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喝茶,聊天,會友 - 壹嘉出版網上會客廳

美國獨立中英文出版機構壹嘉出版網上會客廳,以發表壹嘉書摘、人文資訊為主
個人資料
博文

文旦雙鬆、火腿清蒸鱖魚、鍋巴蝦仁、陳皮紅燒羊肉…… 自創居家下廚年夜飯 楊周彝 楊周彝是上海人,本業決策谘詢師,酷愛烹飪,除家傳精細江南菜外,也從各地美食中吸取精華,多有發明創造,樂在其中,甚至以業餘身份贏下《食品與生活》雜誌主辦的專業烹飪比賽大獎。他的最大特點是:不以珍稀食材取勝,巧在構思與創意,用家常食材做出精美大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正在審讀《李慎之口述和文章摘錄》書稿。隨手記下感觸頗深處。“專製主義的傳統深到不能觸動的程度”當然,經過這一百年的西化,中國已經沒有皇帝了,父母、夫妻之間的關係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比如曆來被認為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的一個“孝”字,現在已經幾乎聽不到看不見而被洋裏洋氣的“愛心”代替了。但是隻要一加審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楊周彝祖籍鬆江,祖上富足殷實,江南精致飲食習慣保留至今。外婆和母親的烹調手藝高超,他自幼耳濡目染,對家傳菜肴有深刻體悟。《藝味庖廚》中的家常菜,或傳承於外婆母親、或借鑒於各地風味、或取經於名師大廚、或瀏覽於美食名著,通過實踐創新,因地製宜,融合為居家烹調的簡便技藝,使讀者一看就懂、一學就會。更難得的是,書中提到的不少美食觀實在、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12-27 21:16:03)

本文是上海作家何菲為楊周彝的新書《藝味庖廚》寫的序。楊周彝祖籍鬆江,祖上富足殷實,江南精致飲食習慣保留至今。外婆和母親的烹調手藝高超,他自幼耳濡目染,對家傳菜肴有深刻體悟。書中家常菜,或傳承於外婆母親、或借鑒於各地風味、或取經於名師大廚、或瀏覽於美食名著,通過實踐創新,因地製宜,融合為居家烹調的簡便技藝,使讀者一看就懂、一學就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他們如風過無痕,被無視、被蹂躪、被踐踏、被遺忘,彷佛這鮮活、美好、無奈、無情的人間從未來過。" 這句話摘自長篇小說《風:中國1940s·自序》,一語道盡那些默默地來到世間又默默地離去,不曾被關注、也不曾被記錄過的小人物的命運。《風:中國1940s》描寫的,正是1940年代,在抗戰、內戰和韓戰的戰爭陰霾下,生活在中國豫皖邊界的,一群小人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本文是原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先生為《青年論壇》創刊28周年而專門撰寫的文章。《青年論壇》是一份活躍在1980年代中期、頗具思想鋒芒的雜誌,其匯聚全國青年思想精銳的作者群中,包括胡德平、胡平、易中天、鄧曉芒、朱嘉明、馮侖、趙越勝、陳東升等一流新銳學者,敢於觸碰最尖銳、前沿的理論問題,且文風活潑爽利,與上海的《世界經濟導報》合稱“一報一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胡德平與《青年論壇》雜誌 ——《八十年代的一束思想之光:紀事》書摘 李明華 十四期刊物中竟有八期都以"自由"為主題,幾乎貫穿了辦刊的全過程。如此密集、充分的討論,在同時期的民間刊物裏,都是僅有少見的。《青年論壇》在1980年代獨樹一幟地高揚"自由"精神,這無疑具有思想史與出版史的意義和價值。——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本文摘自壹嘉新書,何倩著長篇曆史紀實文學,《西江逝水:第二部曲:革命的黃埔》。係何倩以外婆周婉瓊的家族(廣西梧州藤縣周家)歷史為素材所創作。 1 “三哥!三哥!黃埔軍校要招收第四期學員了!” 19歲的周維藎,拿著一張報紙,興衝衝地來到三哥周維棓(周崖洲)在縣城的家。 從來到縣城讀中學,三哥家就成了周維藎常來之地。早年留學日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出自廣西大家族的何倩,以《百年家國:唐家故事》和《西江逝水》兩部著作,分別記錄了外祖父(桂林灌陽縣唐家)和外祖母(梧州藤縣周家)兩大家族在中國近現代史的各個重大曆史時期留下的足跡;同時,她也將廣西與廣西人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地位與作用推到了讀者的麵前。 廣西與廣東同屬嶺南,氣候、語言、風俗相似,在曆史上並稱兩粵。因著這份從地域到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西江是中國南部珠江水係的一大支流,發源於雲貴高原,流經江門、佛山、肇慶、梧州、南寧、廣州等重要城市。作爲曾經的連接兩廣的黃金水道,西江蘊育了獨具一格的嶺南文化。本書作者何倩出生於一個傳奇性的大家族——廣西桂林灌陽縣唐家。19世紀末以降,這個家族政、軍、學、教人才不斷,在中法戰爭、甲午戰爭、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等各個重大歷史時期都留[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