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中國的書苑畫壇上,不乏許多優秀的書畫組合。由《沁心齋》主人於沁先生,《雲鬆閣》主人陳寒峰先生和《乾珍齋》主人陳麗麗女士組成的“三套車”,便是其中備受矚目的一個。
對繪畫藝術的共同追求,使他們結合在一起,合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多次成功地舉辦了畫展,作品被多家博物館收藏,成為中國畫壇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引起了海內外專業人士和廣大讀者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讚譽。
前中國美術館副研究館員、現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理事、中國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於沁先生,是著名山水畫家應野平先生的高足,擅長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尤以梅花秀立於萬象畫壇。
梅花,以其玉潔冰清、獨步早春的高貴氣質,以千枝虯雋、萬蕊綻顏的綽約豐姿,深受人們的讚美和鍾愛;更以其倔強崢嶸,傲霜鬥雪,清逸幽雅的品格,成為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寄情言誌的象征。林逋的 “ 疏影橫枝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 ,陸遊的 “ 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 ” ,王冕的“不要人誇顏色好,隻留清氣滿乾坤”,“千年萬年老梅樹,三花五花無限春”,生動地刻畫了梅花的高雅聖潔、疏枝遒勁、清氣襲人的性格特征,成為詠梅的千古華章。
明代著名書畫家陳繼儒曰:“寫梅取骨、寫蘭取姿、寫竹直以氣勝”。當代畫梅大師於希寧先生在《論畫梅》中將梅花精神氣質概括為:“骨氣” 、“生氣”和“清氣”。
於沁先生畫梅取梅之風骨,“梅取得其清”是她追求的境界。她筆下的梅花,千姿百態。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把西畫透視、明暗、空間、質感等表現融於筆墨趣味中,追求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形成鮮明生動、雅俗共賞的藝術風格。於沁先生作畫筆墨酣暢、大氣磅礴﹑一氣嗬成。畫梅追求橫﹑斜、疏、瘦的特點,老幹、新技縱橫交織、構圖取勢巧妙、令人耳目一新、大有妙趣天成之美意。
於沁先生認為 “ 梅以取勢為首 ” ,她筆下的梅花尤其注重形態和姿勢。形態有俯、仰、側、臥、依、盼,姿勢有直立、曲屈、歪斜、盤垣。老幹蒼勁嶙峋,枝條虯曲清臒,給人一種飽經滄桑,威武不屈的剛柔之美。古人雲:“得氣勢則生,失氣勢則滯”,於沁先生的梅花則達到了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品讀她的梅花,猶如徜徉梅林,浸身香海。枝幹穿插,有著音樂般的節奏和韻律。筆墨線條的運用給人以力量之美感。花的形態仰俯開謝、含笑將殘,色彩白似瑞雪,綠如碧玉,紅梅沉著之豔,將讀者引入“著意尋香不肯香,香在無尋處 ” 的勝境。
來自福建的陳寒峰先生,以水墨山水名世。其作品或大氣磅礴,攝人心魄;或壁立千仞,巍然屹立;或崩崖截鐵,臥鼎懸冰;或層巒疊嶂,千峰競秀;或飛瀑奔流,萬木崢嶸;蘊泰山之雄奇,華山之峻俏,黃山之靈秀,衡山之挺拔,給人於千般意象,萬種風情。
陳寒峰先生主張“境由心生,造化為師”, 多年來他縱情於自然,寄情於山水。登岱嶽,攀黃山,訪峨嵋,探武夷,遊五台,走長白,“搜盡天下奇峰打草稿”。 他把前人之精華,時賢之風采,沉澱於硯底,熔鑄於筆端。展山之精神,現水之靈性。自成風骨,雄強一路。用筆老辣而無霸悍之氣,五彩分明卻具混沌之象,敷彩淡雅仍有厚重之感。他的畫作內涵遠比畫麵的表達寬博,意境遠比畫麵的景象深邃。讀他的畫,如品香茗,回味無窮。
青年畫家陳麗麗則是近兩年來升起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新星。陳麗麗以水墨人物畫見長,作品以仕女題材居首。其筆下的盛裝仕女清純脫俗,遒麗天成,楚楚動人,婀娜多姿。發髻身軀,意筆寫成,點唇畫睛,輕描淡寫。臉廓留白,“得意忘形”。不開臉卻雍容華貴,不勾線卻神情畢現。在墨和色的運用上,她匠心獨運,取以大唐三彩的高雅色調壓住墨色,造成對比;在形式語言上以寫意概括形象,簡潔明快。
令人讚歎的是陳麗麗屬於半路出家,數年前才投師於沁先生門下專攻水墨丹青。她雖然沒有上過專門的美術院校,然而二十多年的文化工作,使她結識了書苑畫壇的五湖俊傑,四海墨客,耳濡目染,心悟手追,積學儲寶,厚積薄發。在於沁先生的指導下,蘊藏於胸中的美源,得到迅速的開發,經過艱苦的硯耕筆犁,終於破繭而出,羽化成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脫穎而出的陳麗麗已經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畫壇行家的注目,並寄予殷殷厚望。
本畫集是他們三人的精品組合,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朗月滿懷,春風在抱,梅花作骨,秋水為神”的情懷,看到他們“與鳴玉比潔,共梅蘭齊芳”的心誌。從他們的筆墨意趣中,我們更可以看到這三位中青年畫家具有巨大的藝術潛力、張力和變數。因此我們可以預見,以他們的才情,一定會有更多的精品佳作麵世,給五彩繽紛的中國畫壇再添一縷春色。
江南 2007 年 4 月 8 日於洛杉磯《菊廬》
(本文為《於沁、寒峰、麗麗三人畫集》序)
謝謝閣老的介紹。
題妙,序更佳。 等不及了,請速展“三套車”的梅蘭竹菊!
謝謝閣老!
他的高足一定繼承了老師的好東西。謝謝介紹。
畫集的〈序〉。光看標題,就已經是詩情畫意了:梅韻沁香 寒峰俏
麗 。不僅題搭文意,而且還巧妙地運用了三個畫家的名字(於沁,
陳寒峰和陳麗麗:女)。令人稱讚叫絕!
再經讀過文章,書畫愛好者和“三套車”的粉絲們,怎麽可能不更
加崇敬愛戴這三位畫家,又怎麽可能不更加欣賞和誇讚他們的作
品,又怎麽可能不更加中意他們的畫集呢?。。。。。。
一經閣老文章的描寫和渲染,人們再議論起“三套車”,無論是畫
家,還是他們的作品,方方麵麵,都絕對要再多加一個“更”字
了!
這篇〈序〉所起到的作用和效果該如何衡量?!
感謝閣老給我們介紹了“三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