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著名書畫藝術家李鐸先生
沒有認識李鐸先生以前,先生於我是個謎。
認識李鐸先生以後,先生於我是本書。
打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先生賞心悅目的字。
先生的字,上溯秦篆魏碑漢隸唐楷,下追顏柳歐趙蘇黃米蔡,兼及二王、旭素、王鐸、傅山,廣集博采,兼收並蓄,獨樹一幟,獨秀成峰,在當今中國書壇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以魏隸入行,冶魏碑漢隸於一爐,集百家神韻於一身,既有魏碑的沉雄跌宕之氣,又有漢隸的肅穆古拙之風。形成古拙沉雄、蒼勁有力、雍容大氣、舒展流暢的獨特風格,於樸素中見秀美,於凝重中見端莊,於娟秀中見勁節,於飄逸中見沉穩,給人萬千意象:
偉岸如昆侖:橫空出世,巍然屹立;崩崖截鐵,臥鼎懸冰;大氣磅礴,氣貫長虹。
壯美如江河: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波瀾壯闊,一瀉千裏;勢若奔雷,浴月吞天。
浩氣如蒼鬆:雄健剛勁,幹鐵枝銅;蓬蓬勃勃,鬱鬱蔥蔥;英姿挺拔,昂首蒼穹。
高韻如寒梅:傲霜鬥雪,笑傲群芳;老樹新蕾,淩寒怒放;高雅堅貞,香氣襲人。
他的字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和讚美。
他的字被國內外數十家權威博物館、紀念館收藏。
他的字在神州各地被製匾勒碑刻石,供今人欣賞,留後人瞻仰。
他的扛鼎之作——兵家寶典《孫子兵法》碑拓,作為書法藝術的瑰寶載入史冊。
他的字多次應邀在日本、東南亞、港澳台展出,並廣為流傳到歐美、亞非、聯合國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影響極為廣泛和深遠,為弘揚華夏文化藝術、為中國書法藝術走上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第一次見到先生的字,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1976年十月,惡貫滿盈的“四人幫”被永遠釘立在曆史的恥辱柱上。是時,郭沫若老喜不自禁,填詞一闕《水調歌頭—粉碎四人幫》,給經曆了十年浩劫的中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同年底,榮寶齋印製掛曆,請人畫了一幅《三打白骨精》的扇麵,又請以擅長郭體而名滿京城的李鐸先生寫上郭老的《水調歌頭》詞。掛曆一經麵世,立即風靡全國,李鐸先生的名字也因之在神州大地不脛而走。被人譽為“郭體傳人”、“郭沫若第二”。有詩讚曰:
鐵畫羲之骨,銀鉤郭老風。
妙筆為大眾,詩書一爐青。
自此,李鐸以郭老書風獨步中國書壇,無人出其右。
從學生時代就對郭老書風情有獨鍾的我,此時自然十分心儀李鐸,他成了我的書法偶像。那時,以我個人所好,我把他與舒同老、啟功老,並稱為中國書壇“三雄”。
八十年代中期,在我開始漂流歐洲之前,我曾和中國畫壇的一位前輩表述了這樣一個觀點: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在人們論及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書法史的時候,不能不論及李鐸,他在這一時期,無疑是中國書壇的傑出代表,其影響之大、之廣、之深、之遠,是任何一位書家所不能比擬的。
前輩卻並不完全讚同我的觀點,其理由是李鐸固然是位優秀的書家,但他寫的是郭體,不是自己的體。郭沫若作為雄視古今的一代文學巨匠,其書法是自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書壇的秉旗執旌者,不僅譽滿華夏,而且在東南亞乃至國際上都享有崇高的威望,影響波及幾代人。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李鐸以郭體書寫的《滿江紅》詞,影響雖然巨大,但那仍是郭老的餘威所在。在一段時間內,與其說是人們奔李鐸而去,倒不如說是奔郭體而去,人們仰慕的是郭老書風,還不是李鐸的書藝。這一現象可以稱之為“郭沫若效應”。李鐸要想獨樹一幟、獨秀成峰,必須擺脫郭體,必須要變。否則燭光在陽光下麵,永遠顯示不出自身的光輝。古往今來,還沒有哪位書家以寫像、寫神、寫絕別人的字體而名垂青史。李鐸如果不變,必將被後來居上者超越。
前輩的話雖然刺耳,但說得確有道理,我無力反駁,況且這時確有幾位書家鋒頭正健,大有異軍突起、後來居上之勢。
“不過你放心,李鐸肯定會變,而且正在變,不信,我們拭目以待。”前輩笑著說。
九十年代後期,我從歐洲漂流回來,李鐸正以其扛鼎之作——兵家寶典《孫子兵法》碑拓在中國書壇刮起一股強勁的旋風。看他的字,果然已無郭體影蹤,卓然自成一家。此時,舒同老已作古人,按我個人所好,把李鐸與啟功、沈鵬、歐陽中石、劉炳森並稱為中國書壇“五嶽”。我再次找到那位前輩,重申了我的觀點。這回,前輩表示讚同。
我問前輩:當初你何以斷定李鐸一定會變?
前輩笑道:以我對李鐸的了解,他是個大智大勇者,以他的才情和學養,絕對不可能停留在郭體上。這位前輩就是不久前作古的中國畫壇泰鬥劉海粟大師的高足、潑墨牡丹大家李淩雲先生。
李淩雲先生的判斷沒有錯,李鐸是個大智大勇的書家,他沒有把郭體作為自己的藝術定位。他深知:華之外觀者博浮譽於一時,質之中藏者得賞音於千古。放膽文章拚命酒,詩歌切忌隨人後。隨人作計,落人窠臼,不僅是詩家之大忌,也是書家之大忌。他以“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為訓,一個猛子紮進書法的海洋,潛入深水,采珠選玉,取精用弘。幾年以後,他憑借體內的藝術元氣浮出水麵,在經曆了“臨立變創”的陣痛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修煉後,終於羽化成蝶。自開一格,自成一家,獨秀於萬象書壇;並以其卓越的成就,成為中國書壇的領袖之一,中國軍旅書壇德高望重、眾望所歸、秉旗執旌的領軍人物。
與字一樣令人賞心悅目的是先生五彩繽紛的畫。先生的畫以前我沒見過,不僅我沒見過,連他的許多學生和朋友都沒見過。其原因是先生秘而不宣、藏而不露。直到他舉辦《孫子兵法》碑拓展時,人們才一睹其畫的風采。先生長袖善舞,畫意雄強,老筆紛披,氣宇軒昂。尤以蒼鬆古藤、梅蘭竹菊最為攝人心魄。詩言誌,畫寄情。先生以此表達了他的雲鬆襟抱,古藤情懷,抒發了他與竹菊比潔、共梅蘭齊芳的心誌。
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我最喜歡先生的詩詞。李鐸先生是位優秀的詩人。他的詩詞,以前見得不多,隻是我在撰寫《李鐸傳》時,才有幸係統地讀到了他現存的200餘首格律詩詞和楹聯。先生的詩詞,或詠於戎馬倥傯之際,或誦於杖策出行之旅,或題於友人字畫之上,或寫於序文信劄之中。托物言誌,寄事抒懷;筆隨時代,寓意深邃;大氣磅礴,壯闊豪放;精能古雅,揮灑萬象。
婉約如林間小溪,低吟淺唱;
壯闊如龍吟虎嘯,激越昂揚;
秀美如花舞風中,風情萬種;
峻朗如荷立斜陽,豐姿綽約。
啟功大師盛讚李鐸極富詩才,無失古律,其韻迭出。
格律詩詞,法度易守,神髓難攝,創新更難。除了要求嚴格的工仗、對偶、韻律以外,要在幾十字、最多百餘字的尺幅之中,一吐胸中逸氣,展示豐富內涵,並給人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沒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駕馭語言的能力,很難為之。處理不當,或被生冷手氣所滯,或被狹隘胸襟所淤,給人以晦澀冷僻、呆滯刻板、生搬硬套、刻意雕琢的感覺。由此,從建國以後,格律詩詞不被提倡。
“文革”以後,隨著國門的洞開,形形色色的西方現代文藝思潮在中國紛紛登陸,“朦朧詩”、“現代詩”成了詩壇的“主打”,就連自五四運動以來雄踞詩壇幾十年的韻律詩也諳然淡出,退為其次。格律詩詞更是無人問津,見到她猶如見到文物般地稀罕和珍貴,以致令有識之士發出了“救救詩詞”的呼籲。
使我極為敬佩的是,在格律詩詞幾被遺忘的今天,先生依然鍾情於格律詩詞,始終不渝地張揚著自己的藝術個性,在他雄風闊步前行的路上,留下了一串天地浩氣日月歌。先生的詩詞不僅使廣大的文學愛好者看到了格律詩詞的無窮魅力,而且為當前的文壇填補了一項空白。可以想見,《李鐸詩詞》的出版,必將播惠書林,甘飴後人。
李鐸先生的《論書斷語》,是他的書法理論力作,堪稱《書家寶典》。從學書訣竅到臨立變創,從用筆用墨到謀篇布局,從書風書藝到文品人品,從書藝賞析到書源流脈,凡與學書有關的方方麵麵,無不一一論及。析微探幽,廣征博引;縱橫捭闔,議論風生;匠心獨運,自出機杼;鞭辟入裏,切中肯綮。更著詞翰優美,妙語連珠,誠可謂大珠小珠落玉盤,滿盤生輝。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先生不僅在書藝上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在書論上也是“即從巴峽通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直入“春城無處不飛花”的景地。
遙想當年書生意氣,風華正茂之時,我也喜舞文弄墨,然今至六旬,回首來路,文有所獲,墨卻無果。析其原因,文有“師之傳道授業解惑”,而墨終因無師難於自通。筆者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就漂流海外,萍蹤無定,居無常所,實在無有條件去靜心修煉。然於文,雖無名師指點,卻有《詩話》、《詞話》、《文心雕龍》“諸師”相伴左右,日讀一篇,日悟一得,日久天長,積思釋疑。付諸實施,厚積薄發。九十年代客居莫斯科期間,我同時在《莫斯科晚報》、《龍報》上開設兩個專欄,幾年下來,結集《外麵的世界很無奈》、《俄羅斯采風》、《江南雜壇》三本。於墨,無毛筆可作硬筆書,然寫到一定程度,便陷於自我的迷宮難以自拔,這時就極需有人指點。然環顧四周,人海茫茫,皆是金發碧眼,何處去尋師訪師拜師?偶爾回國休假,興致來時,買紙購墨,也是胡亂塗鴉而已。無奈平時不胖,補也難壯。如果那時能有先生的《論書斷語》相伴,日讀一篇,日悟一得,則我的人生可能大有改觀。沒準兒文也風流,墨也出彩,萬象書壇,亦能秀之矣。
如今,隨著國門的洞開,像我這樣經年漂流海外的人大有人在,其中不乏書法愛好者,但他們將比我幸運得多,攜一本《論書斷語》,走到哪,學到哪,再不會像我一樣,以無言的結局而告終。
李鐸先生不僅是卓越的書畫藝術家、書法理論家、優秀的詩人,而且還是成就卓著的書法教育家。多年來,他以弘揚國粹為宗旨,熱心於書法的推廣、普及和教育。他是中國書協顧問、中國書法函授大學的教授、北京市硬筆書法學會會長、北京興華藝林書畫院院長、眾多書法組織的顧問,在軍內外負有“學生三千眾、桃李滿天下”的美譽。先生執教,一絲不苟,要求甚嚴。他提倡“師承傳統但不囿於傳統,師承古人但不囿於古人”,“獨辟蹊徑、自開一格、自成風貌,雄強一路”;堅決反對急功近利,投機取巧。他提倡書風清正,字如其人,胸有浩氣,筆底雄風;反對俗氣、媚氣、邪氣和霸悍之氣。在他循循善誘的教導下,許多學生脫穎而出,或成為書法名家,或成為書壇新秀,或成為教學骨幹。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兩周年舉辦的“李鐸師生書法展”上,先生和他眾弟子的書作,贏得了廣大書法愛好者和海外僑胞、港澳台胞的高度評價和讚揚。
李鐸先生熱心於公眾事業,多年來,他先後向亞運工程、希望工程、扶貧助學工程、兒童基金會、婦女基金會、殘疾人基金會、社會各界、駐外使領館、國際友人、海外僑胞、港澳台胞,無償捐贈了數以萬計的作品;向災區人民、希望小學、家鄉人民、母校、抗非典前線、海嘯受災國,捐贈了近百萬元人民幣,數千套被褥和衣服,以及大量的作品。他一次又一次地向素不相識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他的高風亮節,他的愛心義舉,受到人民大眾的高度讚揚,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
李鐸待人,襟懷坦白、光明磊落、肝膽相照。他深惡痛絕那種“陽奉陰違、兩麵三刀;當麵一套、背後一套;台上握手、台下踢腳”的小人嘴臉;“巧舌如簧、播弄是非;趁人之危、落井下石”的流氓作風;“搞陰謀、玩手段、耍權術、設陷阱”的無恥行為。他的眼裏容不得半點沙子,心裏容不得半點汙穢。
先生身為名人名家,卻從不張揚,始終保持低調。人們都說先生是“通天的人”,此話不假,他和許多國家領導人有所交往,結下很深的友誼。1995年他在軍博舉辦《孫子兵法》碑拓展時,幾乎在京的國家領導人都參加了開幕式並觀看了展覽。國家領導人觀看個人書展,這在建國以來還是首次,這不僅是中國書法界的盛事,更是先生的殊榮。然而他從不以此炫耀自己。“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這便是先生的風骨。
我這人有個怪癖,從不對人輕言“佩服”兩字。這倒不是自命不凡、恃才傲物,也不是這些年漂流海外,見多了偉人、名人,便拿“村長不當幹部”。而實在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能使我佩服。別看有些“家”和“星”,表麵上挺像回事,可實際上,恕我直言,實在是一般般。台上台下,字裏字外,畫裏畫外,完全判若兩人。歌如其人,字如其人,畫如其人,實在不是那麽容易做到的,可也不是用“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所能解釋得了的。
當我讀完先生這本書,掩卷沉思,細細品味之後,我要由衷地說:佩服。先生之所以令我敬佩,在於他:
執著於對藝術的不懈追求;
與竹菊比潔、共梅蘭齊芳的心誌;
天地浩氣日月歌的豪情;
灑向人間皆是情的愛心;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淡泊;
身在鬧市、物我兩忘的寧靜;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的高風;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亮節。
所有這一切,都源自他是一個襟懷坦白的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一個謙虛謹慎的人,一個充滿愛心的人,一個如俄國文學家高爾基所說的大寫的人!
佛家雲:
德者不求響之和而響自和。
仁者不求影之直而影自直。
賢者不求名之遠而名自遠。
佛家禪語,同樣飽含辯證法。
以此概括先生全貌,最為貼切不過。
2005年春節寫於洛杉磯《菊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