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犇的博客

音樂欣賞, 往事回顧
個人資料
博文
今天我們繼續欣賞近現代改編或創作的國樂合奏曲。先欣賞一首根據傳統樂曲改編的合奏曲“月兒高”。“月兒高”原是一首傳統的“弦索”合奏曲,最早的曲譜見於1814年蒙族文人榮齋編的《弦索備考》,是琵琶,三弦,二胡與箏的合奏,由“桂枝香”等七首曲牌連綴而成。“月兒高”還作為琵琶獨奏曲出現在稍後年代的琵琶曲譜中,在1818年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前麵我們欣賞了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這兩個樂種的代表性傳統器樂曲。從這次開始,我們欣賞近現代一些著名的改編或創作的國樂合奏曲。這次先欣賞三首從傳統樂曲改編的合奏曲。先欣賞“春江花月夜”,這是根據傳統琵琶曲“夕陽簫鼓”改編的。“夕陽簫鼓”的曲名在清代姚燮(1805-1864)所寫《今樂考證》中已有提及,在1842年張兼山編的的手抄本琵琶譜[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我們繼續欣賞中國傳統樂器的合奏曲。上次欣賞了著名的樂種是江南絲竹,今天我們欣賞另一個著名的樂種--廣東音樂。嚴格地說,“廣東音樂”作為這個樂種的名稱並不很確切。因為“廣東音樂”可以是泛指在廣東的所有音樂,但這個樂種是特指主要流行於廣州市和台山市的一種器樂小合奏,是十九世紀末及二十世紀初在當地民間“八音會”和粵劇伴奏曲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9)
前麵我們欣賞了幾種主要的中國樂器的獨奏曲。從這次開始,我們欣賞中國樂器合奏曲。先欣賞傳統的,然後是近現代改編創作的。中國傳統的器樂合奏曲來自各地不同的“樂種”,即具有地方特色的合奏形式。各個樂種的常用樂器,擅長曲目,以及演奏場合與背景等都不盡相同。因此,在傳統的背景中,並不存在全國統一的“民族樂團”(或“國樂團”,&l[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嗩呐是在中國各地廣為流傳運用的雙簧吹管樂器,是通過絲綢之路從古代的波斯傳入中原地區的,嗩呐這個名字是波斯語zurna或zurnay的音譯。據信為西晉(266-316)時期的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的伎樂壁畫中,已有吹奏嗩呐的形象。由此可知嗩呐在公元三世紀時已傳入新疆地區。 嗩呐傳入中原地區的年代沒有明確記載。史料中開始出現有關嗩呐的記載是明朝初年,明代王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管子是一種雙簧吹管樂器,源於古代的波斯,在約公元四世紀經西域傳入中國,當時叫“篳篥”,可能是外語的音譯。根據《隋書音樂誌》的記載,隋代燕樂中的“龜茲樂”中有篳篥。龜茲是西域的古國之一,地點在今新疆庫車一帶,漢朝時就與中原有來往。南北朝時,前秦的大將呂堅於公元382年伐龜茲,得其宮廷音樂,即《隋書音樂誌》中記載的“龜茲樂&rdquo[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上次我們欣賞了兩首比較傳統的笛曲,今天我們欣賞三首近代創作的著名笛曲。由於都多少運用了傳統音調(戲曲或民歌)為素材,她們與傳統的紐帶還是很明顯的,或者說是植根於傳統的創作。先欣賞“姑蘇行”,這是笛子演奏家江先謂(1924-)先生於1962年以一些昆曲曲牌為素材創作的,表現蘇州古城的秀麗風光及人們遊覽時的愉悅心情。由於素材來自昆曲,自然是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笛,俗稱“笛子”,在中國具有悠久曆史。我們前麵談到的賈湖骨笛距今已有七千到九千年,應該是後世笛簫類樂器的前身。目前已知最早的考古發現的竹製笛類樂器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兩隻竹篪(讀chi第一聲,形製與當代的笛相似,橫吹,但兩端都封閉)。漢代已有多種文獻記載笛,如《史記》,《說文解字》等,都已是竹製。近現代的笛子基本都是竹製,盡管偶爾也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板胡也是中國的一種胡琴,其形製和二胡大體相似,但最大的不同是其音筒(共鳴箱)的麵是薄木板,而不是像二胡那樣蒙蟒皮,所以稱板胡。板胡在中國大約有三百多年的曆史,多在北方的各種梆子戲中擔任主要伴奏樂器,又有梆胡,秦胡、胡呼、大弦等名稱,各地板胡的大小及形製等也有差異。近代板胡也用於獨奏及合奏。板胡的最大特點是其音色相對清脆,高亢。在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我們繼續欣賞二胡名曲。上次我們欣賞了著名的“二泉映月”。需要說明的是,隨著社會的變遷,像阿炳那樣的民間藝人越來越少,幾乎絕跡;他們演奏的樂曲也大都沒有保存下來,像“二泉映月”那樣的由民間藝人創作,並被記譜,出版,流傳下來的樂曲更是少之又少。這就是為什麽如今二胡演奏的樂曲,多數是創作的。今天我們就欣賞幾首近現代創作的優秀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