訪談進行了兩個多小時,窗外已是萬家燈火。在我的要求下,陳麗麗鋪開宣紙,飽蘸濃墨,盡情揮灑。須臾間,兩個大唐麗人躍然紙上。在舞動的毛筆下,她的生命之花,藝術之花爛漫開放,在點線麵的交織中,她的生命之歌,創造之歌轟然奏響。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前人。望著風華正茂,鋒頭勁健的陳麗麗,我深信:以她的才情和執著,在不久的將來,必將秀立於中國萬象畫界。 
 
       (本文為即將出版的《陳麗麗畫集》跋)







Click for Full Size View 


Click for Full Size View 









 





Click for Full Size View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娓娓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介紹。
第一次觀賞陳麗麗的畫。
海上無名 回複 悄悄話 沒骨人物畫並非現代人的創造,古已有之,宋代梁楷首創用沒骨大寫意作水墨人物,清代任伯年也用此法畫人物,高古脫俗,開一代畫風。“沒骨”看似渾然一體的塊麵,實則是線的擴大,以求筆中墨韻之變化。清代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曰:“墨法,濃淡精神,變化飛動而已。”中國水墨的妙處往往就在於這種變化飛動、出人意表的偶然之美。當代著名畫家彭先誠的沒骨人物畫所表現的便是這樣一種多變而深空前莫測的境界,於若即若離中傳達出奧妙的天葉變幻之意。多年來,他配心於沒骨法的研究,沒有畫稿,沒有一定的創作程式,創作中一切皆隨墨與色的滲化而行,成為他毫無章法步驟的創作方法。恰恰是這樣的一種隨遇而安、隨機而變的創作方式,形成了他的錯綜複雜、偶然天成的墨像,傳達出畫家獨特而莫可名狀的審美期待。
海上無名 回複 悄悄話 “沒骨圖”是中國畫的一種體裁。沒骨畫法是中國畫技法的一個組成部分。“沒骨圖”這個名稱,最早見於北宋郭若虛所著《圖畫見聞誌》。書中記載,徐崇嗣有一幅花卉作品,中有芍藥五本,其畫皆無筆墨,惟用五彩布成,畫旁題“翰林待詔臣黃居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畫沒骨圖”。與郭若虛同時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徐崇嗣“乃效諸黃之格,更不用筆墨,直以彩色圖之,謂之沒骨圖”。稍後,文學家蘇轍也在《欒城集》中提到徐崇嗣的畫“以五色染就,不見筆跡,謂之沒骨”。由此可見,“沒骨圖”就是不用墨線勾勒,直接用色點、色線和暈染去塑造畫麵形象。根據記載,沒骨畫法在徐崇嗣之前早就有了,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張僧繇。張僧繇在建康一乘寺用朱及青綠畫凹凸花,傳其作《觀碑圖》亦俱用色彩畫成,故曆來被視為沒骨法的開創者。宋人樓觀在一幅山水畫題識中說:“梁天監中張僧繇每於縑素上不用筆墨獨以青綠重色圖成峰嵐泉石謂之抹(沒)骨法,馳譽一時,後唯楊 學之,能得其秘”。唐代畫家楊 的作品也已失傳,我們可以從明董其昌的《仿唐楊 峒關蒲雪圖》想見其麵貌。宋代既有像《雪山行騎圖》這樣的沒骨山水,也有以徐崇嗣、趙昌為代表的沒骨花卉。徐崇嗣的畫,一方麵繼承了徐熙的用筆方法,一方麵吸取了黃氏父子的用色技巧,但他的畫也僅見於記載。我們現在能見到的是傳為模仿徐崇嗣沒骨法的北宋花鳥畫家趙昌的《杏花圖》。到了明代,沒骨畫技法有了新的發展,從接近雙勾填彩的渲染畫法發展為放筆點染的畫法。花鳥畫家孫隆的《花鳥草蟲圖冊》,郭詡的《青蛙草蝶圖》十分講究用色的幹濕濃淡,水色交融,色彩有冷暖變化,形象生動,用筆揮灑自如,是沒骨畫技法臻於成熟的標誌。清代畫家惲壽平、高其佩、李、羅聘、虛穀、居廉、任伯年、吳昌碩都有沒骨花卉作品。齊白石以及現代許多花鳥畫家也都用沒骨法作畫。而沒骨山水,自唐代以來的一千多年間流傳甚少,我們尚能見到的有明董其昌的《仿唐楊 峒關蒲雪圖》,藍瑛的《白雲紅樹圖》,清查士標的《張僧繇沒骨法》冊頁,惲壽平的《春山暖翠》,王時敏的《青溪泛艇》,王 的《柳岸曉風》,王原祁的《青山白雲》,張賜寧的《清溪放牧》,王宸的《秋山紅樹》等。現代畫家也有以沒骨法作山水人物的,但難以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
從曆代關於沒骨畫的論述及流傳的作品可以看出,沒骨畫最根本的特點是“直以彩色圖之”。宋郭若虛在論述沒骨畫時曾說徐崇嗣的畫“無筆墨骨氣”,趙昌的畫“筆氣羸懦”,可見當時的沒骨圖確有重渲染、尚傅彩、輕用筆的情況,但從明董其昌以來的沒骨畫看,崇尚用筆與水墨並無二致。許多沒骨畫上均題“仿張僧繇沒骨法”而張僧繇的畫被李嗣真評為“骨氣奇偉”,可見也是十分講究用筆的。
沒骨畫是中國畫發展過程中的一股涓涓細流,時至今日,應該得到更大的發展,與水墨、工筆重彩並列成為中國畫的三大表現技法體係之一。
今日的沒骨畫應該在傳統的基礎上高舉“講究筆色”的旗幟,以色代墨,在保持對筆墨的審美要求的同時,進一步擴大容量,增強表現力。水墨畫講究筆墨的幹濕、焦濃重淡清的變化,沒骨畫在用筆用色保持這些要求的同時還應具有色彩的冷暖和純度的變化,每幅畫具有不同的色調。講究畫麵的色調,是中國畫迫切需要重視解決的問題。沒骨畫由於不以墨色為基調,所以它更易於拉開每幅畫色調的距離,形成具有鮮明
個性的色調。
有誌於沒骨畫的作者,首先應具有中國畫的傳統功力,同時也應具備色彩的科學知識,學一點西方繪畫(油畫、水彩)技法,在繼承、交融中發展。沒骨畫既然是中國畫的一部分,因此它必須保持中國畫的鮮明特色,同時,由於中西繪畫的交融具有比過去任何時代更有利的條件,因而它必將呈現出與傳統沒骨畫不同的麵貌。沒骨畫這個古老的畫種必將煥發出誘人的青春。
閣老 回複 悄悄話 杜馬你好。
這次回京參加了許多書畫家之間的聚會,但沒有參加任何文化活動。所以有點對不起你們。
DUMARTINI 回複 悄悄話 麗麗的畫還真是自成風格呢!看美人累的。。
閣老在國內肯定見識了很多文化活動。寫點兒觀感吧讓俺們解解渴。
問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