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調也可重彈

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外麵的世界很無奈.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揣支毛筆漂四海.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傳統文化在流失(漂流雜記之十一)

(2006-05-01 10:45:43) 下一個

中國傳統文化在流失

寫下這個題目,並非聳人聽聞。這是我和幾個文友正在熱烈討論的問題。引發這場討論的起因,是我們在網上看到一篇《誰撩開了中國女人的裙子》。

誰撩開了中國女人的裙子?是漸進的西風吹動了並撩開了中國女人的裙子?!

中國的女子曆來被認為是最保守的。千百年來,在孔聖人《三從四德》的教誨下,別說撩開裙子,連笑也是不能露出牙齒的。循規蹈矩、相夫教子、從一而終,是女子的美德。至今保留在民間的那些貞節牌坊,便是那段曆史的存照。

在我的印象中,七十年代末,中國的女子還是相當保守的。那時在北京流傳著一個“德性和慣性”的笑話,說的是公共汽車剛開動,一男子碰到一女子身上,女子罵道:德性!男子說道:同誌,這不是德性,是慣性。而在同一時期,國外就不是這樣。記得那時我第一次去蘇聯,蘇聯女子的開朗大方連我們這些大老爺們兒也自歎不如。在聯歡晚會上,人家大大方方主動邀我們共舞,我們卻是躲閃在一邊。

然而未及幾時,中國的女子告別了保守,進步的步伐之大之快,令人瞠目結舌,開放的程度比西方有過之而無不及,突出地表現是:

在一些大中城市離婚率越來越高;

在一些特殊的群體中換馬的頻率越來越快,周期越來越短;

活躍在大中城市的“特別服務小姐”人數越來越多;

青年人試婚、老年人搭夥、情人現象越來越普遍;

重婚、包二奶(二爺)的醜行層出不窮;

越來越多的女子漂流到東南亞,西歐北美,淪落風塵 ------

這是社會的進步,還是道德的墮落?國人盡管可以評說。

對此有人把它歸咎於改革開放,我不以為然。我認為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產物,上述現象則是道德文化流失的產物。

中國傳統文化的流失還表現在下列方麵:

一、 古典文學的退化。

如果我們做一個試驗,拿《東施效顰》、《邯鄲學步》、《南轅北轍》、《刻舟求劍》、《揠苗助長》、《名落孫山》、《河東獅吼》、《虛與委蛇》、《削足適履》、《指鹿為馬》等十個成語,在城裏隨便路考十個高中生,有幾個能夠準確地說出這些成語的出處?

考 考在讀的大學生,有多少人能夠把《木蘭辭》、《孔雀東南飛》、《將進酒》,翻譯成流暢的白話文?有多少人能夠說出十個詞牌,寫出標準的格律詩詞?

如果我們瀏覽一下新華網、新浪網、雅虎網上網友的網評,其中的病句、錯別字有多少?

再看看各省市電視台娛樂節目支持人的脫口秀中和打出的字幕上,邏輯的混亂、修辭的不當和錯別字又有多少?

隨便到哪一個大學,看看天之驕子中有多少人能寫出一筆像樣的鋼筆字?一個具有 13 億人口的泱泱大國,書法家隻有 8000 個,是否太少了點?!

國人的文字水平亟待提高,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前不久從網上看到一個消息,有人主張減少中學語文課本中古文的比例,甚至幹脆取消古文。若果真如此,就是古典文學的悲劇。

二、 京劇之花的凋零。

京劇、昆曲是中國的國粹,然而這株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奇葩已經凋零,到了需要搶救的地步。現在除了在北京的長安大戲院和央視的戲曲頻道能看到京劇、昆曲以外,還能在哪裏看得到這一國粹?

千禧之年我在莫斯科遇到在俄羅斯巡回演出的京劇大師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先生,在談及中國京劇現狀時,在他不無憂慮的眼睛中,我的心靈有著千年一歎的震撼。

現在我們在哪裏能夠觀賞到一台純正的民歌晚會?

現在我們在哪裏能夠聽到一場經典的民族音樂?

幾乎所有電視台的娛樂節目都是通俗歌曲,近乎瘋狂的“超女”及“超女”的粉絲們更把通俗推向極致。央視的春晚,民歌民樂顯然已經退居二線,成了點綴。我並不反對通俗,但能不能百花齊放,給民歌、民樂予以必要的尊重,留一席位置?

不是要學習外國嗎?那就學學俄羅斯吧,人家是芭蕾舞、歌劇、現代劇、民歌、通俗並存,各放異彩,相映生輝。

難道我們今天在搶救京劇,明天又要像搶救十二木卡姆和蒙古長調那樣去搶救民歌民樂嗎?

三、 建築藝術的危機。

北京的四合院和蘇州園林,是中國南北建築藝術的經典。然而今天到北京看看,還有多少完整無缺的四合院?到南方看看,除了作為文物保護的為數不多的園林建築以外,沒有一座新建的蘇杭式園林。而那些幸存下來的園林建築,又因無錢修繕而慢慢破敗。

目前,中國幾乎所有的大中城市在大興土木,然而有幾處具有中國的民族建築風格。中國的城市已經完全淹沒在火柴盒般的塊壘和方陣之中。

引人深思的是,在我們熱衷於高層、放棄經典的同時,老外卻在弘揚中國的建築藝術,據媒體報道,在澳大利亞和美國將分別建造中國園林。

一百年以後,如果我們的後人把北京、上海與莫斯科、聖彼德堡、羅馬、聖保羅、布拉格等城市作比較,不知作何感想,是讚美還是遺憾抑或是抱怨?

四、 民間工藝的衰落。

中國的民間工藝分布在全國各地,諸如北京景泰藍,天津楊柳青年畫,陝西戶縣農民畫,江蘇惠山泥人,宜興紫泥茶壺,山東剪紙,濰坊風箏,浙江青田玉雕;絹塑,麵塑,麵人,牙雕,木雕,石雕,竹雕,刻紙,內畫,蠟染,絲繡,竹編,草編等等,曆史悠久,享譽海內外。然而這些飽含中華民族智慧,閃耀著燦爛文化光輝的民間工藝,卻在步履艱難地行走。 05 年 4 月,我在北京期間,和熱心於民間工藝的《中華五千年》網總裁朱耀明先生、副總裁張亞坤女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工藝美術家楊福泉先生、著名書法家趙勇先生,一起參觀了座落在崇文區的《京城百工坊》。《百工坊》的副總裁領我們逐一參觀了各個展室和大師工作室,逐一介紹了各位工藝美術大師。使我感到有些鼻子發酸的是,那些大師年事已高,最年輕的也已接近六十。特別是有些民間工藝因為沒有經濟效益,而瀕臨失傳的邊緣。如果再不整理,再不傳承,那麽很可能在他們這一代成為絕唱。

五、 書畫藝術的泡沫。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百花園裏,書畫藝術是最為燦爛奪目的一朵。湧現出無數大師名家。且不說遠的,近的就有徐悲鴻、張大千、齊白石、傅抱石、劉海粟、李苦禪、李可染、關山月、李淩雲、許鄰廬、何海霞、於希寧、馮大中、徐希、應野平、黃永玉、舒同、啟功、沈鵬、歐陽中石、李鐸、劉炳森 ------ ,還可以列出一大串名字。

與京劇藝術所不同的是,同樣在市場經濟這塊土地上,京劇之花在凋零,書畫卻是遍地開花。促成這一繁榮景觀的外因,一是隨著國門的洞開,書畫藝術走向世界,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二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認識到書畫的藝術價值和潛在的經濟價值,成為人們競相收藏的熱點;三是在人們擁有漂亮的新房以後,書畫成為營造家居文化氛圍的最佳裝飾。

但是在這繁榮的背後,隱藏著一個新的危機。那就是有一部分書畫家在名利的驅動下,急功近利,開始浮躁起來,許許多多粗製濫造的作品走出書齋畫室,流向市場,形成書畫市場的泡沫狀。還有一部分書畫家則是伴隨著西方文藝思潮在中國的登陸,追風趕潮,背離傳統,標新立異,走上一條“俗淺怪駭”的道路。更有少數書畫家不是紮紮實實地提高技藝,卻是互相吹捧,互相炒作,互相包裝 ------

原中國美術館收藏部負責人於沁女士不無憂慮地指出,如果這種浮誇之風繼續下去,那麽在現存老一輩的書畫藝術家之後,到底能有多少名副其實的名師大家,有多少可資永久收藏的精品佳作,實在是個值得思考的大問題。

六、 舶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衝擊。

不管別人怎樣評點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但是這篇半個世紀前的講話中有關“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論述至今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中國加入 WTO 以後,中國的文化藝術應該與世界接軌,中國應該兼收並蓄外來文化的精華,這沒錯,也是文化藝術界的共識。問題是現在到底是在學習借鑒還是在照抄照搬?這一點我們可以在時下的舞台上找到答案。

電視台的娛樂節目主持人是最具代表性的。看看那些主持人,從發型、服飾,到語言、手勢、台風,幾乎全部從港台抄來搬來。庸俗的搞笑,蹩腳的插科打諢,言不及義的脫口秀,肉麻的作秀和無端的發嗲,實在讓人頭皮發炸。

娛樂圈內的炒作之風越刮越烈,看看一些娛樂報道和對明星們的追捧,其手法和文風與時下的港台幾乎不二。連明星們的婚姻戀愛、懷孕生子、買房裝修,都成為炒作的材料。盡管國人頗多煩言,娛記們卻樂此不疲,而且還有繼續升級之勢。

走筆於此,又從網上看到一則消息,在即將舉行的全國青年歌手大賽前,有人對電影《閃閃的紅星》作了惡搞。誰都知道,《閃閃的紅星》是在十年浩劫當中,唯一一部為廣大觀眾稱道的影片,被譽為紅色經典之作。現在卻被肢解篡改為潘冬子一心想成為歌手,而胡漢三成了大賽的評委。有人懷疑這是大賽組委的炒作。若果真如此,則人們將怎樣看待這一年一度的大賽?

最 近有人著文,指出當前國人中存在的N種 流行病,諷刺了部分人存在著嚴重的崇洋媚外。我想之所以產生這些流行病,與媒體的導向和娛樂圈內部分人的“表率”不無幹係。

無庸諱言,舶來文化已經嚴重地衝擊著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且還將繼續衝擊下去。

七、 教育學術領域裏的造假。

在中國流傳著一句經典民諺:這年頭除了媽是真的,其他都有假的。第一次聽到這話,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仔細想想也是,在中國的市場上,吃穿用的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在各個角落。假煙、假酒、假藥、假保健品、假奶粉、假純淨水、假飲料、假冒名牌衣服、鞋子等等,不勝枚舉。

如果說商品的造假是利欲熏心,那麽教育和學術領域裏的造假就不可思議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少數人為了達到追名逐利的目的,不惜斯文掃地,采取一切不擇手段:製造假文憑、假證書;炮製假學術論文,假學術報告;編造假科研成果、假學術成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假冒偽劣商品還隻是損害消費者的利益,而假冒偽劣“人才”則是極大的害人害己,誤國誤民!

有人問:中國為什麽拿不到諾貝爾獎?為什麽?是該好好地問一個為什麽???

現在讓我們回到本文的開頭,到底是誰撩開了中國女人的裙子?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是我們自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流失導致道德的墮落!

由此,我認為在我們大力推進科學發展、打造和諧社會、提倡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今天,繼承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當是重中之重,要中之要,最中之最!

舍此,別無它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豆沙小月餅 回複 悄悄話 我也曾為此憂心。後來覺得,傳統文化如今隻能依靠家庭傳承了。所以決定盡自己所能,讓我的下一代不要失了靈魂和信仰。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