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小橋

歲月如流水,記下點滴
正文

伊犁草原遊 - 伊寧印象

(2017-02-08 18:49:35) 下一個

盡管已經過去了好幾個月,我還是想把伊犁的最後一篇寫完,給自己一個交代。

到新疆前知道伊犁伊寧,因為知道1962年的“伊塔事件”。那是發生在1962年初夏,三年困難時期。當時新疆約有6.7萬牧民,因為饑荒,通過伊犁的霍爾果斯、塔城的巴克圖等幾個邊境口岸,集體越境湧向鄰國蘇聯。伊犁草原、阿爾泰草原在內的新疆邊境地區人口,牲畜銳減,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從這時起進駐邊境農莊和牧場開展生產活動,後來在中蘇邊境一帶建立國營農場作為國防屏障。“伊塔事件“後,中蘇關係更惡化,新疆境內的俄羅斯族受到排斥。發生的原因很複雜,有中國經濟困難,蘇聯方麵鼓動的現實原因,也有長期積累的曆史原因。

去年的伊犁行,我們從伊寧進又從伊寧出,寫伊寧印象是必須的。集體活動結束,回北京前我們在伊寧市轉了一天半。到拜都拉清真寺、伊犁博物館、漢家公主墓(實際就是個小展覽館)、喀讚其民俗村 (所說漢人街也在這一帶)、回族清真大寺( 曾叫鳳凰寺、金頂寺、陝西大寺、陝甘大寺等名稱,就在喀讚其進門一側的地方), 又到伊犁河老橋看落日;最後到了六星街,找到東正教教堂和俄羅斯人墓地。印象深刻的是喀讚其民俗村和六星街。

喀讚其有數百年曆史,曾居住著維、漢、烏孜別克、哈薩克、錫伯、滿、俄羅斯、蒙、塔塔爾、塔吉克、柯爾克孜族等多個民族,現在是以維吾爾族為主的聚居區。可以乘馬車到區內的幾條巷子裏遊覽,街口和幾條大路餐廳、商鋪林立,有些嘈雜。但一條條小巷子內色彩鮮豔、安靜平和、整潔幹淨,充滿維族風情。我們隨意走進兩家,主人都熱情好客,侃侃而談。

喀讚其的丁字路口有家名氣不小的伊孜海邇冰激淩店,這裏的冰激淩、手工酸奶都好吃,後來在伊寧機場還買到他家的盒裝冰激淩。

進這家小院,和他們聊天。這姑娘在醫院做藥劑師,是從南昌江西中醫藥大學畢業的。父親和哈薩克斯坦做生意,她家的住房顯示生意做得不錯。下麵那張是姑娘的爸爸和朋友。

在大巴紮裏賣頭巾的小姑娘非常伶俐,一邊俏皮地和我們搭話,爽快地讓我們拍照合影,一邊不忘與顧客砍價做生意。漂亮的維吾爾姑娘真多,怎麽拍都好看!

喀讚其大門斜對馬路另一側是漂亮的藍頂大廈和大巴紮,人多熱鬧,從好吃的烤饢、烤雞、羊肉串到頭巾、花裙、新疆小帽以及各種百貨都有。

路過兵團四師的一個農貿市場,這小夥子的烤饢剛出爐,很好吃!

聽說,“逛了漢人街才算來過伊寧”,我們逛了大巴紮,去過喀讚其,可漢人街在哪兒呢?

原來,“漢人街”是伊寧市老百姓對位於伊寧市南市區那片老居民區的習慣稱謂,也就是大巴紮這一帶。在伊犁50歲上下、土生土長的老伊寧人,一打聽,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或生或長在漢人街。在他們童年的記憶中,伊寧市就是漢人街,漢人街就是全部的伊寧市。漢人街的曆史可以追朔到上世紀初,據傳最早在漢人街上做生意的是來自天津的楊柳青人。網上能查到的資料不多,看到一篇,字裏行間讓人感受漢人街曾經的熱鬧:

“...... 漢人街原是一條長約兩公裏的巷子,道路曲裏拐彎,兩側店鋪林立,行商坐賈吆喝往來,可謂盛極一時。當時聚集在這裏的"漢人",大多是"趕大營"的天津楊柳青人,楊柳青人在一條街上的店鋪就有400多家 ……  附近聚滿了老字號的京貨鋪、雜貨鋪、飯館、藥店、當鋪等,賣小吃的,香油果子、蹈花糕、包子......的吆喝聲不絕於耳,學校,電影院也都集中在這裏。街兩邊形成了許多楊柳青人的院落,一個大院有一戶人家,也有幾戶或十幾戶人家 ......新華東路瓊庫勒克街道辦事處曾經是天津商會會館.每月初一、十五這兩天津幫商人都要來這裏聚會新來的"大營客"隻要找到這兒,就像是找到了家。現在,漢人街的楊柳青人後裔已續遷,仍住在老宅的所剩無幾,"漢人街無漢人"成了"伊寧怪事"之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漢人街發生很大的變遷,目前的漢人街上已經沒有漢人做生意了。時光流轉抹去了很多故事,留給我們的隻剩下日漸模糊的記憶。 漢人街的前世今生,坊間流傳著有關曆史,政治,民族......  查一下可了解更多。漢人街在發展變遷,希望唯一不變的是繁榮,唯一期許的是和諧。

拜吐拉清真寺,伊寧最大的維吾爾族清真寺,是1773年清政府在平定準噶爾之亂和大小和卓之亂後撥款在寧遠城修建大清真寺。前宣禮塔為老塔,其他已重建。

在喀讚其裏,注意到一座風格特殊的建築。後來知道這是烏茲別克清真寺。有別於幾十米之外的回族陝西大寺和常見的維吾爾清真寺,有著濃鬱的小亞細亞建築風格。

大巴紮附近的小清真寺

伊寧回族清真大寺,也叫陝西大寺。是中國傳統的磚木結構和阿拉伯裝飾相結合的中國伊斯蘭教建築形式,頗似西安的化覺巷清真寺,建於清乾隆1760年。

緊鄰喀讚其大門的回族陝西大寺裏麵帶著白帽的大爺大叔們在閑適地低聲聊著天。我們不知道讓不讓進,但沒有任何禁止標誌。進去發現都是男人,沒有女人。但人們對遊客進入絲毫不好奇。

照片來自網絡

 

六星街建於30年代中期,由德國工程師瓦斯裏規劃設計。街區平麵呈圓形,有6條主幹道從中心向外輻射,把街區分成6個扇形地區,中心為學校、商鋪、清真寺等公共建築,外圍為居住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居住模式。如果從空中俯視,整個六星街有點像蜘蛛網的形狀。1934年,伊犁屯墾使公署從霍城惠遠遷至伊寧後,伊寧便開始成為伊犁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當時,新疆實行反帝、親蘇、民平(民族平等)、清廉、和平、建設“六大政策”,六星街就是依據“六大政策”這一理念而規劃設計的。

現在的街區名並不叫六星街,而是由黎光街、工人街、賽依拉木街三條街從中心點分散出去成為六條主街道。 在每一條主街道上又分成若幹小街道。各式民族庭院和民居,沿著放射性的街道在環形擴散模式下依次布置井然有序。有歐式風格的尖頂小閣樓,有濃鬱伊斯蘭風格的半弓形窗欞,也有俄羅斯鐵皮尖頂木屋門廊,還有維族風格木雕、石雕浮板及各式鐵藝門廊等。

除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也在此地聚合。這裏有1949年建成的清真寺、占地667平方米的東正教堂,還有一個占地20畝的俄羅斯墓地。

走在伊寧街上,牆上的這條標語給我印象深刻。

在伊犁河老橋上看日落,向伊寧告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snowandlotus 回複 悄悄話 太美了!謝謝拍了這麽多的美片,介紹我的家鄉!

那個石榴籽的口號也曾把我給擂暈了,不過後來發現其實很容易被老鄉們理解,屬於淺顯易懂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