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伊犁行,拍的最多的是雪山、草原、野花甸,但現在想起來,印象最深的卻是與我們平日生活迥異的當地風土人情。
見鄉村大集
那天去尼勒克縣城,我們在315省道上遭遇嚴重堵車,開始以為是路斷了。可主路兩側路肩不斷有當地的汽車,農用車,三輪車超過車流向前趕、停靠,車流有點亂。向導多次帶隊走過這段,他前後看了看說: 別著急,咱們這是趕上周六的鄉下大集了。
前一天下了大雨,河道裏翻滾著泥土色的渾水,天也陰沉沉的,預報下午有雨。可是這一點也不影響農牧民兄弟們趕集的情緒。
大集上可真熱鬧,開始一段是交易牛羊的,然後是賣羊肉牛肉、甚至整羊的,再後麵是日用百貨、食品、水果、蔬菜…… 要不是急著趕路,道路太泥濘,我們真想下去逛逛。
尼勒克縣在伊犁河上遊,是農牧業結合的偏遠山區縣,這次沒去成的唐布拉草原就在尼勒克縣的地界。這裏距烏魯木齊500多公裏,距伊寧市100多公裏,居住漢、哈、維、回、蒙等多個民族。我們看到路邊趕集的人們,多數是男人,女人很少。他們的服飾區別不明顯,隻能從他們的帽子猜測: 戴花帽是維吾爾,戴白帽的是回族,後來在特克斯縣城看到東鄉族也戴白帽。
高速公路上”遭遇“羊群
在伊犁,牧民們趕牛羊在公路甚至高速公路上轉場也是道風景。雨水大,小路不好走,許多牧民隻能趕著羊群走大路、省道、國道甚至高速,我們一路開車在高速,在大路上多次受阻於羊群、牛馬群。最後那天從昭蘇回伊寧,有同伴用心數了數,半天功夫我們竟“遭遇”了17群羊!
路上羊群的數量最多,羊也最膽小。有車過來,它們咩咩叫著不知所措;有的車輛鳴笛嚇得它們四散逃竄,反而讓開車人緊張,怕壓著羊惹麻煩。
最從容不迫的是牛群,無論大車,小車經過,鳴笛不鳴笛,它們都自顧自慢慢走,不在乎你的催促。很好笑的是我們去庫爾德寧的山間窄路上,一邊是流水湍急的大河,另一邊是陡立的山岩,隻容一輛車通過的路被幾隻老牛擋住。它們橫臥在路上,有的用嘴蹭著山石,有的啃著地上泥土,有的閉眼睡覺,任憑一大排車輛鳴笛,人們呼喊,它們都無動於衷。車隊無法,隻能耐心的等……
公路上的馬群比較少,它們聽招呼,守規矩,還看見過駱駝。
轉場,是哈薩克族延續千年的傳統。每到春秋時節,伊犁的山路,公路上便會出現一群群轉場的牛羊,春天從冬牧場轉移到夏牧場,秋天從夏牧場轉移到冬牧場,。即使到了現代社會,哈薩克族有些已經實現了定居生活,但每年的轉場還在繼續。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們一次次大遷徙成為一道道獨特的風景。
我們到的夏季不是轉場的高峰,但還是在各處公路,甚至在賽裏木湖果子溝高速公路上與騎馬,騎摩托的哈薩克牧民和他們的牛羊“遭遇”。
近年修的伊犁賽裏木湖果子溝高速公路是江蘇連雲港至新疆霍爾果斯高速的重要部分,也是進出伊犁的必經通道。但30多公裏的果子溝路段自古以來就是一條牧業通道,高速占用了原來附近牧民們放牧的牧道,設計時又沒有預設專用牧道。造成每年春季3月和秋季11月,來自伊犁伊寧縣、霍城縣和果子溝當地的上千名哈薩克族牧民,要趕著500群40多萬隻牲畜,在賽果高速公路上穿行,在春秋草場和冬季草場間浩浩蕩蕩遷徙。
看來,牛羊群走高速,這個全國絕無僅有的現象也是無奈之舉。
馬背上的哈薩克
常遇到騎在馬上或駕著摩托車的牧民從容地趕著羊群從一個牧場到另一個牧場,也看到公路邊,草原上哈薩克依水而居的白色氈房。他們日出而牧,日落而歸,與風雨為伴,與太陽相依,過著單純而快樂的日子,哈薩克是真正馬背上的民族。
曾和一位在喀拉峻湖的遊船上工作的哈薩克小夥子聊天,聊到他有些親友移居哈薩克斯坦,問他到底哪裏好?他說,在那邊生活自由,簡單,舒服;在這邊生活壓力大,但是機會多,可以掙到更多的錢,就看你想過什麽樣的日子。
哈薩克的孩子從小就長在馬背上。
孩子們在馬背上玩耍,遊戲,長大,一般6歲左右就會騎馬,看他們與高頭大馬不太成比例的小小身體像粘在馬背上一樣。
這小家夥,就住在那邊一排白色氈房。看我們停車,過來看熱鬧,小小年紀在馬上嫻熟自如。知道我們誇他,更起勁地在馬上蹲起,坐下,最後穩穩地站起來。瞧那神氣!
來新疆一趟,知道了新疆的地理特征是“三山夾兩盆”。最北部為阿爾泰山,中部為天山,最南部為昆侖山係,阿爾泰山和天山之間為準噶爾盆地,天山和昆侖山係之間為塔裏木盆地。以天山山脊線為界,天山以南,是南疆;天山以北,為北疆。
在新疆人眼中,南疆與北疆是截然不同的:北疆意味著高山和草原,南疆則意味著沙漠和戈壁;北疆意味著草原文化,南疆則意味著農業文明;北疆意味著哈薩克和衛拉特蒙古,南疆意味著維吾爾和塔吉克;北疆意味著駿馬和歌聲,南疆意味著木卡姆和舞蹈。
新疆,還想再來!向往喀納斯、庫車大峽穀、南疆的戈壁、沙漠......
喜歡看你寫的遊記。今年去新疆還沒整理,慢慢寫,給自己留個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