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調也可重彈

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外麵的世界很無奈.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揣支毛筆漂四海.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代宗師吳昌碩(zt)

(2007-11-05 09:10:05) 下一個
        在中國近現代書畫史上,吳昌碩無疑是開創“大寫意”一代先河的國畫大師。
        吳昌碩(1844-1927) 浙江孝豐縣人,吳昌碩故居在今樟吳村中心,係200多年前磚瓦結構房屋,朝向西南,其中“溪地靜室”是他讀書、作畫、篆刻之處。故居陳列吳昌碩青少年時期的係列文物真跡。
        吳昌碩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號缶盧、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石尊者等。同治四年(1865)吳昌碩中秀才,曾任江蘇省安東縣(今漣水縣)知縣,僅一月即去,自刻“一月安東令”印記之。
        31歲以後,移居蘇州,來往於江浙之間,閱曆代大量金石碑版、璽印、字畫,眼界大開。後定居上海,廣收博取,詩、書、畫、印並進;晚年風格突出,篆刻、書法、繪畫三藝精絕,聲名大振,公推藝壇泰鬥,成為“後海派”藝術的開山代表、近代中國藝壇承前啟後的一代巨匠。
       書法中篆書最為著名,所臨石鼓文,參以兩周金文及秦代石刻,融合篆刻用筆。筆法凝煉遒勁,貌拙氣酣,極富金石氣息。
        他的篆刻是從“浙派”入手,後專攻漢印,也受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等人的影響。成為一代宗師。他的畫大起大落,善於留白,或對角欹斜,氣象崢嶸,構圖塊麵體積感極強。他的篆書個性極強,印中的字饒有筆意,刀融於筆。所以他的篆刻常常表現出雄而媚、拙而樸、醜而美、古而今、變而正的特點。篆刻方麵吳昌碩上取鼎彝,下挹秦漢,創造性地以“出鋒鈍角”的刻刀,將錢鬆、吳攘之切、衝兩種刀法相結合治印。所以他的篆刻作品,能在秀麗處顯蒼勁,流暢處見厚樸,往往在不經意中見功力。 
        1913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吳昌碩被推為首任社長,藝名益揚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有《缶盧集》、《缶盧詩存》、《缶盧印存》及書畫集多種刊行。
        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響最大,由於他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他自己說:“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他常常用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老辣,力透紙背,縱橫恣肆,氣勢雄強,布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的格局,或作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似趙之謙,喜用濃麗對比的顏色,尤善用西洋紅,色澤強烈鮮豔。名重當時的畫家任伯年對吳昌碩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畫拍案叫絕,並預言其必將成為畫壇的中流砥柱。吳昌碩作畫用“草篆書”以書法入畫;線條功力異常深厚。雖然從狀物繪形的角度看其線條的質感似乎不夠豐富、切實,但恰恰是舍棄了形的羈絆,吳昌碩的繪畫才步入了“意”的廳堂,從而形成了影響近現代中國畫壇的直抒胸襟,酣暢淋漓的“大寫意” 表現形式。
        吳昌碩身材不高,麵頰豐盈,細目,疏髯。年過七十而鬢發不白,看去不過四五十歲的樣子。這是他勤於勞作的結果。他每天早起,梳洗過後,就麵對書桌,默坐靜思約一刻鍾,把當天的工作程序安排好,然後再進早餐,有時興致來了,不及進餐即開始工作。他在作畫之前,先要構思。有時端坐,有時閑步,往往要過很長時間。及至醞釀到一定程度,整幅畫麵的形象在心中湧現,靈感隨即勃發,於是凝神靜氣舉筆潑墨,一氣嗬成,看去似乎毫不費力。等到大體告成之後,對局部的收拾,卻又十分沉著仔細,慘淡經營,煞費苦心。常見他凝視沉思,筆頭顫動,躍躍欲試,但很久不著一筆。他曾說過:“奔放處要不離法度,神微處要照顧到氣魄。”一幅畫作好之後,就張掛在牆壁上反複觀賞,並請友人品評。大家提出意見,他就虛心聽取,經過考慮之後,再著手修改,直到滿意,才肯題款、鈐印。萬一畫得不大滿意,他就斷然棄置,毫不顧惜。
        在近現代中國書畫史上,一代宗師吳昌碩的光芒無疑是最為耀眼的,他的藝術影響到他以後的二、三代人,眾多現代繪畫大師或出自他的門下,或受他的藝術影響,如近代海派諸家、北京畫派的陳師曾、齊白石等,現代最具實力的幾大家傅抱石、李可染、黃賓虹等無不源自於吳昌碩,吳昌碩是晚清著名畫家,書法家、篆刻家,為“後海派”中的代表。
        吳昌碩的藝術貴於創造,他以書法入畫,藝術上別辟蹊徑,甚至齊白石曾說:“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指徐渭、朱耷和吳昌碩)門下轉輪來。”吳昌碩的藝術不僅使中國藝術大師獲益不淺,而且也讓東洋日本藝術家頂禮膜拜。日本著名篆刻家河井荃廬曾向吳昌碩請教多年,並向日本篆刻界介紹,產生極大的影響。日本人稱讚吳昌碩為唐代之後的第一人,他30歲時求教於名重當時的畫家任伯年,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畫,任伯年拍案叫絕,並預言吳昌碩必將成為畫壇的中流砥柱。日本書畫界對吳昌碩極為推崇,專門鑄造吳昌碩半身銅像,贈西泠印社陳列。
        1917年,吳昌碩的繼配施氏夫人在上海去世。吳昌碩委托他一位姓陳的朋友從簡辦理喪事。除幾位同道摯友和施氏的親朋好友前來吊唁,吃了一頓豆腐飯,就命兒子扶施氏靈柩返回故鄉,葬於安吉縣鄣吳村附近的鳳麟山上。喪事過後,那位姓陳的朋友交給吳昌碩一份奠儀單。吳昌碩接過一看,不覺驚得:“我不是說過一律謝絕嗎?怎麽還有這些奠儀?”再一看,奠儀中有一元、二元,也有七、八元,十多元的。送禮的大都是親戚、摯友,還有一些左鄰右舍,卻沒有過去曾向他要過書畫的達官權貴的名字。
       
世態炎涼,人情冷暖。這些,吳昌碩早在逃難江淮皖鄂,流落蘇州街頭,幕遊揚州鹽運署,受任一月安東(今江蘇連水)縣令中已經飽受。為了感謝親朋摯友的吊唁和饋送的奠儀,照當時的做法,應當去書店買來“謝唁帖”,填上名字,按奠儀單每人一張作為回謝。但是,吳昌碩卻拿來宣紙,親筆用工楷書寫謝唁,然後一一送上門去。接到“謝唁帖”的,個個喜不自禁,互相傳誦。因為吳昌碩的書法,特別是他的工楷,在當時已是難得的珍寶。那些達官權貴深悔自己沒有在施氏夫人的治喪中送上一份“奠儀”,有的甚至想補送。一天,那位姓陳的朋友跑來對他說:“昌碩兄,喪事辦完。但仍有幾個人還要送奠儀,你看如何處置?”吳昌碩笑著說:“你去對他們說,這次不必事後補送了,就等以後我死了一起送吧!”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閣老 回複 悄悄話 蘇門老鄉,請看下篇《世紀書法老人祝嘉〉。

謝謝杜馬!!!
DUMARTINI 回複 悄悄話 一激動,照片連接又忘了: 哈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710&postID=35371

DUMARTINI 回複 悄悄話 是曾孫女..漏一個字差好多歲月..:)
DUMARTINI 回複 悄悄話 閣老,吳昌碩的後代現在上海.其孫女是我初中同班,因同鄉的緣故媽媽很喜歡她,請看此照----
第一排中間(左五)那位眼鏡MM..寫得一手好文呢

吳昌碩祖孫三代辦畫展

來源:新聞晚報??詹皓報道


捐獻助人是這家的傳統

  《吳昌碩、吳東邁、吳長鄴三代書畫展》本月29日至10月1日在上海中國畫院舉辦,吳昌碩先生作為百年來“海上畫派”的一麵旗幟,不但詩書印畫精絕,更把非凡的愛國崇藝情懷傳給了後人。

  記者從吳家第四代的程良先生、吳有斐女士處了解到,吳昌碩先生畫品深湛,更有強烈的愛國情懷。1921年,餘姚出土一塊被譽為“浙東第一碑”的東漢石碑,因為收藏家想出讓,眼看著要被日本人買走了,時任西冷印社社長的吳昌碩先生帶頭賣藝,振臂一呼,畫家們紛紛加入義賣,籌得8000元大洋,終於把國寶留在了國內。而吳昌碩先生曾自詡,“我希望自己像所畫的達摩一樣,救世興業。”

  吳昌碩的兒子吳東邁先生,是建國後首批上海文史館館員,素來低調的為人,同他變“家藏”為“國藏”的壯舉相映成趣。今年是吳東邁先生誕辰120周年,也是吳昌碩紀念館在浦東新區落成10周年,而國內每一處吳昌碩紀念館裏,都少不了吳家的無私捐贈。

  吳家後人記得,當年吳東邁先生住在南昌路,每每有人寫信來求畫,吳先生都要畫完之後,再用雙掛號信連同人家奉上的潤筆費一同寄回。為了把家藏珍貴圖書分贈全國各地圖書館,當時年少的程良和吳有斐幫著吳東邁、吳長鄴先生,用自行車把圖書推到思南路郵局寄出,所以郵局工作人員同他們十分熟識。

  對於求畫者,不管是剃頭師傅還是登三輪的,隻要有所求,吳東邁先生都一一滿足,弄堂裏有人家境貧寒,吳東邁先生要麽直接資助,要麽提筆給校長寫信要求減免學費。吳東邁先生臨終前,特別囑咐兒子吳長鄴再把家中藏畫捐出。父子一條心,在他們的捐贈下,西冷印社、安吉、超山和上海浦東的吳昌碩紀念館都相繼成立,將“缶廬畫風”播撒到更多人的心田。在欣賞海派大家的畫品絕藝之時,也讓人們感受到吳家代代相傳的無私的人格魅力。


上麵提及的人名及南昌路..思南路郵局等..都太熟悉了.
蘇鄉門地 回複 悄悄話 書法,作畫,篆刻,三位一體,不分家.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