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京都著名鑒定收藏家、畫家於沁老師,得感謝馮姐。
我在美國的鄰居馮姐,其祖上為朝廷命官,當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時,慈禧太後避難河北,期間得馮姐祖父悉心照顧,無微不至。待戰事平息,太後返回京都,念其忠心,賞賜九龍端硯等寶物若幹。馮姐父親,京城名士,工字畫、喜收藏,與書苑畫壇的名流雅士多有交往,過從甚密,收藏許多名家字畫。以後移居美國,這些寶物和字畫也隨之帶到美國。而今世事滄桑,先人已作古人,年屆七旬的馮姐,讓這批寶物回歸祖國,是其未了心願。酉年春上,假我回京之便,把所持寶物拍成照片,托我與有識之士聯係。
京城朋友圈內,多有喜收藏字畫者,然都是業餘玩家。馮姐的字畫均無鑒定證書,加之隻有照片沒有實物,難辯真偽。馮姐雖注明所藏書畫曾經陳半丁老過目,卻無任何文字資料可資證明,於鑒定收藏純屬門外的我一籌莫展。
一日,和幾位書畫家小聚,席間提起此事。隻聽座中的麗麗說道:“這事不難,請於姐看看就得。”
“於姐是誰?”
“這於姐可是了不起的人物,原中國美術館收藏保管部副主任,副研究員,藝術委員會委員。現為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理事,鑒定收藏委員會主任;中國收藏家協會理事,副秘書長。京都鑒定收藏界的大腕。她那雙眼睛毒著呢,堪稱火眼金睛。她在中國美術館從事鑒定收藏工作三十多年,看的都是大師名家的作品,和當今中國畫壇的許多大師級畫家交往頗深。請她出馬,絕對沒錯!”麗麗說道。
“能請到她嗎? ” 我問。
“這事兒交給我了。” 麗麗快人快語。
第二天下午,麗麗就帶著她的於姐來到我的寓所。
“我是於沁。”於沁一進門就作了自我介紹。
坐在我麵前的於沁,眉清目秀,一臉陽光,優雅脫俗,清新自然。從她溫文爾雅的氣質上可以看出她和藝術有著不解之緣。因為朋友們都說她是火眼金睛,所以我特別注意了她那雙清澈的大眼睛。確實,從那閃亮的眸子裏射出的光芒,令我感到高深莫測,耐人尋味。
認識於沁老師的經過就這麽簡單。
憑我的直覺,這是個真正的行家。看完照片她告訴我,馮姐所藏的兩幅作品,一幅是明代董其昌的作品,另一幅是清代潘恭壽早期臨摹文衡山(明代文征明)的作品,兩幅都是真跡。
在她看完照片起身握手告別的時候,我向她提出了采訪的要求。
“別采訪,我們可以聊聊天。如方便,明天請你到我的小畫室坐坐。” 於沁老師莞爾一笑,發出了邀請。
恭敬不如從命。翌日上午,我如約來到了於沁老師的畫室——沁心齋。
她給我衝了杯雀巢,給自己卻倒了杯清水。
“我喜歡喝清水。”於沁笑了笑說。
我環視著她的畫室,寧靜雅致,暗香浮動。書房牆壁上懸掛著她自己的兩幅作品:梅花《無媚獨有骨》,翠竹《一窗晴翠》。案頭擺放著文房四寶,博古架上陳列著各種奇異彩石、貝殼、珊瑚,我仿佛進入了一個小小的博物館,從琳琅滿目的展品上看到了這位鑒藏家獨具的慧眼、超凡的審美情趣和脫俗的生活品位。
令我驚訝不已的是身上充滿藝術細胞的於沁,既不生於藝術世家,也不生於書香門第,其父親於寬是個1934年參加革命、經曆過二萬五千裏長征的老紅軍,母親李桂琴是個白衣戰士。父母親並沒有賦予她多少藝術的基因。
“你是怎麽走上藝術道路的呢? ” 我饒有興趣地問道。
“那說來可就話長啦。”
於沁抱來一堆相冊,一邊翻著相冊一邊給我講那從前的故事。隨著她的敘述,我透過歲月的煙雲,看到了她一路走來的人生軌跡。
二
1948年的中國正處於黎明前的黑暗時刻,人民解放軍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席卷著風雨飄搖的蔣家王朝。就在東方露出新中國黎明曙光的時候,於沁來到了人間。戎馬半生的父親視她如掌上明珠。在母親的精心嗬護下,於沁伊呀學語,蹣跚學步,像隻美麗的蝴蝶伴隨著母親在綏化野戰醫院飛來飛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正當中國人民結束長期的戰亂開始和平建設的時候,美帝國主義悍然入侵朝鮮,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中國人民揚劍出鞘,投入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鬥爭。於寬出任中國人民誌願軍總醫院院長,於沁也跟隨父親從綏化到了丹東,並在丹東度過了她的青少年時代。
也許因為於沁是家中的長女,父母親對她網開一麵,家庭的溫馨和諧,使她從小就在寬鬆的環境裏長大,塑造了她獨立思考、自珍自愛、自強自立的性格。於沁打小就喜歡畫畫,在那稚嫩的塗鴉中顯示出良好的美術天賦,當畫家是她的夢,到了中學於沁已把目標鎖定在中央美術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的最高美術學府,畫家的搖籃。為了支持女兒報考美院,實現當畫家的夢,1965年於寬舉家遷居北京。就在於沁滿懷信心向中央美院衝刺的時候,一場持續十年之久的“文革”動亂開始了。在那風雨如磐的年代,於沁的畫家夢被擊得粉碎。緊接著上山下鄉的洪流把她裹挾到貧窮落後、甚至帶有原始蠻荒的晉西北。在那五年的蹉跎歲月中,許多和於沁一起插隊落戶的知青由開初的豪言壯語變成了沉默寡語,重新審視人生道路的走向。於沁也不例外,父親賦予她的堅強,母親賦予她的善良,使生性剛強的於沁絕不屈服於命運,她像岩下的一株小草,衝破雪鎖的堅冰,迎接著春風和太陽。她把被擊得粉碎的畫家夢的碎片一點一點地撿起來,做成萬花筒,在那千變萬化的五彩繽紛中尋覓著失落的夢幻。插隊期間,經父親的一位朋友介紹,她隻身奔赴上海,投師上海畫院畫師、著名山水畫家應野平先生,潛心研習寫意山水畫。
應野平先生十分鍾愛這位有著不凡悟性和充滿靈氣的女弟子,悉心點撥,精心施教。於沁在老師的教誨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73年於沁在即將分配工作與恩師道別之際,應野平先生當即潑墨揮毫作畫兩幅。一幅是山水畫,上題:於沁女弟雅正,癸醜,應野平。另一幅是蘭花石頭,上題詩一首:
自笑尋常老畫家,年年紙上覓生涯。
墨花開處春常在,筆力雄時煥彩霞。
癸醜夏日寫,於沁女弟雅屬,應野平。
字裏行間充滿了對弟子的關愛和厚望。
於沁回京以後憑著她良好的美術素養,被分配到中國美術館收藏部工作。
中國美術館,一座金碧輝煌的藝術殿堂,是以收藏、保管、研究、展示、對外交流中國近現代美術作品為主要職責的國家最高級別的近現代藝術博物館。 館裏珍藏著數萬件最優秀的精品佳作,其中有部分古代珍品,大量的近現代藝術大師的作品以及當代老、中、青藝術家的精品。能在這樣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裏工作,有機會看到大量的名師大家的真跡,使於沁如虎添翼。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十年荒蕪的美術園地重新煥發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就在這一年,於沁到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進修,當她跨進這座塑造藝術家的殿堂時,心潮起伏,百感交集。文革耽誤了她整整十年!在兩年半的時間裏,她完成了《藝術概論》、《中國近現代美術史》、《西洋美術史》等全部課程。1988年她再次進入國家文物局高級文物、字畫鑒定研修班深造。1990年由徐邦達、啟功、謝稚柳、楊仁凱、劉九庵等鑒定大師組成的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小組,在中國美術館對部分古代名畫進行鑒定,於沁非常幸運地和這些大師們一起參加了鑒定。在為時15天的鑒定中,大師們的宏富學養和敬業精神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他們身上學到了書本上永遠學不到的東西,那就是寶貴的經驗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實踐告訴她,要想做好收藏工作,必須博學多識,積累經驗,勤於思考,善於總結。
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從苦寒來。於沁兢兢業業,刻苦勤奮,三十年如一日,在豐富的實踐中不斷成長,也使她日漸成熟,不僅成為備受世人尊重的書畫鑒定收藏家,而且成為中國美術館收藏部的實力派人物。
三
八十年代初,有兩個外地青年拿著十二幅冊頁小品來美術館想找人看看出手,經辦公室推薦找到了於沁。於沁接過一看,眼前頓時一亮,直覺和經驗告訴她,這十二幅冊頁出自李苦禪大師手筆,是苦老24歲時的作品。她不動聲色,問來人要多少錢?兩人張口要價600元人民幣,在那個年月,600元可不算小數。於沁請他們稍候,馬上向主管領導請示,經同意如數支付了600元現金。一件苦老的早期稀世之寶就這樣珍藏在中國美術館。事後苦老的這十二幅冊頁在一次中國美術館的典藏精品陳列中首次展示時,令苦老之子李燕先生驚訝不已,他找到於沁問道:你們是怎麽搞到這些冊頁的?於沁笑道,天機不可泄漏。李燕說:這是我父親早期的作品,我們家都沒有這麽好的作品。
這十二幅冊頁無疑對研究苦老早期藝術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彌補了中國美術館對苦老早期藏品的空白。
於沁在美術館收藏部工作,她的職責就是為國家收藏藝術精品。三十多年的收藏工作,於沁見證了“文革”以後整個美術館的變革和發展,她親手經辦收藏了文革以後曆屆全國美展的優秀作品和名家名作;參加編輯了《1949-1989中國美術年鑒》、《20世紀中國美術——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選》、《百年美術——中國美術館精品選》、《開放的時代》;主編了《當代中國畫名家作品——牡丹集》、《新中國漫畫50年》、《馮大中精品集》。在工作中,於沁和當代中國畫壇的許多大師名家結為忘年交和摯友,她的謙虛謹慎、熱忱誠懇、勤奮敬業、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和品格情愫,贏得了人們的敬重。在她的畫室裏,我看到許多大師名家在送給她的畫冊上,親切地稱她為“老友”、“摯友”、“大姐”、“小妹”。我還看到了範曾先生托她辦事用毛筆寫的親筆信,馮大中先生親筆寫的賀年卡,宋雨桂和馮大中題在於沁畫上的長跋摯友抒懷,朱乃正先生的贈言,於希寧老先生為她準備舉辦個人畫展的題詞。
對於中國的書畫家來說,中國美術館是一個神聖的藝術殿堂,能在這裏舉辦個人畫展是衡量其藝術水準的標誌,而其作品被美術館收藏,那更是畫家一生的榮耀。換言之,作品能被美術館收藏的畫家,那十之八九是中國畫壇出類拔萃的名師大家。
隨著於沁的聲名遠播,特別是她主管收藏部的收藏工作,慕名前來請她看畫、提意見、鑒定真偽的人紛至遝來。不過這裏所說的鑒定並不是鑒定真偽,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即有著評價和肯定的意義。
近些年來,請於沁看畫的人基本上都是中青年畫家,都是經曆了百斤墨汁千斤紙磨練的人,都是推一把就可能上去的人。於沁十分理解他們的心情,但她絕不流於時弊,作違心的、無原則的褒獎和肯定。於沁認為,如果迎合時弊,作華而不實、言過其詞、名不符實的褒獎,實際上是誤人子弟,於人無補。因此她在看作品時,總是實事求是地進行中肯的點評,讓人們通過分析比較認識到自己作品的優劣長短,告訴他們下一步應該怎麽走,往哪個方麵努力發展。她還介紹推薦過許多人到中央美院、北京畫院去進修深造。於沁說,這些人大多處於不惑之年,已有一定的藝術成就,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不能脫穎而出,他們需要幫助,需要扶持,給他們一些鼓勵和信心,為他們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將來他們很可能成為美術界的新聞人物。
於沁在美術館工作三十年,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以其滿腔的熱情和坦蕩的胸懷贏得了眾多中青年書畫家的尊敬,人們稱她是“伯樂”,更多的人則親切地稱她為於姐、於大姐。這一聲極為平常的稱呼,包含了多少真摯的感情和深厚的情誼!
四
“於沁老師,你能和我談談如何收藏字畫嗎? ” 我問道。
“收藏是有條件的。“於沁說道。
“中國美術館是國家最高級別的藝術館,它的地位決定了它所收藏的作品一定是中國近現代大師名家的作品,是畫家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品的來源和征集途徑不同,有收藏家向國家捐贈的,有大師名家個人捐贈的,有從畫家本人或其家屬手中購藏的, 有從全國性美展或個展中選藏的。美術館裏有一批權威性專業人士組成的藝術委員會和收藏委員會。這些專家具有極高的眼力和鑒賞水平,為國家嚴格把關,從大量的作品中遴選最優秀的作品為國家收藏。至於說個人收藏,就有點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了。
“說到收藏,首要的一條就是必須具備一定的鑒定知識。如果一張畫放在你麵前,連真偽都分辨不出,又談何收藏?書畫鑒定是一門綜合性的學問,是集曆史、美學、文學、美術、繪畫、金石、篆刻於一身的博學。中國畫講究詩書畫合一,講究意境和神韻。每個畫家在作畫時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和鮮明的藝術風格,而且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風格特點。畫家的這種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既是畫家對社會人生的探索檢閱、對自然世界的領會感悟,又是畫家本人思想感情的流露釋放、審美情趣的綜合反映。所以看一個畫家一生的作品,就可以看出畫家一生的心路曆程。此外,鑒定還包括題款題識、印章、收藏印章、紙、墨、裝潢等諸種因素,可以說每一項都是一個深奧的課題。
“鑒定收藏書畫是對人類藝術的保護和繼承,是弘揚光大民族文化的高尚選擇,是文人雅士的一大樂事。不僅可以學到許多豐富的知識,而且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當然,書畫也是一種商品。書畫本身不僅有著不可替代的曆史和藝術價值,而且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許多有識之士把收藏書畫作為理想的藝術投資,因為一幅高雅脫俗的書畫很可能以其震古爍今的藝術光輝成為奇貨可居的稀世珍品。
五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與收藏字畫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於沁,她的業餘愛好卻不是收藏字畫,而是喜歡收藏石頭、陶器和民間工藝美術。於沁饒有興趣地給我展示了她收藏的馬家窯的陶罐、東漢時期的拓片、民國年間的升鬥,清代的四屏八仙過海樟木雕刻。這四條屏無論從雕刻技巧、結構布局,還是從人物造型、情節內容看,都是一件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的木雕藝術品。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博古架上那套用山東臨朐的五彩石組成的一組春、夏、秋、冬四景山水石,還有一塊象形甲骨文字石,上麵有一個女字,一個子字,合起來是個好字,可以讀成女子好,好女子,子女好,好子女,這真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無窮魅力。她的這些“寵物”、“寶貝”,有好友送的,有在各地的古玩市場、舊貨市場“撈”的,也有在旅遊途中撿的,還有一些則是在國外的跳蚤市場上覓到的。
於沁是個有心人,她認為玩這些東西要有品位,要會欣賞。比如說“玩石”,這是賞石的一種叫法,古人稱之為“石玩”、“石供”。而我們現在玩石的人則送給它許多更好的美稱,諸如“奇石”、“怪石”、“美石”、“彩石”、“異石”、“雅石”等等。其實石頭本身要比這些美稱更加誘人,更加令人陶醉。石頭與山林樹木、江湖河海同為宇宙一體,攝天光之雲影,采日月之精華。在天人合一、物我兩忘中,你將體會到石頭不僅僅是石頭,它有生命,它有靈性。它具有山之精神,水之靈魂;具有詩的情趣,畫的意境,禪的頓悟------
於沁喜歡玩石,更喜歡畫石。在她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她用傳統筆墨表現的古典雅石,也有以點線麵所構成的抽象石頭。在她的印章中,還有一方“不可居無石”的石印,對石頭的癡迷由此可見一斑。
海至闊處天作岸,山到高處人為峰。於沁在書畫的海洋裏遊弋了三十年,她看到的、研究的、接觸的都是名家名作。但是她常常苦於自己沒有更多的時間作畫。她認為一個從事研究、鑒定、收藏字畫的人,自己也應該能作畫,唯有懂得運筆、用墨、線條、色彩,才能體會到畫家的追求。於沁從小喜歡作畫,七十年代投師應野平先生主攻山水花鳥,在三十年的工作中結識了中國畫壇的許多大師名家,與他們一起切磋技藝。長期的耳濡目染,使她廣集博采,兼收並蓄,形成了清新秀逸的風格。
於沁自己說她的畫作屬於業餘水平,我看不然。
於沁給我展示了她的一係列作品:寫意山水,梅蘭竹菊,墨荷花鳥、青鬆古藤。在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集諸家繪畫表現手法,綜合取舍,以自己的氣質、才情和對水墨畫的獨到領悟,展示了自己獨有的風格。她筆下的花鳥魚蟲自成天趣,雅俗共賞。她的花鳥畫以花見性,以石見情,有著多彩的生活情趣和豐富的人性情感。於沁告訴我,她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由此她不僅追求水墨中的韻趣,宣紙與水墨間的極致,而且力求題款、署印的統一和諧。
這些年來於沁創作了不少優秀作品,她的許多作品參加了國內外的大展,其代表作《一窗晴翠》、《無媚獨有骨》、《暗香》、《古幹寒香》、《清風》、《三清圖》、《冷風》等,深受觀眾喜愛,得到行家的高度評價,並被國內外收藏家所收藏。
創作需要激情,而激情來源於生活。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才能保持旺盛的創作激情。在和於沁的交談中,我看到了她蘊藏已久的創作激情和對生活的熱烈追求。於沁告訴我她有兩個心願:一是在她60歲的時候舉辦一次個人畫展,出一本個人畫冊和一本石頭畫冊。她說:我一生夢想成為一個畫家,上帝卻按排我與他擦肩而過,為畫家們作了三十年嫁妝。我雖然一直努力用業餘時間作畫,但並不滿足我的要求。這兩年我將努力拿出自己滿意的作品請大家評頭品足,也算了卻我的一個心願。二是在條件許可的前提下到國內外走走。到法國、意大利、俄羅斯,看看羅浮宮、佛羅倫薩博物館、特列基亞科夫斯基繪畫藝術博物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那裏是歐洲文藝複興的發源地,給世界各國產生過深遠的影響。還想去非洲、去印度、去埃及、去希臘,探究一下向往已久的尼羅河文化、古印度文化和古希臘文化。你一定覺得我很奢侈吧,有時候我喜歡做夢,喜歡幻想,它能給我帶來快樂和滿足。
我看到於沁說這番話的時候,閃亮的眸子裏放射出隻有鑒藏家和畫家才具有的那種渴求和熱望。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在追求人生的輝煌。從於沁給我講述的故事中,我看到她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一個充滿激情的人,一個追求完美的人,一個擁有輝煌的人,而且這一輝煌將伴隨著她前行的腳步,繼續向前延伸。
不知不覺已是華燈初上時分,我起身與她握手告別。當我迎著拂麵的春風融入夜色,回眸那亮著燈光的沁心齋時,我突然醒悟到為什麽於沁愛喝清水,那是因為清水無色無嗅,晶瑩透明。
真水無香,這是於沁人生的寫照,也是給我的啟示。
2005年4月28日初稿於北京
2005年5月8日成稿於洛杉磯
05/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