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愛若塵人生

親情,愛情,友情,鄉情,師生情
個人資料
博文
(2010-03-03 10:32:10)
我雖然常常講“改變環境能使人進步”,可這個適應新環境和取得進步的過程總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無論從心理上如何準備,從中國初來美國時的巨大的改變仍然讓我手足無措,可較之於大多數人我是幸福的,因為我的身邊有一些新朋舊友,他們的幫助讓我順利度過了開始那些起步唯艱的日子,也讓我享受著目前擁有的生活。
我的第一個舊朋友是小鄧,在國內時我們兩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6)
(2010-02-25 14:42:10)
我已經談到過“海歸”不易,但我不認為“歸海”就是一種錯。中美的葡萄各有酸甜,就看你更看重那一種並且能得到那一種。
海歸可以多陪陪生養我們的父母以盡孝心,比打電話寄錢要來的實在;海歸可以讓很多人口稱教授以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比在這兒做個連正常工作都算不上的博士後強;海歸可以容易過上“小米飯,王八燙,孩子一個老婆一幫”找小三的生活,比[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8)
(2010-02-21 21:31:26)
我說海歸不易不是指回不去,而是在有一定限定條件的不容易:第一個限定是這種海歸是自私有目的,是綜合出國前的期望,出國後的付出和積累,回國後得到的酬報之間的平衡,而不是那種不計較個人利益的無私奉獻;第二個限定是歸國後主要是想繼續自己的科研事業,不排除同時還享受當教授的尊榮。我是做生物科研的,懷著做科研的夢想出了國(參見《走近美國之出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7)
(2010-02-20 08:07:18)
轉眼間已經走過半生,在我這個鄉下人進城的旅途之中得到了太多人的關心與幫助,讓我欠情太多,我經常感覺被壓抑的不吐難以為快。為了釋放這種壓抑已久的情感,我開張了博客並先後寫下了親情係列文章及鄉情係列文章。在接下來的走近美國這個係列裏,我要寫下我從中國的城市走進美國後跌跌撞撞的生活曆程及對美國這個異國他鄉越來越深入的感觸和理解。作為開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從讀大學開始,我們曾經把周末的懶覺睡得天昏地暗,睡得日月無光,睡得早晨從中午或者下午開始。自從有了小孩子,想睡個懶覺是真難呀,孩子小的時候一會兒哭,一會兒吃的,由不得你呀。好不容易等到孩子們都大些(老大八歲,老小三歲),可以自己要吃要喝,自己能跑能玩了,心想現在可以享受個懶覺了吧,不可能!還不如小的時候呢。平常日是晚上九點睡早上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2)
我生於七十年代的山村,長於七十年代的山村,在那兒留下了我諸多的回憶,我努力的用歡快的筆觸寫下兒時的歡樂(《玩樂篇》),求學的艱辛(《教育篇》),進城的苦澀(《進城篇》),可當我寫到對村民生活的沉重記憶,無論如何也做不到象前麵一樣的輕鬆歡快了。
我們村的名字叫阿澗,阿字裏有山,澗字裏有水,可是山太大太多,三麵環繞,水太少太小,經常斷[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6)
生於七十年代的山村,兒時的快樂是無窮無盡的(參見《玩樂篇》),雖然學習條件的落後(參見《教育篇》),我還是幸運的讀了高中,考了大學,實現了農村人進城的願望。這個進城的過程和劉姥姥進大觀園差不了多少,基本上可以概括為舟車勞頓,大開眼界,外加丟人現眼。我讀的高中是離家二十裏路外的一個鎮上,對我這個莊戶孩子來說應該是進城的第一步,因為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2)
在農村尤其是山村,雖然教育資源比較落後(見我的博文《生於七十年代的山村-教育篇》),但娛樂資源卻是種類繁多,我們兒時得到的快樂並沒有點滴的落後。從空間上來講,整個村子甚至鄰村連帶四周的山野就是一個大的遊樂場。這個遊樂場是一星期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免費開放的,遊樂場裏的環境和內容也隨季節的變換而變換。春天來了,大地複蘇,空氣裏都彌漫著[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5)
生於七十年代的山村-教育篇 (10-01-2612:23) 我於七十年代中期出生在山東沂蒙山區邊緣的一個三麵環山的小村莊。那兒基本是靠天吃飯,地裏刨食。隻要是能走出大山的懷抱,離開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基本上就是村裏的傳奇人物。除了當兵複員或者當工人農轉非外,還有一條實現這個夢想的路就是讀書考大學。我在求學這條路上一不小心走了整整二十年,從小學[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2010-01-19 21:18:10)
隔代親就是指祖輩對孫輩要比對自己的兒女有更多的耐心,寬容和疼愛。我的孩子是有媽媽幫著帶大的,我就我的觀察與思考寫下我對隔代親的感觸和理解:
說起媽媽對我兒子的疼愛,用那些“體貼入微”“無微不至”等詞來描述基本算是恰到好處。一頓飯可以喂一兩個小時,一天三頓飯下來六個小時過去了,去除睡覺時間,連起來看基本上就是一天一頓飯。吃飯沒有固定[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