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調也可重彈

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外麵的世界很無奈.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揣支毛筆漂四海.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為海派文化喝彩(京海雜壇之十四)

(2006-07-17 16:35:02) 下一個

          為海派文化喝彩

        今年春節,剛從北京《中國電影百年慶典》上獲得電影藝術家稱號的祝希娟老師(電影《紅色娘子軍》中瓊花飾演者、中國首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得主)和其夫君侯老師一起在我家品茗。在談到中國電影百年史的時候我們的思緒都飛到了上海。

        上海,中國電影的發源地和發祥地!

        中國的第一部默片和第一部有聲片均在上海誕生。

        在日寇侵占上海,上海淪為孤島時,一批愛國的電影工作者拍攝了許多優秀影片,如《馬路天使》、《十字街頭》、《烏鴉和麻雀》、《一江春水向東流》,湧現出趙丹、周璿、白楊、上官雲珠、金焰、秦怡、張瑞芳、王丹鳳、孫道臨、顧而已、魏鶴齡等一批優秀的演員。

        建國以後,又拍攝出更多的反映社會主義建設、新人新事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優秀影片。攝於 1959 年的《紅色娘子軍》就是其中的一部,它整整影響了我們一代人。上海電影製片廠和八一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成為中國電影業的“五嶽”。上影廠的影片不僅譽滿華夏,而且名揚海外。八十年代末,我在莫斯科新阿爾巴特大街的書店裏買到一本蘇聯編撰的、權威的《世界電影大百科辭典》,在《中國電影》條目裏,列舉了從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 30 多部優秀影片,其中多數影片出自上海!本世紀初,我在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參加拍攝電視連續劇《莫斯科中間地帶》時,副導演列娜在拍攝間歇和我談到中國電影時,她還清楚地記得中蘇合拍的影片《風從東方來》。

        在上海這片熱土上,湧現出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魯迅,文學泰鬥巴金,以及無數的文人墨客。

        造就了吳昌碩、王個移、王福庵等海派書畫篆刻藝術的先驅。

        孕育了豐子愷、張樂平、程十發、高式雄、沙孟海、應野萍、沈尹墨等一代書畫大家。

        傑出的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使京劇在上海大放異彩,並把它推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上海催生了滬劇之花和滑稽戲,並使越劇發揚光大。

        上海首先培養了建國以後的第一批工人作家,我認識的就有胡萬春、趙國華。

        改革開放以後,海派文化不僅風靡神州,而且隨著中國與世界的接軌,走向世界,傳播海外。今天活躍在《文學城》裏的上海寫手們,有哪個沒有受過海派文化的熏陶?

        所以,我的上海兄弟姐妹,為我們的海派文化自豪、驕傲、喝彩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葉韓 回複 悄悄話 喜歡海派的弄堂,也喜歡的京派的胡同。
罷了 回複 悄悄話 還是蓮花妹妹有人情味,看到上海人的好。其實人都有共性,隻是表達方式不用而已。就拿耍虛偽來說,有些上海人做事表麵上周周到到,好像都是為你好,可背地裏壞話說盡,捧著肚子看人笑話。北京人的虛偽是表現在他們那股熱乎勁上,心裏恨不得你快走,一邊把門打開送客,一邊嘴裏不停地客氣:“你怎麽連飯都不吃就走啊,這不是太讓人過意不去了。”客人都出門進出租車了,嘴裏還在嚷嚷“真要走啊,那至少得讓我送送你吧”。

當然這個世界上好人還是多數。多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希望人家是好人,首先自己要做個好人。其實多了解一些地區文化對我們和人打交道大有幫助。知己知彼,知道什麽時候可以把自己當根蔥,什麽時候人家把你當根草,還是曬黃了的、烤焦的。
海上無名 回複 悄悄話 為上海人喝彩,支持一下。
閣老 回複 悄悄話 蓮花你好,謝謝你的支持。上海人還是很可愛的喲。
清靜蓮花 回複 悄悄話 嗬嗬,閣老,我原來對上海人還有成見,但在這網上遇到的上海人可個個都很好,還都有才氣,小氣、下做的還沒見過。再加上您這些文章,我現在見到上海人都覺著親。
閣老 回複 悄悄話 逸塵子朋友,歡迎光臨。我說的都是過去,沒錯。可是我們很多人已經把過去淡忘了。說說過去,本意是溫故而知新,以便更好地看現在並展望將來。也能使人更好地認識上海和上海人。今天的風流人物肯定要寫,放在後麵。
逸塵子 回複 悄悄話 閣老,說的都是過去的了,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