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林彪從一九六五年五月就開始有計劃的收集、整理羅瑞卿的材料 ,出麵的自然是葉群,葉群先後找了吳法憲、李作鵬、王宏坤、 張秀川,雷英夫不是葉群找的,而是自己聞著味道尋上門來的。 雷英夫在文革之初是個比較活躍的政治人物,此人比較熱衷,他的兩封信也是研究文革史的重要資料,一個是他向林彪揭發羅瑞卿的,另一個是向中央揭發劉少奇的,我們現在來看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紅四方麵軍肅反是很凶猛的,張國燾、陳昌浩、周純全他們定下的規矩到後來演變為這樣幾條:戴眼鏡的抓,別鋼筆的抓,家庭出身不好的抓,高小文化以上的抓,說怪話的抓,丟失槍械的抓 、看報紙的抓,辦錯事的抓。張國燾每到一處必然先肅反,他大量啟用工農幹部,所以,四方麵軍幹部的文化普遍不高,軍閥習氣嚴重,林彪後來在陝北講話批鬥張國燾時就說過這一點,[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倪誌亮的資格說起來在鄂豫皖那是響當當的,紅三十一師創立時,吳光浩是師長,下邊四個大隊,相當於團,倪誌亮就是其中的大隊長,而後來評為大將軍銜的王樹聲那是也是大隊的黨代表 ,還有就是廖榮坤,肅反時被殺掉了。倪誌亮是黃埔五期畢業的 ,一九二六年入黨,說起來也不算很晚,而且,倪誌亮是公認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之一和後來的川康邊革命根據地[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羅在紅軍中的資曆是很深的,1929年6月3日,中央決定成立紅軍第四縱隊,張鼎丞是黨代表,羅是參謀長。這一年,楊成武還不是黨員呢。而楊得誌呢,1930年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十一師任排長,楊勇呢?1930年才是連政委(連黨代表)。 1930年的6月12日,羅瑞卿擔任紅軍十一師的黨代表,而楊得誌一九三一年才是連長,楊成武一九三一年最高職務是團政委,楊勇一九三一年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總體說來一九五五年的評定軍銜是比較公正、客觀的,基本反映了被評者的真實功勳和成績,當然少數人也有委屈的地方,然而並不影響全局,這點從元帥、大將、上將軍銜的確認就能看得出來。 元帥者,何也?就是全局大局之才也,能征慣戰固然是將領的首要條件,然而怎麽讓能征慣戰的人脫穎而出,那就是帥才才能辦到的事情了。陳毅、劉伯承、林彪都是這方麵的代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張賢亮和叢維熙的關係不錯,張賢亮出文集的時候,叢發來賀信,張賢亮稱呼叢是大牆文學之父,叢維熙則回應說張是大牆文學之叔,大牆文學就此被二人占了便宜了。 叢維熙後來在文代會以後被我們請去做客,大家一起閑聊,他就說起了他右派勞改的經曆,他們被下放勞動之後,他們自以為自己還是知識分子,哪知道管教就把他們和一般的勞改犯搞到一起 ,夏天他們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4-06-15 12:32:09)
唐代的文人多半早熟,不僅文思上早熟,生理上也早熟。白居易十六歲寫出來離離原上草的詩句,以致於讓後人長詠不絕。小時候最愛看的老白的另一首就是《錢塘湖春行》,真個是琅琅上口了。 白居易在武元衡出事之前還是比較憤世的,寫的篇章裏麵絕多的是民間的疾苦,這也讓後人把他和老杜歸到了一起來,可是後來的白居易則往獨善其身的路子上邁進,而且,風流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4-06-15 12:30:53)
王安憶目前也算是東南作家群裏麵的翹楚了,著作等身不說,還贏得了一堆的頭銜,然而不論是《長恨歌》也好,還是《富萍》也罷,雖則堆砌的羅列也夠繁華,然而終不如一九八三年的《流逝》更讓人感到平實、質樸,也更讓人反思回味的儁永。 這部小說反映了一個資本家的家庭在十年動亂中的種種遭遇,盡管不是什麽大不了的,可也由此折射出文革之於人們生活的影響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郭鬆齡反奉是奉係軍閥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由他引發的和延伸的對於奉軍後來以及同日本的關係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包括張作霖之死的起源。 郭鬆齡為人正直肯幹,是奉軍中難得的翹楚,張學良倚之為萬裏長城,有“我即茂宸,茂宸即我”之言,郭所統轄的部隊在奉軍兩次入關都立下汗馬功勞,惟其鋒芒太盛、銳意太足,加之思想左傾,以致於張作霖遲遲不予其獨立馳[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都知道南泥灣是毛澤東提議的,王震帶領部隊執行的,那麽一個著名的屯墾運動流傳至今,不過發明人卻不是毛澤東,而是朱德 ,胡喬木在他的回憶錄中詳細的介紹了這個事件的經過。 當年,也就是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延安的《解放日報》上專門登了文章說明這件事,還講:“屯墾運動這個嘉名以後就永遠和總司令的名字聯係到了一起”,而後居然把朱德的發言權給換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