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調也可重彈

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外麵的世界很無奈.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揣支毛筆漂四海.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刀下乾坤 掌上春秋(風流人物之七)

(2006-06-05 11:09:23) 下一個

刀下乾坤 掌上春秋

——素描海派篆刻名家俞樹棟

認識海派篆刻名家俞樹棟先生,緣自元宵子的一副聯句。今年春上生日前夕,他給我撰了副嵌名聯:

奇文素箋序曆史 描江南

破刀頑石鑄世界 畫樹棟

聯後注曰:江南、樹棟乃我平生兩位篤友,撰聯以喻之。

元宵子是我在美國結交的第一個文友,出身書香門第,其曾祖為滬上名士,其祖、其父乃一代名醫,懸壺濟世,仗義疏財,享譽大江南北;精書道,喜金石,富收藏,與著名海派書畫大家褚樂三、王震、王個移、沙孟海、高式雄、沈子丞、郭仲選等義結金蘭,詩詞酬唱,過從甚密。元宵子從小耳濡目染,獲益匪淺,亦工詩文,喜鑒賞,尤擅撰聯,佳構迭出,贈我的聯句為其中一副。

江南者,老朽也,我雖喜舞文弄墨,然皆為塗鴉之作,徒有虛名而已,實難負此美譽。

樹棟者?元宵子告訴我,此君為滬上篆刻名家顧劍鳴門生、錢君陶大師弟子,名揚滬上的篆刻家俞樹棟先生。

向來愛交文友、筆友的我,不覺怦然心動,極想結交這位朋友。

元宵子曰:此事不難,交給我辦。

半月後,元宵子轉來樹棟先生墨香猶存的新著《俞樹棟印存》和專為我治的兩方印章。

我和樹棟先生由此相識,並開始了熱線聯係。

在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曆史長河中,篆刻恐怕是與文字同步成長,與時俱進的藝術。在紙張沒有誕生之前,我們的老祖宗便把文字或刻於甲骨,或刻於竹簡,或刻於石鼓,或鐫於鍾鼎。紙張誕生以後,刻字的匠人獲得了解放,但篆刻作為一門藝術代代沿襲,逐漸演變成文人墨客“詩書畫印”四絕中的一絕。集詩書畫印於一身,謂之最高境界。古往今來,以詩書畫名世的大師名家燦若星辰,耀如銀漢。以詩文名世者有初唐四傑,唐宋八家,竹林七賢,揚州八怪;以書名世者有顏柳歐褚,蘇黃米蔡,二王旭素,王鐸傅山;以畫名世者更是數不勝數。然以印名世者,卻為數不多。三百年間能稱金石篆刻大師者,隻有鄧石如、趙之謙等人。如此,能集詩書畫印於一身者,寥若晨星。

及至近代,出現兩位集詩書畫印於一身的大師,一位是從浙江安吉樟吳村裏走出來的吳昌碩,另一位是從湖南“星鬥塘老屋”中誕生的齊白石。吳昌碩以其卓越的藝術成就成為海派宗師,而齊白石以其突破前人的業績成為京城翹楚。兩位大師在篆刻藝術上的成就更把篆刻藝術推向一個嶄新的高度。

讀者也許會問,以印名世者,何以寥寥?書畫界的人都知道,篆刻是一門融詩書畫於一爐、集文史哲於一身的綜合性藝術。把大千世界納於方寸之間,又在方寸之間展現大千世界,若無詩文書畫的功底,斷然無此造化。更兼石有剛柔陰陽百質,崩漏流沙千性,破篤衝切,慎密謹嚴,一刀不慎,前功盡棄。堪稱精品者,千裏萬裏挑一。如此,存世的精妙之品不似書畫洋洋大觀。

卻說在海派篆刻家中,自吳昌碩以降,還有吳讓之、王福庵、褚樂三、王個移、沙孟海、鄧散木、高式熊、沈子丞、錢君陶等,雄強一路,各領風騷。

然而十年浩劫,篆刻藝術被打入冷宮,瀕臨危亡。

就在篆刻藝術被貶為“雕蟲小技”、無人問津的時候,在上海一條小弄堂的亭子間裏,一個小小少年卻透過塵封看到了篆刻藝術震古爍今的光輝,並迷上了破刀頑石。

這個少年就是俞樹棟。

1957 年,俞樹棟生於上海。

五十年代的中國,遠沒有現在這般繁榮富強。就連首都北京,大街上還跑著馬車。但是上海這座巍然屹立於黃浦江畔的亞洲第一大城市,卻向世人展示著她凸顯的繁華,輻射出魅力四射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以其傳統和現代交匯的迷人風采獨秀成峰,和京派、嶺南、金陵、長安組成了中國的文化五嶽,給世人和後人產生了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

對於俞樹棟來說,生也逢時,卻也生不逢時。生也逢時,是他從小就受到海派文化的熏陶;生不逢時,是他渴求知識的時候,趕上了“文革”。十年浩劫之間,海派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和毀滅性的洗劫。

1974 年俞樹棟高中畢業,在那“寧要社會主義草,不要資本主義苗”的荒唐年月,他掌握的全部知識還不如文革前的一個初中生。那時高考還沒恢複,他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自學的一點繪畫基礎,考入了上海絲綢印染廠技工學校的花樣設計專業。

使俞樹棟感到幸運的是,在這所不顯山不露水的學校裏,他遇到了一個日後把他引入篆刻藝術道路的恩師——顧劍鳴。

在風雲際會、名家薈萃的上海,顧劍鳴的聲名雖然不很響亮,但絕非等閑之人,他是杭州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王福庵的弟子。而王福庵是著名海派篆刻大師,堪與吳昌碩比肩的人物,甲骨、金文、獵碣、玉箸、詔板、漢碑,諸體無所不能。青年時期就以玉箸篆崢嶸於世,名播江浙南國。壯年進京,震撼北京文壇。 顧劍鳴受教王門,得其惠傳,刀法圓熟,功力深厚,早在三十年代,就已脫穎而出,在海上嶄露頭角,其代表作有載入上海地方誌的《上海救火聯合會所落成紀念碑》和《段君捐地紀念碑》兩尊。令人不無惋惜的是這位才華橫溢的篆刻高手命運坎坷,在 57 年以後淹沒於滾滾紅塵之中。

從小喜歡刻刻畫畫的俞樹棟,恭恭敬敬地拜顧老為師,開始了他在篆刻藝術道路上的艱苦跋涉。壯誌未酬的顧老非常喜歡這位虛心好學且有不凡悟性的弟子,決心把自己的技藝毫無保留地傳給俞樹棟,通過俞樹棟發揚光大,實現他自己未能實現的願望。他悉心施教,把中國篆刻藝術的由來和發展,西泠八家的風格特點,以及自己操刀用石的心得體會,一一傳授給俞樹棟。在顧老的精心傳授下,俞樹棟手追心悟,日耕不輟,技藝突飛猛進。

成名以後的俞樹棟,每每憶及恩師,總是激動不已。他說,恩師治學嚴謹,一絲不苟,鼓勵批評,恩威並重,使我受益終身。

1978 年,俞樹棟考入上海絲綢研究所,從事花樣設計。臨別前,顧老一再囑咐他不可懈怠藝事,並要求他銳意創新。他說,白石大師曾告誡其弟子: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汝當牢記,欲成大家,獨辟蹊徑,自開一格。

俞樹棟沒有辜負老師的厚望。他把“融古鑄今,推陳出新,不落窠臼,不傍藩籬”作為自己藝術創作的警句。他深知“華之外觀者博浮譽於一時,質之中藏者得賞音於千古”。他牢記恩師的教誨,師承傳統但不囿於傳統,師法前人但不囿於前人。為了擴大自己的視野,他潛入傳統的長河淘金采玉,析微探幽。除了悉心研習海派大師們的漢風古韻,還認真鑽研白石大師的魏晉風骨,並由此上溯甲骨、金文、石鼓、漢璽。廣集博采,兼收並蓄,把趙之謙的寬博謹嚴,吳昌碩的簡古高遠,王福庵的雋逸靜穆,褚樂三的大氣渾厚,王個移的古拙沉雄,沙孟海的靜潤流韻,熔鑄於自己的刀下。

十年磨礪一劍。經過數萬方印的磨練,俞樹棟終於羽化成蝶,以其融古鑄今、納古出新的風格,釋放出藝術的光芒。

1991 年,他為德國總理科爾訪問上海雕塑紀念碑,獲得行家一致好評。

1995 年,在全國《三國文化大賽》中獲得書法二等獎,並在同年舉辦的《國際名人篆刻大賽》中獲得篆刻二等獎。

1997 年其作品再次入選《中日二十五周年篆刻交流展》。

“在我成長的道路上,除了我的恩師顧劍鳴先生以外,我還得到了許多名師大家的鼓勵,沒有他們的鼓勵和點化,就不會有我的今天。”在大洋彼岸的上海,俞樹棟通過越洋電話給我敘述了兩件畢生難忘的往事。

1993 年,一位相貌不凡的長者來到俞樹棟的工作室。

“你就是俞樹棟?”長者指著正在操刀刻石的俞樹棟問道。

“是。”俞樹棟回答。

長者仔細地端詳著俞樹棟,連說了三個好字。

這位長者不是別人,正是名揚滬上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榮譽研究員、著名美術教育家、白石大師的高足、國畫家墨穀子先生。原來就在前不久,墨穀子訪問日本時,在一位資深的日本收藏家精心收藏的一堆印璽中,有兩枚印章使他的眼睛一亮,從印文的結體和刀法的圓熟,可以看出治印者有著厚實的基礎和不俗的功力。一問,治印者俞樹棟,家住上海。一向愛才惜才的墨穀子回到上海,就找到了俞樹棟。使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俞樹棟是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

這一見麵,使他們成了忘年交。

1995 年,上海舉行青少年篆刻大賽,獲得金銀獎的兩件作品,引起了著名教育家、篆刻家錢君陶大師的注意。俗話說,名師出高徒。一問,獲獎者受教於同一人——俞樹棟。時年已 89 歲的錢老慧眼識金,對俞樹棟的藝術風格作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評價,並欣然命筆,手書“嘉惠學子”四字予以嘉勉。

錢君陶,一代藝術大家,精通詩歌音律,在詩書畫印上均有造詣,不同凡響。其書健拔秀逸,其畫清新雄健,其印遒麗典雅,卓然自成一家。俞樹棟對君陶大師一見傾心,相見恨晚。而君陶大師也很喜愛這晚輩後生,在他生命旅程的最後三年裏,時時關注著俞樹棟的前進步伐,不時地給予點化。並在九十高齡潑墨揮毫,為俞樹棟即將付梓出版的處女作《俞樹棟印存》題寫了書名。

俞樹棟在君陶、墨穀子等名師大家的關愛下,在通往篆刻藝術殿堂的道路上,又登上一個台階。

印中意趣,最終看刀。這是所有印人的共識,樹棟也不例外。

傑出的西泠八家運用“寓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於婉媚之內”的美學思想,把篆刻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形成了疏密流暢,剛柔相濟,渾厚博大,古拙秀逸,慎密謹嚴,靜穆沉雄的流風。顯然,前人在這方寸之間的苦心孤詣,已把留給後人的發展空間壓縮到最小。怎樣突破前人的藩籬,對俞樹棟來說是個嚴峻的課題。跟在前人後麵亦步亦趨,這不是樹棟的個性。大膽創新,才是他的風格。

他從《孫子兵法》中的“兵無定勢,水無常形”受到啟發,認為“刀無定法,不襲人法,即是我法”,他把中國畫中的“點線麵”理論運用於篆刻,在開合布局上作了大膽的嚐試和探索,追求結體上下左右,參差取勢,穩中有險,拙中有奇;寬博而避疏漏,嚴密而戒悶塞,用心而不造作,刻意不著痕跡。由此,他的刀法多變,線條勁挺,爽利多姿,遒勁綿延,刀鋒所向,情韻迭出。

《勸君更上一層樓》,是最能表現他自創風格的一件成功的作品。此印以大切刀為主、衝刀為副,切刀一波三折,略加修飾產生了抑揚頓挫的韻律感。全印七個字用“藕斷絲連,形斷意連”的形式來體現,結體步步向上,字麵層層推進,具有立體感。點線麵的巧妙組合充分體現出“疏可走馬,密不通風”的特點。似不經意的破刀,增加了印麵的虛實相應,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用心讀書》,也是他的代表作。此印字體篆隸相參,奏刀衝切結合。破入有序,富有節奏。全印白文厚重,喻讀書要踏踏實實。在章法上左右對稱,用心兩字占上下三分之一,喻示做人須小心,讀書兩字占三分之二,喻示讀書的重要。書字右邊破口,寓意讀書破萬卷。

相比之下,我最喜歡他的《蘭亭序》。通觀全文,神情鼓蕩,一氣嗬成。一二兩麵,圓筆中鋒,剛柔相濟,大氣渾厚,靜穆沉穩;三四兩麵,筆走蛇龍,遊刃自如,形斷意連,遒麗天成,顯示了他一刀定乾坤的功力。此印堪與錢君陶大師的《水調歌頭》媲美。

墨穀子先生對其書藝極為讚賞,並在《論海派書法篆刻之未來》一文中對俞樹棟作了如下評價:印章融古今之學術,凝刃創天地之靈氣。章法布局每每有超古之新意,衝刀、切刀能運用自如幾近爐火純青之妙境,必將是“四鐵”(苦鐵吳昌碩,冰鐵王冠山,鈍鐵鄧散木和錢瘦鐵)之後,有望異峰突起之新秀。

三十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俞樹棟在篆刻藝術的長河裏遊弋了三十年,經曆了十萬餘方印章的雕琢磨礪,漸入“中通、橫通、自通”的藝術境界,以其鮮明的個性和風格,在海上聲名鵲起。

他獲得了如前文所述的獎項,得到了篆刻界前輩和大師名家的首肯和嘉許。他的作品受到了廣大篆刻愛好者的喜愛,許多作品廣為流傳海外,被日本、美國、法國和東南亞的收藏家收藏。

在成績麵前,俞樹棟沒有犯暈,而是以更加冷靜的頭腦遊弋於篆刻藝術的長河,吸收前人的精華。工作之餘,致力於青少年的篆刻教育和培訓。他說,篆刻藝術是中國的國粹,博大精深,要使這朵藝術之花燦爛芬芳,必須後繼有人。樹棟現任上海市教師書畫篆刻研究會會員,上海市教育局孟海印社副社長,為青少年的書法篆刻培訓傾注了自己的心智和心血,他的多名學生已經嶄露頭角,成為上海書協會員,並在各類大賽中獲獎。

在社會普遍有些浮躁的今天,樹棟不為浮名所動,不為金錢所惑,身居鬧市,心在禪境,韜光養誨,修身養性,醉心藝術,著書立說,實在難能可貴。

由此我敢斷言,以樹棟的學養和才情,一定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獨秀於萬象書界,當指日可待。

2006 年 6 月5 日寫於洛杉磯《菊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