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調也可重彈

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外麵的世界很無奈.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揣支毛筆漂四海.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超女現象之我見(漂流雜記之十二)

(2006-05-10 11:45:25) 下一個
“超 女”現 象 之 我 見

        《 2006 超級女聲》在百萬粉絲的殷殷期盼中拉開了帷幕。

        與此同時,“挺超”和“反超”雙方開始了口水大戰,雙方唇槍舌劍,各執一詞。挺方認為“超女”代表了大眾文化的發展方向,是青年人釋放個性、追求自由的表現,是青年人衝破傳統的束縛走上社會前的曆練。反方認為這是製造瘋狂,是對青年人的誤導,導致青年學生追名逐利、幻想一夜成名。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全國政協常委兼教科文衛體委員會主任、中國演出家協會主席、原文化部長劉忠德先生對“超女”的批評。但是他的在我看來並無惡意的批評,卻一下子捅了“超女”粉絲的馬蜂窩,成了眾矢之的。

        筆者遠在美國,加之時差的原因,無緣目睹“超女”競歌的壯觀場麵,隻能收看湖南衛視的點滴花絮。

        說實在的,我對“超女”的最終結果誰能摘取桂冠並無興趣,因為我畢竟早已過了激情燃燒的歲月,更何況以我一路走來的經驗教訓,沒有一點真才實學是難以立足社會的。我所感興趣的是為什麽出現“超女現象”及其生長的社會背景。

        “超女現象 ” 並不是一個孤立的文化現象。要研究這個現象,必須把它放到大社會背景和大文化背景中進行透視。而要搞清問題,需要作一點小小的回顧。

        當中國告別計劃經濟,大踏步地走入市場經濟以後,整個社會發生了劇烈而又深刻的變化,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理念、價值尺度、審美情趣同樣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這種變化毫無例外地反映到曆來引領時尚的文化領域,其中以演藝界為最。而隨著知識產權的確立,以前被稱之為“文化軟件”的影視歌舞作品,都變成了有價的商品,從昔日高雅的藝術殿堂走向文化市場。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下,我們看到了一個事實:在中國的文化舞台和 T 字舞台上,出現了一個由追星運動轉變為體現和實現自身價值的造星運動。

        這些年來,中國搞了多少種大賽?誰都可以列出一串。諸如青年歌手大獎賽,相聲大賽,小品大賽,模特大賽,城市形象小姐大賽,等等,怕有不下幾十種。雖然這些大賽都由官方組織,但實際上都是一次次聲勢浩大的造星運動。大賽榜上有名者,則很快成為歌壇新秀,影視明星,笑星,名模, XX 產品的形象大使或代言人。緊接著便是名利雙收,巨額的出場費,片酬,廣告費,使這些新人新秀的錢包迅速鼓漲,很快有了自己的豪華公寓、汽車別墅,加入了貴族俱樂部。最新的例子就是 2005 超女中拔得頭籌的幾名迅速走紅,又是簽約,又是出碟,又是博客,又是做廣告,名利接踵而至,令所有的粉絲豔羨不已。盡管她們並沒有受過正規的專業訓練,演唱水平也僅僅是在模仿或克隆而已。但是,它使人們看到了大賽速成的名利效應,看到了通往羅馬的大路並不是每一條都布滿荊棘。

        不言而喻,這些令我等凡夫俗子都望塵莫及的名利效應,對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自然充滿了巨大的誘惑力,從而產生浮躁的心理。

        無庸諱言,每一次這樣那樣的大賽,都刮起一陣浮躁之風。

        大賽越多,浮躁之風越烈。

        事實上任何一個稍有常識的人都清楚地知道,天上不會掉下餡兒餅。任何一個經過社會曆練的“過來人”都懂得成就任何一項事業,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和辛勤的勞動。我想今天這千千萬萬個超女的粉絲一定懂得,幾十萬個報名者經過淘汰,最終操取勝券,獲得桂冠的畢竟是寥寥無幾。他們也懂得如果不打下堅實的基礎,不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將來很難立足於社會,很難適應科學發展的趨勢。但是為什麽還要趨之若鶩呢?因為人們總抱著一線希望,希望幸運之神能降臨到自己頭上。隻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作百分之一百的爭取。如果說他們在追名逐利,我覺得有點偏頗,但說他們具有浮躁心理,是個不爭的事實。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超女的組織者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客觀上確實迎合了這種浮躁的心理。超女現象已經顯露的弊端和它潛在的副作用總有一天也會浮出水麵。今天的粉絲們等到涉足社會以後回過頭來再看,一定會有新的認識。

        劉忠德先生的批評是善意的,對他過分的指責是沒有必要的。但是有一點我想指出,文化藝術界的追名逐利和浮躁之風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作為中國文藝旗艦的領航人物,如果在他任上時就及早看到其危害並采取相應的舉措,恐怕就不會有今天熱得讓人頭暈的“超女熱”。

        為此劉先生的糾偏沒有錯,遺憾的是沒有把握良機,在時間上顯然是晚了一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