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初,也就是改革開放之初,出現了一篇給上海人畫像的文章,其中兩句話成為經典並流傳全國:上海人聰明但不高明,精明但不英明。
雖然已經過去多年,但還依稀記得文章的大意。
上海人聰明,表現在對新生事物的理解、認同、接受能力強,模仿能力強,由此能引領時尚。
上海人的聰明表現在心靈手巧。在那針頭線腦都要憑票供應的歲月,上海人和全國人民一樣,沒有絲毫特殊的待遇。但是在同樣的物質條件下,人們可以用兩塊手帕縫製成漂亮的背心,把五穀雜糧製成精美的糕點,編織出款式新穎、圖案精美的毛衣,不僅為外地人所豔羨,而且風靡全國。
上海人的精明表現在精打細算,從不吃虧。他們可以最精確的計算,把一塊布料製成合身得體的衣衫而無半點浪費。在菜場上的討價還價可以精確到幾兩幾錢。給隔壁鄰居捎帶半斤毛豆、一斤雞毛菜、仨瓜倆棗的,計算到幾分幾厘,以示“儂末吃虧,我末占儂便宜”。在水電費的計算上可以精確到小數點後麵的兩位。他們可以把水龍頭調節到能滴水而水表不轉的最佳狀態。總而言之,上海人的精打細算表現在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麵。
此文雖是一家之言,卻是代表了部分國人對上海人的看法。理性地想想,不無道理。在上海生活了五年,對上海人過日子的精細深有體會,及至今天,不管在哪兒,上海人依然保留著這種精細的風格。
其實在“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一個銅板掰作兩半兒化”的歲月,上海人精打細算地過日子不能說是缺點,問題就出在占小便宜上,經典的例子就是自來水龍頭的調節和算賬時的斤斤計較。
拿今天的觀點看,這種占小便宜也絕非上海人的專利,全國各地均有,經典的描述就是流行一時的順口溜:“不吃白不吃,不拿白不拿,白吃誰不吃,吃了也白吃”。“大家拿,家拿大,人家拿,我也拿,不拿白不拿,不拿是傻瓜”。細細想想,上海人實在是有點兒得不償失,再算計也就是沾個塊兒八毛的便宜,卻落下了一個跳到黃浦江裏也洗不清的汙點:斤斤計較,愛占小便宜。
有外地人說了,上海人啊,你怎麽盡耍小聰明、盡搞這種小兒科,盡沾這點兒小便宜?瞧瞧人家賴昌星,虞作敏,那才是大手筆。
對此,聰明但不高明、精明但不英明的上海人拎得很清:那不叫沾小便宜,那叫屎殼郎打燈籠,怎麽說?找屎(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