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小橋

歲月如流水,記下點滴
博文
(2017-02-08 18:49:35)

盡管已經過去了好幾個月,我還是想把伊犁的最後一篇寫完,給自己一個交代。 到新疆前知道伊犁伊寧,因為知道1962年的“伊塔事件”。那是發生在1962年初夏,三年困難時期。當時新疆約有6.7萬牧民,因為饑荒,通過伊犁的霍爾果斯、塔城的巴克圖等幾個邊境口岸,集體越境湧向鄰國蘇聯。伊犁草原、阿爾泰草原在內的新疆邊境地區人口,牲畜銳減,新疆生產建設兵[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六月的伊犁行,拍的最多的是雪山、草原、野花甸,但現在想起來,印象最深的卻是與我們平日生活迥異的當地風土人情。 見鄉村大集 那天去尼勒克縣城,我們在315省道上遭遇嚴重堵車,開始以為是路斷了。可主路兩側路肩不斷有當地的汽車,農用車,三輪車超過車流向前趕、停靠,車流有點亂。向導多次帶隊走過這段,他前後看了看說:別著急,咱們這是趕上周六的鄉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乾隆格登碑 我們專門到昭蘇看“格登碑”。先到76團團部,在向導大哥的“關係”楊大嫂的飯館吃中飯。然後楊大嫂帶路,三輛車在山間小路顛簸繞行好幾個小時,幾乎緊貼著中哈邊境線到格登山,路上看到幾處兩國的哨所,瞭望塔。回來時發現其實有一條很好的公路從團部直達“格登碑”。 昭蘇邊境的乾隆格登碑在農墾76團以西的格登山上,是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昭蘇夏特(夏塔)是我們最後一個大風景點,它以前是打通南北天山的古道,現在是探險者們熱衷的險徑。
夏特古道長120公裏,北起昭蘇的夏特牧場,南至阿克蘇地區溫宿縣的破城子,曾是古絲綢之路上最為險峻的古隘道,也是溝通天山南北的捷徑。古道上的木紮爾特達阪是唐代通往中亞著名的“弓月道”的必經山口。到了清代,伊犁成為西域重鎮,木紮爾特達阪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這趟新疆行,是地道的草原遊。除了因為路被衝斷而取消的唐布拉草原,已經到過的那拉提草原(也叫鞏乃斯草原)、巴音布魯克草原神采各異。問要去的喀拉峻有什麽不同?發小大哥笑答:“等著看唄”。 纜車上看到喀拉峻湖一角 “喀拉峻草原”是古烏孫國的夏都牧場,在哈薩克語中,是“黑色遼闊的莽原”的意思。這一帶有五花草甸、高山森林、河流[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其實一路走來,沿途的風景不輸景點,沒人的天然景色最好看。常有人大叫要停車拍照,但是為了趕路,也因為道路太陡,太窄,往往不能如願。而在行進中,隔著車窗按動手中相機,手機是隨興之舉,抓不到自己想要的景兒,也常常遺憾。有幾次千辛萬苦趕到景點,反而失望。想想,這也是世間常情吧? 從巴音布魯克回來,我們先去鞏留縣的庫爾德寧,後去恰西。實際[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我們從北疆新源縣的那拉提草原,翻越天山到南疆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區和靜縣的巴音布魯克草原。 這是此次新疆行程唯一的一個南疆景點,距離那拉提不遠,按路標隻有80多公裏,但開車隨拉爾敦達阪(達阪,維語和蒙古語的意思是高高的山口和盤山公路)下行,沿途地貌發生了很大變化。用向導的話說:看到沒有樹隻有草的山就進和靜縣,到巴音布魯克了。 看那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想象中的大草原是無邊無際,平坦遼闊的,看到的伊犁草原卻不是這樣。伊犁草原是山上的草原,它凹凸起伏,高低綿延,或在山頂,或在山坡,或在山穀,和一片片樹林、一條條溪流交織組成。不知道伊犁到底有多少草原,那拉提草原肯定是最出名的一個,也是遊牧為生的哈薩克族集中的地方。 相傳成吉思汗西征時,一支蒙古大軍由吐魯番出發,沿天山深處向伊犁集結.時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新疆大,麵積160多萬平方公裏,大概是中國麵積的六分之一;它和周邊國家邊境線有5600多公裏,占了中國邊界總長的四分之一。這次我們有位熟悉伊犁地理的發小大哥當向導,隻在伊犁走一個環線,從伊寧出發又回到伊寧。地圖上小小的一片,那也開車走了2600多公裏。 路線: 伊寧->霍爾果斯口岸->霍城縣(果子溝/惠遠古城)->賽裏木湖(屬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尼勒克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16-10-19 13:21:07)

小時候,媽媽的工作東奔西跑,一年有半年不在家。常聽她說去了哪兒哪兒:……在青海格爾木高山等著拍日出等了一個月;去南海小島的艦艇上遇到大風浪;上華山天險她比攝影小夥走的還快;內蒙古大草原晚上趕路汽車拋錨圍上來一群綠眼睛的餓狼;還有下雨後草原上的蘑菇圈,有一年媽媽甚至還從青海柴達木盆地帶回一塊紫藍色長方形鹽晶體,用膠布封在一個小鐵[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