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調也可重彈

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外麵的世界很無奈.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揣支毛筆漂四海.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曆史正在被淡忘(俄羅斯采風之五)

(2006-05-04 11:24:22) 下一個

曆史正在被淡忘


         列寧有句名言: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在老一輩的俄羅斯人緬懷曆史的同時,曆史卻在新生代的俄羅斯人中間被逐漸淡忘。特別是在蘇聯解體以後,更以加速度的趨勢被人淡忘。

        記得我第一次參觀紅場和克裏姆林宮時,列寧墓前一小時一次的換崗儀式給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當克裏姆林宮鍾樓上的巨鍾奏響的時候,兩名海軍陸戰隊士兵在一名軍官的引導下,邁著正步走向列寧墓,那步伐、那表情、那氣勢,給你一種精神上的激勵和靈魂上的震撼。那是一種民族精神,一股民族氣概,它成為紅場上一道最為亮麗的風景線。

        與列寧墓換崗儀式相媲美的是各地無名英雄墓前的少年先鋒崗,從少先隊員充滿陽光的臉上,你可以看到這種精神、這股氣概正在傳遞,正在延續。

        然而在蘇聯解體以後,隨著葉利欽的“禮儀改革”,列寧墓換崗儀式和少年先鋒崗被相繼取消。現在人們所看到的隻是在無名英雄紀念碑前的換崗儀式,在“他們沒有留下名字,他們的事業永存”的紀念碑長明火旁,站著兩名士兵。但換崗時的氣勢已無法和原來的換崗儀式同日而語。

        在“禮儀改革”的同時,一個令世人最為關注的是列寧遺體的處理。曾有人主張根據列寧“生前的遺囑”,把他送回故鄉烏裏揚諾夫斯克和他母親一起合葬;更有人主張銷毀。由於俄羅斯共產黨的強烈反對,才得以保留到今天。在客居莫斯科的那些年裏,我已數不清自己有多少次瞻仰了列寧的遺容和列寧墓後麵的斯大林陵墓。

        老一輩的俄羅斯人說,在俄羅斯現代史上,有三個人將永垂史冊:

        庫圖佐夫,是他率領俄國軍隊在布魯丁諾擊敗了拿破侖的法國軍隊,使拿破侖從此一蹶不振,成為強弩之末,走向衰亡。
    列寧,是他領導了十月革命,實踐了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

         斯大林,是他領導了蘇聯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偉大衛國戰爭,打破了希特勒不可戰勝的神話。

        毫無疑問,這三個人,每個人都代表著一段曆史,代表了一個時代。在俄羅斯的現代史上,他們是三座裏程碑。

        然而,令人不可理喻的是,在把庫圖佐夫的巨幅畫像立於庫圖佐夫大街的同時,列寧要被送回故鄉,而斯大林則被朱可夫元帥所取代。

        這樁發生在葉利欽執掌克裏姆林宮帥印時期改寫和重寫曆史的公案,何時能恢複曆史的本來麵目,也許還要假以時日。但是一個耐人尋味的事實是,盡管斯大林曾被赫魯曉夫全盤否定,被渲染成暴君、獨裁者,但是俄羅斯共產黨在指出其在三十年代肅反中誤殺、錯殺許多無辜,犯有嚴重錯誤的同時,依然肯定了他在偉大衛國戰爭中不可磨滅的曆史功勳。

        我很欣賞離無名英雄紀念碑100米的另一座紀念碑,上麵寫著從空想社會主義到科學共產主義的全部思想家的名字,其中包括後來被列寧嚴厲批判過的托洛茨基。不管他後來成為反馬克思主義的托派頭子,但是他曾經有的革命思想在社會進程中起過的進步意義仍為後人景仰。

        曆史尤如一條長鏈,這條長鏈是由彼此相連的鏈節組成的,而每一個鏈節都有具體的人物和事件。如果抹去這些人物和事件,這條長鏈就會脫節,曆史就會出現斷層,出現空白。

        繼斯大林之後的赫魯曉夫曾以全盤否定斯大林而名噪一時,他試圖利用人們對斯大林在三十年代肅反中濫殺無辜的宿怨,來表白自己的英明,然而他並沒有因此贏得蘇聯人的擁戴,相反人們提出了一個問題:作為斯大林的忠實追隨者、以跳踢踏舞取悅斯大林的他,在三十年代作了些什麽?繼赫魯曉夫之後的勃列日涅夫,同樣為了美化自己,捉刀代筆寫出了《高地》等幾本回憶錄。盡管寫得非常偉岸,非常英武,然而事與願違。因為以他在衛國戰爭時期的地位和經曆,絕對不可能“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絕對不可能有什麽可資載入史冊的豐功偉績。自我吹噓、人為的拔高,反而弄巧成拙,被人貽笑大方。

        曆史就是曆史,它絕不是任意捏弄的麵人。

        在蘇聯曆史上,列寧、斯大林無疑是兩個偉人。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人們在研究蘇聯曆史的時候,不能不提到他們,不能不研究他們的曆史地位及其給整個人類產生的深遠影響。

       否定曆史的人,必將被曆史否定!

       古往今來,概莫能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