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玉米穗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博文

李定國朝見永曆帝回營後就同白文選商議移蹕事宜。兩人一致意見以遷往雲南昆明為上策。定議後,李定國自選帳下五百人作為護衛,於二十六日,護駕永曆君臣離開安龍,前往雲南。二月十一日,到達雲南曲靖。李定國請永曆帝暫時停留於此地,自己帶領精兵前往昆明料理。當時,在昆明的大將有撫南王劉文秀,固原侯王尚禮,另有將軍王自奇部騎兵駐紮於楚雄,賀九義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李定國,陝西綏德人,大約生於1621年左右,崇禎年間大約隻有十來歲的李定國投身張獻忠,他喜讀兵書,能征慣戰,深受張獻忠喜愛和器重,被張收為養子,很快成為大西軍主要將領之一。大西軍聯明抗清後,李定國對複明事業忠貞不二,戰功卓越。1653-1654年他兩次進攻廣東的時候,永曆帝在孫可望的逼迫下,處境非常艱難,一再派使者攜帶密詔讓李定國領兵迎駕。李定國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孫可望當時大權在握,要玩弄一把“禪讓”把戲易如反掌。然而,問題是,永曆帝的寶座可以取代,永曆朝廷所能發揮的號召作用卻是孫可望望塵莫及的。孫可望進退維穀,一方麵強烈的野心驅使他繼續策劃和籌備登基大典;另一方麵他又不能不考慮一旦踢開永曆朝廷,包括李定國,劉文秀等原大西軍高級將領在內的各種抗清勢力幾乎可以肯定不會承認他這個冒牌天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孫可望自從把永曆帝遷到安龍以後,朝廷大權已經完全被他掌握。所謂永曆朝廷不過是個徒有虛名的空架子,僅僅靠著一小批扈從文武官員勉強支撐門麵。軍國大事都由孫可望在貴陽裁決,然後在形式上通知永曆帝認可。如史籍所記:“時可望假天子名號令中外,調兵催餉,皆不上聞。生殺予奪,任意恣肆。帝在安龍,一不與聞。”南明管轄區內的相當一部分文官武將除[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錢謙益,姚誌卓等人精心策劃的會師長江戰役,結果卻無疾而終令人失望,原因在於西南和福建的抗清主力都沒有出動。就西南方麵看,孫可望讓姚誌卓帶回的信息是許下了從長江中遊東下的諾言。當時,他同李定國之間的嫌隙已經比較深,李定國率兵向廣東推進,另行開辟戰場。孫可望直接指揮的軍隊駐紮在貴州和湖南西部的少數州縣,孫可望一方麵想在抗清戰場上取得輝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魯監國朱以海自舟山失守以後南下福建廈門。當時他手下兵將還留有不少,鄭成功把魯監國的兵敗來會,看成是建立自己獨霸東南沿海局麵的良機。鄭成功自從起兵以來基本上是按照其父鄭芝龍的老路子走,就是以閩海為根據地,對浙江以北,廣東以西沿海武裝不管是屬明還是屬清,一概視為異己力量,千方百計加以兼並。魯監國政權既然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基地,漂泊無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李定國在1653,1654年(順治十年,十一年)製定了攻取廣東的計劃,他夢寐以求與鄭成功東西夾攻,邁出收複廣東,重整山河的第一步。然而這隻是李定國的一廂情願,鄭成功並不這樣想。原因不是他看不到會師廣東是南明中興的關鍵棋,而是鄭成功把以他自己為首的鄭氏集團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鄭成功是具有大誌的人,在明,清對峙,國土分裂的情形下,他鑒於自身力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李定國在肇慶戰役失利後,並未氣餒和放棄。他總結了第一次入粵作戰的經驗教訓,確認東西夾攻,恢複廣東是南明中興的最佳戰略。他再次醞釀發動廣東戰役,又多次派出使者前往廈門聯絡鄭成功,詳盡商討戰役部署和出兵時間。就當時形勢而言,李定國收複廣東的計劃是正確和必要的。當時孫可望,李定國控製的雲,貴,廣西以及鄭成功控製的閩浙沿海島嶼都是生產比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10-24 08:53:34)
四十來年前,我在國內某學校工作。某日我的一個要好朋友借給我一個新買的隨身聽和一盒磁帶,我休息時一人在辦公室,便拿出那盒磁帶來聽,一邊看磁帶上的歌手相片和簡短的介紹。那歌手是成方圓,當時十九歲,是東方歌舞團最年輕的歌手(稍後又出了個更年輕的程琳),相片上的成方圓懷抱著一把吉他,眼神有點迷離,好像有點憂鬱,是那種視線沒有具體焦點的眼神[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自從海澄縣易手之後,鄭成功的兵力盡管還相當強盛,但控製的地盤差不多僅限於金門,廈門,南澳等沿海島嶼。為了解決兵餉來源和擴大影響,鄭成功除了通過各種渠道開展海外貿易,還親自統領軍隊進攻福建省會福州。1656年(順治十三年)七月,鄭軍攻克閩安鎮,沿著鼓山一線進軍福州,被守城清軍擊敗;鄭軍固守閩安鎮長達一年之久,到次年(1657年)九月才為清軍收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