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30)
2010 (4)
2011 (4)
2014 (1)
在我的故鄉,幾乎每家每戶的宅院裏都有臘梅。
喜歡臘梅,是受母親的影響。
母親愛臘梅,春節前夕,院裏的臘梅樹結滿了花蕾,她剪下幾支,插在瓦罐裏,喂以一瓢清水,放在灶頭上。這是因為生火做飯,灶頭暖和容易催開臘梅。清楚地記得,童年時代的春節,我家的堂屋裏擺著一盆水仙,一罐臘梅。水仙的芬芳和臘梅的淡雅交織在一起,相映生輝,滿屋春意,,滿室飄香。
母親愛梅,即使在養花被斥為小資情調、玩物喪誌的歲月,她都不曾放棄對臘梅的喜愛。這種愛好一直保持到她人生的終點。去年冬天臨走時,正是臘梅即將開放的時節,她帶著幾枝臘梅走了,永遠地走了。
母親是個文盲,她並不知道“遙看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的詩情,也並不理解“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的畫意和“隻有香如故”、“蓄芳待來年”的意境。我猜想,母親愛梅花,自有她獨到的視角和自己的理解,而這種理解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
從母親的愛梅我獲得一個啟示:愛一個人,隻要用心去愛就已足夠,用語言表達反而顯得蒼白無力。
附:詠梅三首(贈友人)
梅標清骨花中魁,蘭挺幽芳緊相隨。
歲寒方知心高潔,蓄芳來年綻春蕾。
踏雪梅園去訪梅,樹樹梅花吐芳菲。
馨香一瓣盈滿袖,流連忘返不思歸。
高高嶺上一樹梅,燦爛芬芳令人醉。
待到桃紅柳綠時,化作春江一泓水。
詠梅三首你要是喜歡,可以送你。
此詩的由來有段故事。從小仰慕梅蘭芳大師的京劇藝術,新千禧之年,梅蘭芳大師之子梅葆玖先生赴俄羅斯巡回演出,時在莫斯科常駐的我參與接待並由此結為忘年交,巧的是梅大師的孫媳婦是我夫人的好友,而我來到美國後,又和大師在美國的後人結為至交,如此可謂緣中有緣,感慨萬千,寫此三首。
不揣淺陋,願把此詩送給所有喜歡梅蘭芳京劇藝術的朋友。
閣老and闊佬,詠梅,我也喜歡,送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